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原理浅析

时间:2022-10-16 10:25:01

摘 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幸福”越来越关注。但是对于“幸福”的理解却众说纷纭。以文化心理为基本视角,通过整合相关论述,对幸福产生的原理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可以得出需求、追寻、满足、感知四个环节构成了幸福的基本过程,比较式的思想模式贯穿幸福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等结论。

关键词:幸福;原理;需求;感知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249-02

幸福是一个充满诱惑、充满神秘又非常现实的话题。人类史上的思想家,差不多都论述过幸福,可谓众说纷纭。我们身边的每个人,也差不多都有幸福的体会和认识,结论也是千差万别。作者通过综合分析多种幸福论述,发现其中蕴涵的共性可归纳为:“四个环节一条主线”,即需求、追寻、满足、感知四个环节,贯彻始终的一条思维主线是比较。

一、需求与幸福

“幸福”相关字与幸福。与“幸福”有关的汉字,有祥、康、和、庆、幸、喜、悦、好、乐、欢、吉、安、欣、宁、福、富、利等。分解这些字,共性的部分大体有代表财富的有“禾”、“土”、“田”、“羊”等,代表安全的有“宀”(意即房屋),“礻”(示傍,代表神灵保佑,根意是“屋顶”)等,代表家庭及人员的“女”(女人)、“子”(孩子)、“丁”(人口)、“人”等,代表心情感受的有“忄”(开心、舒心)、“乐”(音乐)、“口”(意即有食)、“广”(外界事物直观映象引起的感受程度,蕴涵满足的意思)、“大”等。从这些字根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觉到,幸福的相关因素,基本构成了人们理想中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的本性使然,是生活的基本特征。

需求的层次与幸福。对幸福的追求,可以细分为多个层面的心理需求。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大体上可以分为七个层次,第一类是生理需求,比如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性、分泌等等;第二类是安全需求,比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财产安全、家庭安全、道德保障、未来信心等;第三类是情感和归属的需求,比如亲情、友情、爱情等;第四类是尊重的需求,比如自我尊重、成就被社会认可、相互尊重等;第五类是求知需求,比如对未知东西的好奇、对事实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等;第六类是审美的需求,比如和谐、精巧、游戏、音乐等;第七类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实现理想抱负,能力的充分展示,实现生命自觉等。每一种需求的满足,都会带来幸福感觉。需求的层次也反映出幸福的层次。我们常听到的“健康就是幸福”、“活着就是幸福”,对应的是第一层次的需求。在2011年3月两会前夕回答网友“何谓幸福”时说,“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这对应的主要是第二层次的需求。马克思说,真正的幸福人生,在于追求“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这对应的主要是第七层次的需求。

需求的程度与幸福。心理学研究表明,需求一旦被确定为追求的目标时,在精神上就会产生紧张,紧张会积淀成压力,当目标实现(或需求被满足)时,压力得以释放,释放的过程也是一种放松的过程,此时产生的精神体验即是轻松自由和幸福满足。另外还发现,需求的程度越强烈,追求的过程越曲折,感受的紧张和痛苦越深刻,需求满足时体验到的幸福感也就越强烈。中国古代总结的人生四大幸福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每一件都是强烈的渴求加上艰难的求索,最后以一种近乎突然的形成得到满足。这种幸福感具有强烈的冲击力,终身难忘。强烈的幸福感连同求索的痛苦会联成一种自然参照物,成为潜意识里的比照对象。

二、感知与幸福

感知满足与幸福。需求环节过后,是追求和满足两个环节。关于追求的过程与满足的结果之间,我们时常感到有些迷惑。严格意义上来说,满足比过程离幸福感更近些。试想,一个人在沙漠里走,水喝完了,很渴,所以到处找水。他在寻找水的过程中,感受到的肯定是紧张和痛苦,而不是幸福。只有当他找到水时,他才会感觉到幸福。生活中,我们常说,“重在参与”、“重在过程”、“不以成败论英雄”等。其实这里隐藏着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结果”和“过程”的具体内涵发生了变化,这里的“过程”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过程”,而是变成了追求的“结果”。所以只要一进入这个“过程”,主体就能感知到“满足”。耶稣是这方面的典型,他把自己肉体上的痛苦当做救赎别人的一种方式,这样,本属于追求解脱的痛苦过程,却变成了精神的幸福之旅。当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时,痛苦达到极限,幸福也达极致。总之,不管把什么当做目标,只要主体感知到了满足,幸福感就会相伴而来。

感知的能力与幸福。感知满足是幸福产生的最后一环节,离幸福最近。俗话说“知足常乐”,意即感知满足就能享有快乐幸福。但在实际生活中,常常因为感知满足的意识或能力不强,导致很多该有的人生幸福却没能拥有。比如,未病之时感觉不到身体的重要,“病来方知健是仙”。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也曾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幸福需要积极去发现和感知。感知的能力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先天基础,如,女人的幸福指数普遍高于男人,根源就在于女人的情感感知更敏感更强烈。二是知识和阅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修为加上实践磨炼,可大大增强人对生活的感知能力。三是意识和境界。从深层次来说,感知能力的差别,在于感知的意识和境界的差异。

感知的心态与幸福。心态不同,感受也会不同。感知满足时,有三种心态对幸福的感受影响比较大。一是享受的心态。幸福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人把它比作“精神的驿站”、“迷茫中的路标”、“沙漠中的绿洲”等等,都难以完成表达其丰富又微妙的作用。幸福之根深埋于人的本性之中,可以说不懂得幸福的人,就不懂得生活。所以,当幸福来临时,人应当认认真真地去享受它,在忘我的享有中消解疲惫紧张。这种品味幸福的心态,也叫做珍惜。二是感恩的心态。俗话说,“喝水不忘挖井人”、“致富思源”。这其实反应了人间幸福的一种基本形态,幸福的存在是一种群体性存在。健康的身体,离不开父母的恩赐;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富足的生活,离不开革命先辈打下的基础等等。只有当我们心怀感激之情,来面对幸福时,幸福才能回归其本性,才能展现出更高的价值,给人带来更丰厚的体验。三是分享的心态。幸福的群体性还表现为它的分享性,一份幸福多个人分享,每个人得到的幸福将超越原有意义的一份。去现场看演唱会,跟家里一个人通过收音机听演唱会,感觉要好得多,正如孟子说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原因就在于现场能形成一种氛围,氛围能成倍地放大个人感受。

上一篇:关于建设世界一流旅游城市的思考 下一篇:中小企业如何开展伦敦奥运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