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背景\动因和策略

时间:2022-10-16 02:45:21

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背景\动因和策略

【摘要】近年来,金融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中间业务创新己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发展战略。作为国内商业银行重要的新利润增长点,中间业务创新也越来越被国内银行业所重视,但与西方主要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无论在规模还是质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中间业务创新的背景及动因,着重对当前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现状与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借鉴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经验,提出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

随着我国银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行,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将逐渐缩小,银行业将进入“微利时代”。商业银行要想在今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仅靠存、贷款业务来维系银行的生存是远远不够的。当今发达的信息网络、快捷的传输技术以及便利的通讯手段,为商业银行的新兴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人民银行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规定中间业务的定义是,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负债业务,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可分为用适用备案制和审批制两种,其中适用备案制的中间业务与前述金融服务类业务基本一致,适用审批制的中间业务与或有债权、或有债务类业务范围基本一致。与传统银行业务相比,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效益高、风险低无需占用银行自身资金等特点而为银行带来巨大利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服务性的业务,它既能满足经济社会对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需求,又能为商业银行吸引更多顾客,增加其经营利润。中间业务主要包括结算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融通业务、咨询业务、银行卡业务,以及汇兑、承兑、信用证及电子计算机服务等业务。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相对较晚,在产品种类上也比较单一,仅限于结算、收费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技术含量高的资信调查、资产评估、个人理财、期货期权以及衍生工具类业务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有的还未开展。虽然我国各商业银行目前已开展了约260余个品种的中间业务,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不收费的,如邮寄对账单、工资、银证转账等的。在收入构成上,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同业相比差距较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在总营业收入中所占比例仅为11%,中间业务仅占6%左右,而国外同业非利息收入一般占3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70%~80%,差距悬殊。

二、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背景分析

(1)金融自由化加速进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自由化进程不断加快,主要表现为利率和汇率自由化,金融领域扩大,原有经营限制取消,发展中国家放开国内金融市场,允许外资银行在国内金融市场设立分支机构,开展金融业务。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也全面加速了中间业务创新发展的进程。(2)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深刻影响着我国银行业的经营格局,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开展价格竞争的平台,有效提高了市场竞争程度,市场的理性选择使得银行间对市场份额的占有情况逐渐发生变化,造成银行利润空间进一步受到压缩。随着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盈利能力的下降,迫切要求银行利润增长方式发生转变,使得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成为当务之急。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考虑各种资金成本与收入轧差相抵,2005年末国内12家商业银行当年新增存贷款净收益几乎为零。工商银行2006年末利差收入139.62亿元,同比减少5.9%,收入贡献同比下降2.74%;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2%,收入贡献同比提高4.12%。要通过加快发展中间业务,着力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逐步向非利息收入倾斜,实现收益来源多元化,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3)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国内商业银行通过实行股份制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在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引导下,加快建立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商业银行,构建现代金融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加快业务创新,促进中间业务发展。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局出发,实施中间业务创新发展,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4)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国内工行、建行和中行适应股改上市的需要,为实现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目标,逐步按照公司治理结构进行经营转型,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共同参与市场竞争,改变了原有市场格局,面对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尤其是经营理念先进、产品众多、服务全面的外资银行的挑战,迫切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增强其竞争力。加快中间业务创新发展是我国商业银行依据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顺应形势发展,在功能上从融资中介转变为服务中介,在利润来源上从以资产负债业务的利差收入为主转变为多元化构成,从规模导向转变为价值导向的长期过程,其目的在于建立集约型经营模式,整合资源优势,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

三、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动因分析

(1)中间业务已成为国际银行业的利润增长点。中间业务在西方商业银行业务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甚至有占据主导地位的趋势。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保险的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经营收入的比例从1984年的25%提高到1997年的38%。1998年,全美银行业的中间业务收入己占到总收入的42.57%。排名前三位的J.P摩根、花旗和纽约信孚,该比例分别为83.16%、79.83%和73.83%。(2)中间业务的发展是适应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根据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不得低于4%。按照上述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增加资本储备,而这样做又会使本来就不理想的盈利受到影响。为了达到资本比率要求又不减少盈利,商业银行在“分子政策”与“分母政策”的两难选择中,只有发展风险系数较小而盈利水平较高的资产业务,并将重点逐步转向那些对资本没有要求的中间业务。(3)中间业务的发展是商业银行应对国内外金融激烈竞争的需要。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限制将逐步取消。与中资银行庞大的服务网络和长期的本土关系相比,外资银行经营传统的存贷业务仍然存在成本高,利润低,风险大等问题。而中间业务成本低,利润高,风险小的特点,必将成为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竞争的切入点。因此,面对国内、国际金融激烈的竞争,尤其是面对产品众多、服务全面的全能制外资银行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创新业务,完善功能,增强自身竞争力。

