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化与新农村建设

时间:2022-10-16 03:47:15

网络信息化与新农村建设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发展滞后的具体情况,农村网络信息建设是经济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只有农村、农业实现信息化经营和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

【关键词】新农村网络信息化

一、网络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

社会发展对于信息的需求使得大众传播媒介迅速进入千家万户,网络以其迅速、便捷、个性化的优势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的第四媒体。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面貌首先要发展农村的经济。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发展滞后的具体情况,农村网路信息建设是经济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只有农村、农业实现现代信息化经营和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

二、我国新农村网络信息建设的作用

中国城市的信息化进展十分迅速, 农村的信息化进程长期滞后。从长远利益看,若不消除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整个国家的均衡发展将受到严重阻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消除差别,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建国以来,为了快速发展经济,我国效仿俄国采取了工业化发展道路,在国家经济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农村被迫为工业化战略做出牺牲,导致农村经济增长缓慢。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制度的实施为城市工业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却又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制约。由此一来,这种城乡二元化逐渐形成并日益加剧,公共产品也因这种特殊的社会结构在分配中更加侧重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宽敞的道路,整齐崭新的房屋,更重要的是和城市一样的信息传播,特别是网络信息的接受和。农村网络信息建设的重要作用就是有效消除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缩小城乡信息差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进而缓解城乡矛盾,促进城市和农村良性互动发展。网络信息化建设也是当前刻不容缓的重任,信息的对等成为衡量发展平衡的重要指标之一。

2、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信息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利用信息技术对各种农业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和协调控制,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从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进而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网络的建设和普及则是农业现代化的第一步,不仅可以及时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还可以帮助农民改变观念、技术改进、拓宽市场渠道、实现增产增收。

从现实状况看, 信息梗塞不畅、城乡联系割裂已经成为影响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只有建立起高速信息网络, 把农特产品生产、流通及农村资源信息迅速传达给市场或城市消费者, 搭建起产销、城乡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 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具体来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网络同水利、医疗等都属于公共设施,我国的城市基本已经搭建起一个现代化的网络信息平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但在农村这还是一片空白,这就使得城乡区域发展更加两极化,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新农村建设中,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网络资源的开发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在农村搭建一个网络信息平台,使网络融入农村,并能为农村经济的建设做出服务和贡献。

(2)丰富农村文化,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当今信息社会,网络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具。它不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讯、前沿知识,而且也是现代人的重要娱乐工具,同时它还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是参与政治活动的一种新方式。在思想观念保守的西部农村地区,网络成为西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具。网络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不仅能丰富农民的知识,还能逐步改变他们传统的思想观念,扭转农民“思想贫困”的局面,加快农村生产方式、思维习惯的变革。农民观念的改变又会促进他们舆论监督、参与政治的意识的增强,他们会逐步参与到政治监督和社会建设中来。和传统媒介相比,网络的这些优势能更加有力地推动西部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我国农村网络信息建设现状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有一个转折点,同时也打破了广播、报纸、电视一统天下的格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9年,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0681万,但只占整体网民的27.8%。部分农村地区网络使用的基础条件还很薄弱,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网络使用的意识相对较落后,网络使用的增长条件和空间还很不足。目前农村非网民中,有38.8%的人是由于不懂电脑网络而不上网,19.7%的人是由于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3.5%的人是由于当地没有网络接入条件。由于缺乏相应设备和知识而不使用网络的相应比例均高于城镇非网民群体。

造成这种网络“去农村化”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主客观两个方面:

1、主观原因

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的制约。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电脑还是一种奢侈品,而宽带接入和使用的费用都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有些开办打印店,刻章店,横幅制作店的农民只是把电脑作为一种谋生的工具,并没有用它来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网络娱乐和商务交易。

2、客观原因

网络媒体内容不符合农民需求、涉农内容不足。由于网络传播媒介是城市化的产物,几乎青一色把受众定位于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新浪、搜狐、腾讯、网易这四大中文门户网站没有一个涉及到和农民、农村和农业生产有关的内容(新闻除外)或开设专门栏目。其次,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缺乏,电信处于垄断地位,宽带接入价格昂贵、配套服务欠缺,设施维修不便。

我国城乡网络建设的差距导致网络带给农村的是一种负面的影响,也就是“数字鸿沟”。城市居民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他们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而农村地区的居民依然原地停留,最终造成“马太效应”。城市和东部地区经济中本来就具有物质资源、政策支持以及原有发展基础的优势, 在网络信息资源优势的作用下其生产效率和发展速度将进一步提高, 而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再加上数字鸿沟造成的网络信息资源劣势, 缩小城乡差距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长期以来的二元社会格局也将难以破除。数字鸿沟和“三农”问题实际上构成了一种恶性互动模式, “三农”问题――城乡二元差距――城乡数字鸿沟――城乡二元差距――“三农”问题的恶性循环, 导致农村陷入收入贫困、知识贫困、信息贫困同时存在的局面, 最终城乡发展二元落差在工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拉大, 使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四、新农村网络信息化建设对策

对于受众来说, 网络应该是一种平等的传播工具, 在网络媒体面前, 每一个受众个体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 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众的地位受到经济实力的制约,“受众平等”并没有体现出来,相反则是“消费者平等”, 致使经济实力雄厚者成为网络资源的拥有者,经济实力单薄的农村则处在网络传播的边缘。这个问题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面对的挑战, 该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精神的丰富。

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加强调控,完善农村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源分配,使农村网络信息建设能够得到物质上的保证;其次,政府还应该对网络运营商给予以资金上的投入和支持,农村网络信息建设是个范围广、投入高、周期长、初始阶段回报低的工程。在市场机制下,仅仅依靠市场的调控是不行的,企业总是把资金投入收益最大的行业和领域。只有在政府的支持下,农村网络信息建设才能得以实施。

语言和文字是传播活动中的主要信息载体,但由于我国农民接受教育的比例相当低,这必然给传播活动带来一些限制和负面影响,阻碍了传播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要加大农村的基础教育,不仅要让他们掌握基本的语言运用,还要掌握现代传播工具的操作使用方法,使农民的媒介素养得到提升。

在网络媒介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介的发展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甚至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农村居民对网络的使用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影响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消除与否,也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因此,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加快完成西部农村网络信息建设的步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①李永健:《大众传播与新农村建设》[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②金鸣娟:《人类传播与社会发展》[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③汪霞,《信息时代西部农村“知沟”现象及对策》,《新闻界》,2004(4)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

责编:叶水茂

上一篇:美国利用网络进行健康传播对我国的启示 下一篇:媒体对“80后”的形象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