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解题指导

时间:2022-10-15 05:11:49

中考课外文言文解题指导

在当前全国各地的中考命题中,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常常受到各地命题组的青睐。它立足于课程标准之教材内容,密切联系学生之阅读实践,考查学生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整体把握、感知教材的能力,既立足于教材又和教材相互渗透,一般设置三到四题,考题较课内文言文容易。要解答好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既要加强对课内文言文基本篇目的学习和理解、掌握和积累,又要注重培养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思路和技巧。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 “读――思――联――合――比”的五步解题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读――即带着问题去读,这是解答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看到一则课外文言文材料,要先读问题,再读材料,使之有的放矢的去读,中考中所选的课外文言文段大多有注释,考生可根据注释通读材料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整体感知文章的主题立意。虽不求字字过关,逐句翻译,但应该注意材料中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明确题目的考查意图,认真找准解题的突破口,为下一步准确筛选、提炼信息和组织答题要点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言默戒》这则课外材料,共考查四个题,包括重点词语的意思、关键句子的翻译、短文的主要意思和包含的哲理。我们对这些题点一一熟悉后,带着这些问题再去阅读材料,就能提高解题之效率。

思――即多角度的思考,这是解答问题的重要环节。思考过程是一个加工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考生认知水平的高低,也反映了考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程度。具体到课外文言文,除了思考必考的一些字词外,关键还要思考题目和选文的联系,思考问题的设置与答题点之间的联系,思考并找准那些关键性的句子,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为解答问题做出了哪方面的提示。若能在读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一番,找出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如《言默戒》第3题: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只要认真思考,从原文中就能找到关键性句子,即“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呜非其时也”,也就是说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问题就在思考中迎刃而解了。

联――即链接和反馈,这是准确解答问题的关键环节。从文言文的试题类型和内容看,虽然选文来自课外,但考查的知识点,绝大部分均来自课内,即“试题在课外,知识(答案)在课内”。回答问题时,一方面要通过考查的问题“链接”课内的相关知识点,一方面要根据问题“反馈”有关的知识点。其基本思路是:问题――课文――词句――知识点。例如《言默戒》第1题:“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 或旦而不鸣 或: (2) 皆足取祸也 取: ” 此题必须链接以往课内文章中出现过的这两个词的具体语境义,比如《马说》中的“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或”和“或旦而不鸣”意思完全一样,即“有的”; 而“皆足取祸也”中的“ 取”课内所学的文言文就没有和其意思一样的,我们还是用“联”的方式,即链接以往学过的成语,比如,“自取其辱”“咎由自取”中的“取”即“招致”的意思,这样课内课外的知识一链接,答案很快就出来了。

合――即知识的整合,这是准确解答问题的落脚点。在理解选文的基础上,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筛选、组织、整合答案。同时回答问题时,要密切联系文章的主旨、思想情感及价值取向,尽量使用原文中具有概括性、典型性的词语和句子,且不要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识以及选文以外的信息随意带到答案中,除主观性的试题需要发挥外,答案力避随意性,每一问题都力求做到准确、简明和完整。如《言默戒》第4题:“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要解答此题,就要对选文的内容做出精确的分析和全面整合,由“鸡当鸣不鸣和不当鸣而鸣皆遭烹”的故事延伸拓展,以物喻人,就会得出浅显的道理,即“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比――即知识的前后参照和比对。这是解答问题的防护网。命题者拟题一般都是从整体上考虑和设计的,几道题目分别从不同角度解读材料。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前后参照和比对,即是把同一个问题或同一事物的前后选项细加审读,看看几道题之间有无相互关联、相互暗示、相互启发、相互参照、相互印证的地方,注意了这些问题,答题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失误。

当然,课外文言文的设题点一般要比课内文言文的设题点要容易些,如果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能恰当运用“读――思――联――合――比”这五个环节,并注意它们在解题过程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再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灵活运用,妙解课外文言文何难之有?

附文:(2011年广东省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4题。

言默戒

杨 时

邻之人有鸡夜呜,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呜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1.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 或旦而不鸣 或:

(2) 皆足取祸也 取: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译文:

3. 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2分)

__________________

4. 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 2分)(1) 有的 (2) 招致

2. ( 3分)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

3. ( 2分)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

4. ( 3分)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上一篇:母爱 第2期 下一篇:第10课时 技巧、效果、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