四、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策略研究

1.确立国内银行中间业务产品营销的品牌定位战略。中间业务作为银行向客户提供的服务,由于产品的同质性和服务特性决定了品牌策略在中间业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所谓品牌定位就是通过对银行品牌的推广,使银行在市场分布、客户分布和目标客户上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让客户产生偏爱。我国银行业目前处于微笑服务和宣传广告阶段,未对市场进行细分,目标客户高度趋同,没有自己的品牌定位,各家银行经营大而全的产品,产品和服务几乎无实质性差异。没有差异的品牌定位使得我国各家银行之间的价格竞争变得非常敏感,如果没有监管的限制将最终走向价格战。目前中资银行展开的拉存款、拉大客户战就是没有明晰市场定位而展开的价格战的最好例证。国内银行可以借鉴以下几种西方商业银行既有的品牌定位策略,从而确立适合自己的品牌定位战略。(1)客户定位。将产品与某类客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形态的关联作为定位。以此目标消费者作为产品对象,通过品牌名称将其形象化,并将形象内涵转化为一种形象价值,从而使品牌名称既可以清晰告诉市场该产品的目标消费者是谁,同时又因该品牌名称所转化出的形象价值而具备一种特殊的营销力。如香港廖创兴银行是“助你创业兴家的银行”,以创业者为目标消费群,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2)特色服务定位。银行进行特色服务首先要确立客户群体,然后根据目标客户最关心的服务项目进行设计。当一家银行提供的特色服务项目是消费者最关心的服务项目时,就会拉近消费者与银行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如新加坡华侨银行为一年存款2万美元以上的顾客家中安装灵敏的触摸式电话,使他们能获得现有银行信息、对外转帐和其他银行服务。(3)区域性定位。以所处的地理位置作为间隔区间,突出自己的竞争优势。如美国的美洲银行定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服务质量最好的银行”,旨在成为超级地域性银行。(4)情感形象定位。“情感形象与价值”被许多品牌作为定位的重要支点,运用产品直接或间接冲击消费者的情感体验而进行定位。如恒生银行定位于充满人情味的亚洲服务态度最佳的银行,走感性路线赢得客户欢心。(5)类别定位。类别定位是努力使自己的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成为某类产品的代名词或领导品牌,只要消费者谈及该类产品就会联想到自己的品牌。面对众多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的竞争对手,商业银行应发挥比较优势,开拓一个能使自己成为第一的新领域。如美国的泽西银行是新泽西州的一家小银行,在与花旗银行这类大银行竞争时,它攻击花旗银行贷款速度慢的弱点,突出自己贷款速度优势,定位于办理贷款最快的银行。

2.推进营销模式创新。面对广阔的市场,多元的客户,丰富的产品,要推进实施“E”,式营销战略。所谓“E”,式营销战略其实质就是综合化营销。它通过一种形象的提法,将英文字母“E”的“一竖三横”,分别比喻为核心客户以及由核心客户延伸出来的产业链、产品链和客户链三大链条。“产业链”,是指以龙头客户为中心节点,由其上下游配套企业组成的产业客户群体;“产品链”,是指以某一项业务为突破口,通过持续跟进各项产品和服务,构建起的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全面发展的产品体系;“客户链”是指由法人客户、中高级管理人员、一般职工所组成的公司一个人客户,以及由个人客户引发的个人一公司客户两条客户链。实施“E”,式营销的积极意义在于,通过以核心客户为龙头,抓住产业链、产品链、客户链三大链条,无限延伸服务领域和服务项目,集群式开发客户、推广业务,最终达到核心客户与关联客户、资产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法人客户与个人客户融合互动的发展目的,既减少了逐个寻找客户的麻烦,降低营销成本,又可以更加有效地维系和巩固客户,最大限度提高客户忠诚度和贡献度。实施“E”,式营销是提升营销竞争能力,树立综合营销意识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曹萍.银行中间业务国际比较.《国际金融报》.2001(7):45~46

[2]黄宇.“中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风险管理比较”.《广西大学学报》.2009(4):236~237

[3]刘巧艳.“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成都大学学报》.2004(1):14~17

[4]邹玲.“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后的深层思考”.《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6):20~22

上一篇:奥巴马政府“巧实力”下的中美关系 下一篇: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策略分析及我国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