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训练在高校发展性资助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15 02:50:33

团体心理训练在高校发展性资助中的应用

摘 要:文章对高校传统资助体系进行了辨析,同时指出传统资助在对大学生进行精神引导和心理援助方面存在的不足。对发展性资助的实施进行评述,并深入分析了团体心理训练在发展性资助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校;发展性资助;团体心理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3-124-2

1 传统资助体系的困境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党的十明确指出要“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为保障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中央和各级政府不断推进和完善我国资助政策体系,形成了中央、省、市、县、校五级学生资助管理体系。各大高校已基本形成比较成熟而系统的资助体系,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体系,在保障贫困生“教育机会均等”方面成效显著(王中对,2012;李贵平,2014)。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救济性”、“保障性”有余,而在促进学生成长方面的“发展性”不足。传统的“救济性”、“保障性”资助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例如过于看重物质资助而忽略精神引导、强调无偿给予却忽略感恩回报、注重生活保障而忽略能力发展等(杜坤林,2012)。造成不少贫困生形成了“等、靠、要”的心理,遇到困难不愿意主动寻求解决的对策;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在贫困生的专业学习、职业技能、人际交往、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效果寥寥。

在解决生存问题后,贫困生更需要解决发展的问题。重要的是让贫困生具备脱贫的能力、发展的能力,这就涉及贫困生的心理发展能力、专业学习能力、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提升。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强调贫困生资助应当从保障性资助向发展性资助转变,重视对贫困生的精神引导和心理援助。

2 发展性资助在高校中的实践

所谓发展性资助,就是“在充分满足贫困生保障性需求的前提下,以贫困生的成长成才为导向,最大限度满足贫困生的发展性需求,促进贫困生在专业学习、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和能力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资助。”(季枫,2013)。

在具体实施上,各高校结合自身情况,发展出不同特色的发展性资助途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

2.1 以项目制打造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的平台

例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学生阳光助跑项目”,就是以项目制为导向,通过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专业特点和校内外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申请经费开展社会调查、研发设计产品、举办校内外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意和实践能力。

2.2 提供培训券、教育券开展针对性培训

例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每年从学生资助经费中提取100余万元作为助困教育培训费,专门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前的教育培训。这种发端于美国的资助方式,可以帮助自主、合理地选择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

2.3 以技能考证为导向进行专业能力的扶助

通过发放补贴的方式,鼓励学生参加技能考证,对考出技能证书的学生予以培训费、报名费的补助,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效果显著。例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技能考证费补助”政策就是这样一种设置。学生在考取学校鼓励考出的技能证书后,可以获得100元/证的补助。该模式对于帮助贫困生,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的贫困生方面大有裨益,职业技能是他们安身立命、脱贫致富的最重要资源。

3 团体心理训练在发展性资助中的应用

3.1 在发展性资助中运用团体心理训练的可能性

团体心理训练能在发展性资助中能有用武之地,和发展性资助以下特点有关:

其一,发展性资助体系的建设和实践逐渐成熟。资助内容上,强调在确保教育公平的基础上,以育人为目标,逐步由经济资助扩展到精神资助和能力资助,涵盖了经济援助、学业辅导、心理援助、就业创业指导、技能提升、素质提高、法律服务等内容(李贵平,2014);资助体系上,逐渐发展出了奖助励志培育型、岗位技能加强型、活动素质提高型和项目研究育智型四大模式(彭友,2013),更加侧重心理素质的培养;资助理念方面,强调公平与效率并重、权利与义务平衡、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融合、他助与自助相统一(季枫,2013),更加突出非物质性。

其二,越来越重视贫困生资助中的心理援助。许多学者注意到贫困生因为经济的贫困导致心理的贫困,进而造成能力的贫困,因此倡议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援助,将心理援助纳入贫困生发展性资助体系,心理援助已经成为发展性资助的重要组成部分(闫芳,2013;王中对,2012;李国建,2005);心理援助在贫困生资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心理讲座、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心理训练等被广泛应用于解决贫困生的心理激励、人际焦虑、自卑、情绪管理等问题(管秀雪,2013;潘玉琴,2013)。

其三,团体心理训练成为心理援助的重要手段。团体心理训练已经被作为非常高效的心理援助手段广泛应用于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通过团体心理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团体中进行人际关系学习、重塑行为模式、提高社交技巧,获得心理症状的缓解和性格的改变。例如,将团体心理训练应用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改善人际关系、克服自卑感、情绪管理等(吴颖新,2011;吴燕,2010)。

3.2 团体心理训练在发展性资助中的作用

作为发展性资助的一个重要手段,团体心理训练能有效地帮助贫困生应对心理压力、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时通过发展贫困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不断提升贫困生的心理素质。

3.2.1 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和普通大学生一样,贫困生也受到心理压力的困扰,同时受经济压力的影响,他们更容易在对人际关系敏感,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在校园里更容易感到失落,受就业压力的影响更容易感到迷茫和抑郁等。对贫困生进行发展性资助,不可避免地要帮助他们有效地应对心理压力,团体心理训练大有可为。管秀雪等人的研究表明,通过团体心理训练,能改变贫困生的不合理认知,有效地改善贫困生的消极情绪体验,帮助他们更为积极地看待贫困的现状,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3.2.2 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就资助的目的而言,仅仅让学生得到教育的机会是不够的,重要的是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仅仅着眼于缓解贫困生的心理压力也是不够的,重要的是不断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大量研究表明,通过团体心理训练能够帮助贫困生学会自我管理、培养自信的品质、改善自尊水平、提升对生活的满意度。究其原因,这与团体心理训练中团体成员的支持与倾听、良性的多维度沟通、积极的心理训练、安全接纳的团体环境等有关。

4 总结

综合而言,在“精准扶贫”的要求下,高校的资助工作在理念、体系、效果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相关研究已大为丰富,可谓汗牛充栋。但纵观现有研究,不难发现仍有一些不足。其一,已有的发展性资助研究多限于思辨的理论分析,缺乏实证研究;其二,贫困生的心理援助虽已经开展多年,效果也很显著,但在发展性资助理念下对贫困生的心理援助又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在发展性资助框架下的心理援助定位、作用、途径、效果等都缺乏相关研究;其三,团体心理训练多被应用于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在发展贫困生一般能力与素质提升方面的应用相对较少。

参 考 文 献

[1] 王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发展性资助体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2(4):132-135.

[2] 李贵平.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发展性对策[J].教育评论,2014(1):72-74.

[3] 彭友.基于发展性资助视角下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3(z1):347-348.

[4] 季枫.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13(5):66-68.

[5] 闫芳.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综述[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42-143.

[6] 潘玉琴.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帮扶体系初探[J].心理健康教育,2013(36):99-100.

[7] 吴燕.贫困生社交回避心理与肯定性团体训练[J].当代青年研究,2010(4):77-80.

上一篇: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物流专业教学 下一篇:浅谈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管理的问题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