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的建设

时间:2022-10-15 11:08:32

公共空间的建设

冯硕,歌德学院(中国)公关事务部主任。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研究方向为德国文学文化。曾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交流学习。组织策划“德中同行”广州、沈阳和武汉站的“文艺亭”项目。

当人们拥有共同空间和交流场所时,社会才能更融洽和谐。

公共空间,顾名思义就是属于所有公众的场所,无论男或女、老或少、穷或富,任何人都可以进人的领域,是市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它可以为建筑学中的实体空间,如城市中的广场、礼堂、街道、公园、图书馆等,也可以为虚拟空间,如互联网上的虚拟社区,以传播、沟通为宗旨的大众传媒自然也可充当公共空间。

在西方,城市中心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典型。早在古希腊时期,广场就是人们集会的场所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变迁,广场成为了城市的标志和象征,广场周围的建筑物更是一座城市最核心的部分。

2007~2010年,“德中同行”大型友好交流活动走访中国的南京、重庆、广州、沈阳、武汉和上海六大城市,以“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为主题与中方合作伙伴共同探讨未来城市的解决方案。在每座城市中心广场举行的“德中大道”活动将每站的活动推向高潮,并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利用”贡献了源自德国的创意。

2009年11月在武汉结束的“德中大道”活动迎来了60多万武汉市民的参与,是迄今为止武汉与德国规模最大的交流活动。“德中大道”建在了汉口的江滩公园,由十几座竹制展亭构成,这些可再生材质构成的“亭子”轻盈得如一叶叶扁舟,与绿荫相互掩映,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由歌德学院(中国)主办的“文艺亭”更是创造性地阐释了“公共空间”这一概念。中国旅德艺术家李继伟创作的名为“浮动空间”的建筑装置,从外形上看像一片浮动的落叶,流动、开放、似在不断变化。亭子内的设备与广场矗立的一个3米高的户外LED屏幕相联,随时进行视频直播或放映。依靠这些基本设施,文艺亭每天举办六七个不同的公共活动。

来自德国和武汉的作家、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与观众面对面,围绕一个主题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展开讨论。不管是话剧表演、行为艺术、朗诵会、摄影展、短片放映还是现场手工艺术创作、学德语等活动,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

武汉“月亮化石实验剧社”的四位演员只用椅子作为道具,表演了现代版的 《格林童话》,诠释出童话残酷血腥的一面;作家刘震云、方方和鲍尔吉-原野朗读他们在德交流时的博客,大家讲述各自的体验和收获;在“边界模糊的电影”为主题的那一天,在场嘉宾放映他们拍摄的纪录短片,引发了关于公共空间中的影像权利和接受程度的激烈讨论;武汉当地年轻摄影师还举办了一个“念旧的武汉”摄影展,勾起市民对于这个城市的共同记忆;武汉摇滚界元老、 “生命之饼”主唱吴维与研究新音乐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贾国平对话,引起音乐爱好者对大众和小众、主流和非主流概念的提问;文艺亭外的小广场上,凌云焰身体影像实验室即兴进行了一场肢体表演,在场围观了几百位市民,他们差不多都是第一次在户外观看先锋实验表演,有质疑,有不解,但几乎所有观众从头看到尾,有些观众甚至感动得热泪盈眶;在文艺亭内举行关于“艺术和公共空间”主题的对话,观众自发地将椅子搬进文艺亭,全身心地投入对话。活动的最后一天,文艺亭请来了著名作家余华、池莉、汉学家阿克曼以及洪晃女士开展一场关于“女性一文学一社会”话题的讨论,很多观众站在亭子外的大屏幕观看直播至结束。

应市民的强烈要求,德方在闭幕式上向武汉市赠送了“德中大道”文艺亭作为永久纪念。到今天,文艺亭依旧坐落在江滩公园,等待再次被激活。尽管“文艺亭”留在了武汉,我们并没有就此停止对公共空间可能性的探讨。今年,李继伟设计的几把透明椅将伴随“歌德沙龙”论坛活动游牧于北京的公共空间,专门为“德中同行”上海世博会设计的网上虚拟文艺亭也即将启动。

不断创造、建设新的公共空间无疑是为了创造平台实现对话与交流,在不同文化之间,最根本在于人与人之间。它不仅仅是个地理或建筑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进入空间的人们,及其在空间中进行的活动。不在乎其规模大小,形式繁简,而在乎是否以人为本,是否开放、自然。

上一篇:那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 下一篇:中国制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