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育与人的健全发展

时间:2022-10-16 06:51:12

音乐美育与人的健全发展

教育是培育人的工作。促进人的全面素质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音乐美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促进人的健全发展会起到什么作用呢?这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谈到所谓健全的人,曾说:“他们既有丰富的形式,同时又有丰富的内容;既善于哲学思考,又长于形象创造;即温柔,又刚毅,他们把想象的青春性和理性的成年性结合在一个完美的人格里。”所谓完全之人物,就是感性与理性自由完美的结合。王国维先生在《论教育之宗旨》中也曾说:“完全的人物不可不具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所谓完全之人物,就是集真善美于一身。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人的健全发展这一概念内涵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完善。我们认为,所谓人的健全发展,必须包括: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品德发展、情感发展等诸方面。而以上诸方面的发展,又是与人的身体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政治思想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和劳动素质教育有着密切关系的。在人的综合素质教育中,以上诸项紧密相联,互相依存,缺一不可。若偏废任何一项,对人的全面发展都是极为有害的。正如王朝闻先生所说:“德育、智育、体育与美育的关系,不是一种加法,而是一种合化,前三育离不开美育,美育的作用渗透在前三育之中。”音乐美育,作为美育中的一个门类,对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能起到特殊的作用。

一、以情怡心

人们喜欢并热爱音乐,是为了寻求快乐,享受音乐给他们带来的美感,宣泄个人的情愫,从而获得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和心情。因此,我们认为,音乐美育的教育方式、手段和目的,既不同于智育的求知,也不同于德育的行善,更不是为了获取某种功利。可以说,音乐美育的实施,既不能靠内在的自我强制,也不能靠外在的压力,更不能通知利欲的引诱,它只能靠生动、优美、直观的乐音形象吸引人、感染人,使受教育者自由自在、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也正是这样,才使情感教育成为音乐美的本质特征。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说的“知之者”,是指懂得应该如何去做;“好之者”,是指在习惯上成为一种爱好,它表现在行为的主动性上,不是人为的强制,而是寻求快乐。音乐美育正是在一种寓教于乐的情境中使人受到教育。

二、以情启智

音乐美育最重要的特点是以情动人,以情育人。音乐审美活动不仅能增强人们探索真理的热情,激发创造性思维,而且还能启迪人们的智慧,拓展人的思维空间,诱导人们对科学规律的探索。

每一位想要在事业上有一番作为的人,都需要有饱满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工作事业本身,虽然不能内在地包含任何主观情感内容,但在工作过程中,却需要一定情感的推动。一个毫无热情和完全缺乏想象力的人,很难成就一番事业,更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中有重大的发明。历史上大量的事实证明,许多有重大发明的科学家,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都怀有某种宇宙秩序与天人合一的音乐审美情感,而这大都与他们青少年时代接受过一定的音乐审美教育有关。例如,爱因斯坦酷爱音乐,拉得一手好提琴。1905年他发现狭义相对论时,正是在弹钢琴时突然灵感来临便一气工作了两周而最终完成的。所以,他后来曾说:“我的科学成就,有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在其妻子蒋英教授执教40周年座谈会上谈到:“蒋英在声乐表演及教学领域耕耘,而我则在火箭卫星的研制发射方面工作――她在艺术,我在科技。但我在这里特别要向同志们说:蒋英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这实际上是文艺对科学思维的启示和开拓!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蒋英的歌声让我豁然开朗,受到启发。这就是艺术对科技的促进作用。”(转引自《音乐周报》1999.7.16第28期)曾荣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薛定谔也认为,是音乐启发了他的智慧,给了他探索未知世界的力量源泉和信心。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四光,不仅小提琴拉得好,而且还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为什么音乐审美情感能对科学研究产生这种积极作用呢?我们认为,是与音乐艺术这一美妙丰富的感性形式分不开的。

三、以情导善

音乐美育作为一种由外至内都体现着自由的感性形式,不但在其中积淀着美和智,而且也潜藏着善。音乐美育最重要的使用之一,便是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良知和德性得到积累,并进而凝聚和积淀为一种自由的首先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使人逐渐变得更为纯真和善良。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曾有许多思想家、理论家、教育家都有过独到的精辟论述。我国古代荀子在《乐论》中指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他提倡音乐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和变化人的心灵,是谓“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使人耳目鼻口心知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在荀子看来,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满足人的感官,而主要是“感动人之善心而已”。他明确地反对“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的小人欲望,而倡导“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的高尚健康的审美趣味。可见荀子十分强调音乐美育改善人心、培养德性方面的重要作用。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在他撰写的《文艺对话集》一书中,也曾说到:“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深入人心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并进一步指出:“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教育,对于心灵用音乐”,“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的多”。可见,人们希望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构筑起一个完美的审美心理结构,使其具备强烈的音乐审美感受力和敏锐的音乐审美判断力。这样,人们在接受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的同时,就可以把音乐的美感和他们体验到的快乐吸收到心灵之中,并且逐渐使自己的心灵、德性和行为变得更为完美、更为高尚。人们一旦有了这种美好的心理,就可以自觉地按照高尚的审美理想去审度自己和他人的心灵和行为,同时,根据美的标准和尺度去判断自然、社会、人的丑美。而由于整个社会审美心理的普遍形成,又能改变和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从而形成一个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大环境。

综上所述,音乐美育以其独特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途径渗透于人的健全发展过程中,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不可缺少的学科门类。多年的音乐审美教育实践证明,音乐美育能使人的心理和情绪获得健康的发展,能调、培养、丰富人的情感结构,使人获得接受美、排斥丑的心理定势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意识。这不仅给人以美的愉悦、真的启迪,而且还给人以善的诱导、健的促进。它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渗透至人的心理、情感等各个领域,对促进人健康全面地发展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上一篇:语文教学的必选之措 下一篇:别让数学远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