从压迫走向和谐

时间:2022-10-22 02:45:45

【摘 要】 文章解读了美国当代最杰出的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颜色》。首先揭示了黑人男性对黑人女性暴力的根源,即在美国社会白人至上价值观压抑下对其自卑心理的补偿;其次,通过对女性人物自我意识觉醒的曲折过程和男性黑人人物的思想演变轨迹的阐述,分析了沃克的写作动机,阐释了其所宣扬的妇女主义,也就是黑人妇女和黑人男性思想同时获得解放,黑人两性关系方能走向和谐。

【关键词】

艾丽丝·沃克;妇女主义;和谐;两性关系

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1944- )是美国当代最有影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她在1982年出版了长篇书信体小说《紫颜色》。这部小说艺术手法独具匠心,故事情节生动深刻、发人深省,荣获了普利策文学奖、全国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奖等三项大奖。小说《紫颜色》通过独特的书信体形式描述了主人公西丽如何在黑人姐妹的引导下,不断的抗争,为寻找自我不懈努力的曲折故事。在女性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的同时,黑人男性也同女性共同成长。这正如沃克的妇女主义所强调的:致力于所有男人和女人的生存与完整。小说通过“探讨黑人内部关系,即黑人男女之间的关系、黑人的家庭关系和黑人的自我,……揭示了黑人自身的弊病”[1](P31),肯定了黑人男性为了拯救自我而做出的努力,让人们看到了黑人民族解放的希望。克里斯蒂安(Barbara Christian)认为:沃克的小说通过“不断地描述日常暴力事件,探讨了黑人个体及社会从恐怖、毁灭状态走向发展、成熟的历程”,体现了黑人民族渴望新生的心理[2](P50)

沃克在许多作品中不仅关注黑人命运,而且极力宣扬“妇女主义”思想(Womanism)。她在1983年出版的《我们母亲的花园》中提出了这一思想,这为理解其的作品提供了理论依据。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一股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始兴起,沃克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她们认为黑人妇女受到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主义的双重压迫,处于整个美国社会的底层。沃克认为,美国社会中白人至上是主流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对黑人男人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黑人男人一直觉得比白人低一等,只能通过残酷的对待比他们更弱小的黑人女性来补偿他们内心的自卑,这进而增加了黑人妇女的压力,使她们承受着社会上的种族歧视和家庭中的夫权专制的压迫。因此,通过分析沃克的《紫颜色》中女性人物自我意识觉醒过程和男性黑人人物思想演变轨迹,以便深入地探究沃克的写作动机,理解其所宣扬的男女和谐的两性关系。

一、黑人男性对女性的压迫

在小说《紫颜色》中,沃克塑造了几位不同的黑人男性形象,他们既有普遍性又有差异。由于长期受到种族歧视的影响,这些黑人们都默认了白人社会的价值观,并且不惜一切代价追逐白人的主流价值观念,同时主动放弃了黑人自己的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黑人男人逐渐变得越来越迷茫,最终失去了自我。于是,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并动摇了对自己的生活和前途的信念。随着循环的恶化,黑人男人开始憎恨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心理失去了平衡。为了找到心理的平衡,他们将所有的不满和怨恨都发泄到更加弱势的黑人女性的身上。而这一举动非但未能帮助黑人男性找到心理平衡,反而更进一步扭曲了黑人男人的心灵,让他们产生了自卑情结。黑白两种文化在美国本土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明显对垒,白人的强势文化借助影响弱化黑人的弱势文化,不断灌输白人是天经地义地统治者的观念。日复一日,这种不平等的现象便会被大家慢慢接受,从而成为了一种生活的自然秩序。

《紫颜色》中某某先生是西丽的丈夫,男尊女卑的父权思想早就成了黑人男性养尊处优的心态,使得某某先生和西丽的婚姻显得非常的不平等。某某先生决定和西丽结婚,是因为他需要一个料理家务、照看孩子的佣人。在某某先生看来,女人的价值除了提供夫妻的性生活外,最主要在于她可以提供免费的劳动服务。他曾教导儿子哈波:“老婆都像孩子。你得让他们知道谁厉害,狠狠地揍一顿是教训她们的最好方法”[3](P37)某某先生不仅对西丽进行肉体上的折磨,还变本加厉摧残其心灵。他不但不提供任何机会使妻子实现自我价值,还压根不允许自己的妻子出现在公共场所,甚至还悄悄切断了西丽与亲妹妹耐蒂之间的书信往来,彻底堵塞了妻子和外界联系的渠道。在某某先生看来,妻子是无感情的动物,她的任务就是照顾家庭和侍奉丈夫的性需求,没必要去追求精神生活。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黑人男性受到种族歧视和固有的男权意识的影响,残酷而粗暴地对待比他们更加弱势的妻子,企图补偿由白人至上的价值观而造成的自卑。在这样的环境下,黑人妇女的处境非常悲惨,而黑人男性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

