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四种题型的解题技法

时间:2022-10-16 12:09:01

文言文阅读四种题型的解题技法

针对2016年高考全国卷涉及的题型。考生在复习文言文阅读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四种题型的解题技法。

一、文言断句:把握规律。重在“六看”

一看虚词。古人写文章,一般不用标点符号,虚词也就成了断句的重要标志。一般情况下,出现于句首的虚词有“唯”“盍”“夫”“惟”“凡”“窃”“顷之”“既而”“向之”“俄而”“已而”“未几”等,出现于句尾的虚词有“哉”“矣”“焉”“兮”“也”“耶”“欤”“乎”“耳”“而已”等。

二看对话。文言文在描写对话时,常常出现“日”“云”“言”等标志性词语。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三看修辞。古人在写文章时非常严谨,讲究对仗工整,前后照应,喜欢用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来增强气势。利用这一特点来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使用顶真修辞的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

四看文史。断句时需要注意的文史知识,主要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官名等。

五看语法。考生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中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然后断句。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充当。谓语是句子的核心成分,考生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的位置及其与前后词语的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的准确率。

六看句式。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句式需要特别注意。在遇到这些固定结构时,考生一定不要将其拆散。比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唯……是……”(唯余马首是瞻)、“如……何”(如太行王屋何)、“不亦……乎”(不亦君子乎)。

二、文化常识:分门别类,复习巩固

中国地域广阔,文化常识博大精深。考生只要对浩如烟海的文化常识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备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考生不妨考虑以下六种分类。

称谓。主要有“家”“舍”“愚”“贱”“敝”“鄙”等t称,对方的字、号、斋名、官名、爵名、谥号等敬称,还有“竖子、小子、黔首”等贱称。

官职、教育。对于官职,有升职、降职和平行调动等;自隋唐以来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央最高中枢政务机构,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对于科举,有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等;对于学校,地方学校为“庠”“序”。最高学府为“雍”“太学”(也称“国子监”),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

天干、地支。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年号、庙号。汉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出现,始创年号元狩,此后形成制度。明清皇帝与此前的皇帝有所不同。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以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地理方位。“九州”“八荒”“四海”泛指中国,“中国”指中原地区。“江表”“江东”“江左”指长江以南地区。“关中”“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地区,“郡”“县”表示行政区划。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

年龄。20岁,弱冠;30岁,而立;40岁,不惑;50岁,知天命;60岁,花甲;70岁,古稀;80岁、90岁,耄耋;100岁,期颐。

三、分析概括:知晓错误,对症下药

只有知晓分析概括题有哪些错误类型。清楚高考命题人员喜欢在哪些地方设置陷阱,考生才能对症下药来答题。

1.时序倒置,不分前后。文言文阅读题的原文一般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把一件或多件事情串联起来,刻画某个人物。有时,命题人员故意打乱顺序,设置陷阱。比如:2015年高考全国卷二中的“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有误。因为从原文“今被执矣”可知。皇帝已先于来护儿被抓,无力保护。

2.曲解词语,脱离语境。明明是这种意思,命题人员偏偏将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错误。比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三中的“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错误,原文是“遂矫旨令二人致仕”,即“(权贵)假托皇上诏命,让两个人辞去官职”。

3.对象错误,张冠李戴。有时,命题人员将人物与事情错位搭配,故意将在甲人物身上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在乙身上发生的。比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中的“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就属于张冠李戴,根据原文“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可知,“扬烈将军”是元帝封赏周访的官名,而“厉武将军”是其下属丁乾的官名。

4.强加因果,混淆关系。本来事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或者本来甲是原因。导致乙这一结果。可命题人员说事情之间有一定的因果联系。或者说乙是原因,导致甲这一结果。比如:2015年高考山东卷中的“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有误,按原文的表述,“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是将军得到国君充分信任后的结果。

5.表述失度,难以信服。原文作者对人和事的评价往往有轻重之分,命题人员却故意拔高或者贬低,导致表述失度,令人难以信服。比如:2015年高考重庆卷中的“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错误,原文“终不一语加咎巫”的意思是“人们根本就不谴责巫师”。

6.无中生有,凭空添加。命题人员故意编造一些原文中根本不存在的事实,以此来干扰考生的思维。比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二中的“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就属于无中生有。因为原文中没有说其中的大臣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

四、文言翻译:两个原则。八种方法

就考生而言,翻译文言文要牢记两个原则:“信”,就是翻译时要忠于原文。准确、贴切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达”。就是译句要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当然,能够做到“雅”的话,那就更好了。

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八种:一是拆分。古代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节词,这就需要将其拆分成两个词来进行翻译。二是加字。古代汉语用词大多为单音节词,在翻译时,就应当加上语素,使之构成双音节词或短语。三是保留。原文中某些词语(如地名、时间等)不必翻译,照抄即可。四是对译。严格按照原文的词义、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地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五是替换。有些古代汉语用到的词,现代汉语已不大用,这就要求找到与之匹配的词加以替换。六是删除。一般发语词、音节助词,或者某些连词等,可以删去。七是调序。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文言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顺序。八是点意。古代汉语喜欢用典,在翻译时。不必将典故照抄出来。只需点明典故的含意即可。

上一篇:阶段性目标驱动下的中职数学教学实践 下一篇:“救火书记”玩火自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