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文言文翻译的技法

时间:2022-08-31 12:59:49

【前言】浅谈初中文言文翻译的技法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通读全文,把握大意,进行直译或意译 对于文言文的翻译,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大意,这样才能正确理解课文,从而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唐雎不辱使命》 是九年级的文言文,故事主要内容是讲述公元前225年,即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

浅谈初中文言文翻译的技法

【摘要】初中文言文翻译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学生却难全面掌握,为此,该论文以《唐雎不辱使命》一文精讲初中文言文翻译的教学技法,以整体把握、落实直意法、细节把握、牢记四字法、仔细推敲、落实文采得当法等技法,浅谈笔者教学过程的一些教学策略。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技法

正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中考语文试题难度的逐年递增,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已毋须赘言了。近年来中考的考点主要分布在对文言文字词、句子的理解和把握。所以,怎样落实好文言文翻译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现在的初中生来说能文从字顺地正确翻译文言文句子是很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文言文有一些词语意思或句式变化较大,令学生不能正确地翻译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一些文言文翻译的技法是很有必要的。

本人以《唐雎不辱使命》课文为例,谈谈初中文言文翻译的教学技法指导。

一、通读全文,把握大意,进行直译或意译

对于文言文的翻译,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大意,这样才能正确理解课文,从而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唐雎不辱使命》 是九年级的文言文,故事主要内容是讲述公元前225年,即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折服秦王,出色地完成了使命,保存了安陵的故事。在课堂教学时,首先将故事内容与学生交代清楚,使学生了解全文,把握大意;然后教予学生课文翻译落实直译和意译两种技法。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做到字字落实。例如,文中句子“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一句,就可以运用直译法了。如:秦王、安陵君都是人名,不用翻译,直接用;使人,派人;谓,叫;曰,说。整个句子可以用直译法翻译为:“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直译法的好处就是让学生能够就全面把句子意思交代清楚,使学生在翻译时候能做到准确无误。但是,在整篇课文来说,很多句子是不能完全用直译法来完成,而且直译法也有其不足之处,就是遇到特殊句子的时候,直译就会变得语言不通顺,文意难懂了。例如:课文句“仓鹰击于殿上”要是按照直译法翻译,就会变成这样效果:仓鹰,苍鹰;击于,在……击倒;殿上,宫殿上。直译为:“苍鹰在击倒宫殿上”。这样句子表述就会不通不顺了。

因此,就要授予学生另外一种翻译技法---意译法。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的好处是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课堂上本人特意用“仓鹰击于殿上”这句话作为一个比较教学,学生们也提出质疑,为什么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文会不通顺。本人就势与学生明确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特殊句,翻译时候用直译法是不能够把正确把句子表述出来,要用意译法处理,翻译的重点落实在“于”字,译为“在”,并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适当调整语序的变化,把状语前置,意译为“苍鹰击到在宫殿上。”这样一来句子就变得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

所以教师不妨指导学生从直意译技法入手,发挥联想和想像,领悟课文,从而找到文言文翻译学习的突破口。

二、 把握细节,牢记“释”、“补”、“添”、“调”四字法

《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言文,由于古今词汇的表达的差异,课文用了许多单音节词表达了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意思,而作者刘向在写作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还使用了很多特殊句式。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文翻译时有许多细节梳理不出,所以本人除了在讲授直意译法之外,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细节的技法,归纳为“释”、“补”、“添”、“调”四字法。

“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实词加以解释。文言文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差甚远,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如,“秦王怫然怒”一句中“怒”虽然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意思翻译为:“大怒”,翻译为:“秦王勃然大怒”。这样整个句子的正确性就会提高。另外一类词是古今异义的词,就是对一些词古今意义不同的情况,用现代汉语中的词去替换那些古汉语中有而现代汉语中已不用或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词。如,“长跪而谢之”句中的“谢”属古今异义的词,古义:道歉;今义:感谢。那句子就翻译为“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另外古汉语中还有一类词,如果按原字去理解,则无论如何都讲不通,这就是通假字。遇到通假字就需要用音同、音近或相应的字去替换。选课文例句:“故不错意也。”句中的“错”通“措”,翻译为“放置,安放”,而不是解作“错误”之意。

教师课堂上如果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会翻译实词,从实际的角度去分析词义,那对准确把握课文的翻译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大大提升了我们课堂教学高效。

“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选课文例句:“挺剑而起”句“这句子“挺剑”前面省略了人物代词“唐雎”,因此翻译时应将其补出“唐雎”这个人物主语。句子正确翻译为:“唐雎拔剑出来。”这样,文章交代就会更清晰,明了。

教师明确补字法主要作用是翻译时通过补充文言文的省略的成分,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生歧义。

“添”,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说它省略掉什么成分,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连贯通顺。选课文例句:“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中对于这一句,学生容易翻译为:“专诸刺杀吴王僚,慧星冲击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白色的云气穿过太阳。”这样翻译,整个句子的意思就不全面了,学生会忽略某一词语或某一成分的现象翻译,使句子因缺少成分而不通。这时,就需要适当添加补充一些词语,以使句子表达的意思完整、通顺。补充完整应该是“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慧星的光芒冲击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般白色的云气穿过太阳。”这样句子的意思就非常顺畅且好理解了。

“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翻译时必须把句子调整过来。例如:“安陵君受地于先王” 是一个状语后置句。“于先王”是状语后置,翻译为现代文就必须把句子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调整为“从先王”;所以,整个句子翻译为:“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这样句子翻译就更完整、流畅了。

文言文翻译的关键是补充好四字法,它们往往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增强学生对课文翻译的深度理解,将课文要表达的意思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仔细推敲,讲究文采,完美表达

孔子言:“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因此文言文翻译要注意仔细推敲,要用简洁、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使译文更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就此知识点,笔者特意选取本班一学生作业为例做投影讲解,要求全班同学们看一段译文,指出该译文翻译上不足之处。

例:

(原文)“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生)翻译:秦王说:“百姓发怒,就是摘帽子和光脚,把头往地上撞。”唐雎说:“这是普通人的发怒,不是勇士发怒。

同学们看到例子之后,纷纷指出错误并纠正其不足之处:

分析:

①译文语句没有仔细推敲。此句中的“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该生译为:“就是摘帽子和光脚,把头往地上撞”,过于笼统,没有运用优美词语表达,可以丰富一些有文采的词语,修改后该句应译为:“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②译文语句欠缺文采。此句中的“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该生译为“这是普通人的发怒,不是勇士人发怒。”语言显得简单及口语化,可稍作修饰,增添一些文采的词语,把“普通人”翻译为“平庸无能的人”;“勇士”翻译为“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这样文章的翻译就立升一个层次,显得更有文采,更接近原文的特色。修改后该句应译为:“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最后师生共同翻译为:“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通过这样的指正修改,学生们在课堂上都能够把握好这个技法的运用,使译文显得形象生动,语句通顺,流畅,句意达到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增强译文感染力。

当然,就文言文翻译而言,把文言文把握文意,文从字顺地正确翻译才是根本。对文言功底有限的初中生而言,尤其针对考试来说,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行之有效的技法,对我们无疑是很有用的。

总之,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时候,应教会学生一些高效实用的翻译技法,在实践中愉快地接受知识,并能迁移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我们文言文教学更实用、更高效。

参考文献

[1]《浅谈初中文言文翻译》

上一篇: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 下一篇:班主任工作的重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