二、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小说中,沃克没有像别的小说一样,使用正常的男性姓名。这是沃克有意为之的一种效果。姓名空缺这一技巧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男权专制的思想,同时体现了小说女主人公西丽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在小说的第二十一封信中,西丽决定和莎格一起离开某某先生到孟菲斯自谋出路这一决定标志着小说女主人公女性意识萌芽的开始。在莎格的影响下,西丽的女性意识变得越发的活跃。莎格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西丽的生活状态。她告诫西丽要充分认识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要跟男权思想做斗争,从而不断争取妇女应有的权利和自由。因此,在当她得知某某先生把耐蒂给她的信藏起来的时候,气愤的想杀死他。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西丽已经不是从前那个默默地忍受欺凌的女人了,这一变化预示着黑人原有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已经出现危机。

在莎格的帮助下,西丽重新找回了自信,她彻底抛弃了虚无的幻想。她认识到从《圣经》中寻找出路是不现实的,上帝是无法解救她的。她忽然发现了,给上帝写信、祷告是没用的,因为她所受的苦难还在继续,并没有因此而得到一点儿的改善。莎格的出现大大开阔了西丽的视野,她的女性自我意识开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为了改变黑人两性之间不平等的关系,她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为了呼吸到自由的空气,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西丽最终决定离开某某先生。西丽的这一决定使得某某先生非常的不满,伸手就要打她。但是此时的西丽已经不再是原先忍气吞声的弱女子,她举起了菜刀,就这样,她第一次赢得了胜利。西丽的这一举动,让某某先生感到非常震惊,严重伤害了他的自尊,动摇了他父权的低位。现在的西丽已经不再任由他摆布和控制了。

三、黑人男性的感悟与两性关系的和谐

小说以两性关系的和谐为结局。在经过一系列事件之后,某某先生认识到了自己的狭隘和错误,和西丽成为了知心伴侣。西丽甚至也觉得“唯有某某先生好像懂得我的心思”。[3](P233)尽管某某先生曾经非常粗暴地对待西丽,可是她并不会因此就记恨他,因为“他肯干活、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喜欢起上帝等等……你现在跟他讲的话,他真的听进去了。”[3](P234)某某先生花了很长的时间,终于从思想上认识到了自己对待妻子的种种错误,感悟到了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妻子,他甚至重新向西丽求婚。摆脱了传统的男性中心主义思想的束缚后,某某先生觉得“第一次像个正常人那样生活在世界上”[3](P234),不再粗暴的对待妇女了。他甚至向西丽讲诉自己是如何虐待自己前妻的,并对自己的过错表示忏悔。某某先生的这一变化得到了西丽的宽容。阿尔伯特终于领悟到了生活的实质:爱和尊重是相互的,只要对别人充满爱心,只要自己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可就可以得到别人的爱和尊重以及理解。生活中处处充满爱,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阿尔伯特的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告诉读者,只要黑人男性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反思自己的过错,愿意摒弃男性中心主义的固执想法,平等对待女性,就可以和女性建立起友好和睦的关系。

小说中某某先生的儿子哈波,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形成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为了学着和父亲一样做自己妻子的主人,哈波肆意践踏与妻子索菲亚的爱情,由于自己的胡作非为,他亲手毁掉了自己的幸福,最终落得妻离子散的下场。在自己的父亲近乎崩溃时,哈波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而哈波以前对照顾别人这种“女人的活”是坚决抵制的,此后他就开始了自我反省。面对落魄的父亲,他主动承担起作为儿子的责任,悉心照料父亲直到他完全康复。摈弃传统观念的哈波变成了一个懂事的好儿子、好丈夫。当西丽问他是否同意索菲亚到她的店里工作时,哈波说:“我有什么好计较的?……她好像干的挺高兴。家里的事,我都能应付。”[3](P255)显然,哈波已经认同了妻子的独立,他承认了妻子索菲亚自由平等的地位,从而再次赢得了索菲亚的爱情。

沃克曾经说过:“喜欢《紫色》的地方在于它强调人的发展成长、妇女间的团结以及男人发展成长过程中产生变化的可能性。只有女人自由了,男人才可能懂得他们其实并不拥有女人,他们是可能跟女人建立真正的友谊的……。”[3](P2-3)她不仅关心黑人妇女怎样摆脱男权意识走向解放,还强调黑人男性的心理健康和意识的改变,其最终目的是实现黑人男性和黑人女性的共同解放。只有男女平等,种族歧视不再存在,男女两性才能最终和谐共处。这正是沃克的妇女主义所构建的一种理想化的生存模式,即使在今天,仍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仁敬. 美国黑人文学的新突破[J]. 外国文学研究,1989(1)29-35.

[2] Christian, Barbara. “Novels for Everyday Use”[C]. Alice Walker: Critical Perspectives Past and Present. Ed. Henry Louis Gates, Jr.& K.A.Appiah. New York: Amistad Press, Inc., 1993. 50-104.

[3] 艾丽丝·沃克著.陶洁译.紫颜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4] 丁文.奏响生命的新乐章——读艾丽丝·沃克的《紫颜色》[J]. 国外文学,1997(4).

[5] Rainwater, Catherine etc. Contemporary American Women Writers: Narrative Strategies. The University of Kentucky Press, 1985.

[6] Deborah E. “The Changing Same”: black women’s literature, criticism, and theor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5.

【作者简介】

季红鑫(1984-)男,江苏大丰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上一篇:高校钢琴集体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对策 下一篇:动画片中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