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农科类院校教育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时间:2022-10-06 04:14:19

“互联网+”时代农科类院校教育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为农科类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与视角。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体会,浅谈了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化教育,并提出了农科类院校在互联网+农业、农科教学、人才培养方面的互联网思维方式,为适应当今新型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农科类院校;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121-02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尤其是当下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学校建设及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2015年,“互联网+”写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互联网+”正式被纳入顶层设计,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这一计划也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同。同年7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农业是“‘互联网+’行动”的核心领域之一。通过互联网与传统农业进行深度融合,构建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培育多样化网络化服务模式,努力打造“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版。这些都充分说明互联网在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中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农科类院校如何利用互联网优势来实现本科人才培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以及更加有效地服务三农成为热点问题。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体会,在互联网+农科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思考。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化教育

教育现代化必须依靠教育信息化,这是不容怀疑的。如果把互联网仅仅理解成一种新的工具,那么我们就无法真正发挥互联网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互联网本身并不能改变教育,但它可以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教育政策。发达国家十分关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积极进行信息基础建设,许多国家都已建成了教育信息网络。此外,国外政府和教育部门也积极推行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如日本的第五代、第六代计算机教育网计划,美国ISW引入教育领域,欧盟的“尤里卡计划”,韩国的“虚拟大学”等。我国于1989年颁布了《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纲要》,1993年开始搭建科研计算机网和中国教育网,2000年开始普及并推行教育信息技术。信息化教育发展至今,我国已经将其发展提升至战略高度。虽然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教育信息化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依托现代科技发展,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与学生的成长方式也随之改变。以往“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的传统教育正在向“一张网、一台终端,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的“互联网+教育”模式演变。

二、农科类院校的互联网思维

1.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现已在我国进行的如火如荼,并已经改造和影响了多个行业,当前耳熟能详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行业都是互联网的杰作。当农业遇上互联网,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互联网+农业”到底是概念还是出路等问题仍在热议。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农业是互联网行动的核心领域之一,通过互联网与传统农业进行深度融合,构建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培育多样化网络化服务模式,努力打造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版。“互联网+农业”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虽然在这条发展的路上仍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例如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业数据资源的利用率低以及深度融合的问题。此外,还有认识上的偏差,片面认为“互联网+农业”就是农业电商。农科类院校作为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的摇篮,要把互联网思维嵌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努力做好专业与农业产业对接、课堂与企业单位对接、人才规格与社会需求对接。

2.互联网+农科教学。农科类院校的专业课程大多是多学科交叉,对实践能力要求强,学生既要把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又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此外,农业生产周期长,易受环境、天气等因素影响,农科教学受到多方面影响,自然教学效果会不尽如人意。进入21世纪,农业正在转入信息化、精准化、智能化阶段,农科类院校的教学也应引入互联网思维,借助新媒体技术,解决以往因农业生产与教学不匹配所带来的诟病。在互联网的平台上,学校和教师首先应明确“教”与“不教”的范畴。“教”即教学生自学时出现的难点、最容易出错的点以及学不到的知识点;“不教”即不教学生已经知道的点、学生通过自学能会的点以及教了暂时也不会的知识点。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高效地利用课堂与互联网平台。其次,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打造网络教学平台。譬如不同水稻种植区的高产栽培管理技术学习,既可以以文本、图形图像等形式展现,又可以邀请所在不同区域的高校专业教师在平台上实时实地的为学生解疑答惑,运用现代手段凸显不同水稻种植区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的异同点,让学生及时更新和补充信息资源,还可通过与素未相识的不同高校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增进学术交流,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第三,信息化的今天,互联网为我们重建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例如学习过程与整个作物生长发育过程进行数据形式化采集和描述,对其进行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教师通过这些数据和分析结果,可以即时进行教学控制与教学反思,利用互联网整合大量的资源为学生学习服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学生也可以尽快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利用互联网真正实现个性化和多元化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水平。由过去教师缺乏数据支撑只顾盲目狂轰乱炸式教育教学方式向通过数据分析,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转变。这类智慧化学习可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指导方案。

3.互联网+农科人才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等因素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目前,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倾向于学科化、基础性和研究性,农科类院校所能提供的专业素质培养和创新环境有限,学生的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和提升,从而造成农科类院校毕业生在专业技能、创新素质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方面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要推进“互联网+农科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首先要让农科学生清醒认识“三农”特点”:农业具有区域性、鲜活性、季节性、突发性等特点;农村具有分散、支付困难、基础设施差等特点;农民的特点是意识不到位、素质差、文化水平低等。“三农”问题历来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及农民生活都有很大改善,但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也很多,在互联网时代,农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那么,这些问题中哪些可以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得以解决或缓和,在思路和方法上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实践。例如:在种植管理环节,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类似“私人医生”的“私人专家”在线咨询;在生产与销售环节,由传统的以产定销转为以销定产的基于互联网的订单农业。其次,通过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技术开展不同层次和区域的学术讲座、论坛、在线咨询、短期培训、与用人企业单位互动等多样化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本专业、跨专业、跨校、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交流活动,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科交叉和知识碰撞、宽松和谐的创新人才培养氛围,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符合要求的创新人才。第三,在互联网时代,农科类院校应本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融合,专业教学与实践能力相融合”的原则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建立基于企业问题的学习模式,强调把专业知识学习设置到复杂的、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平台上多人多学科的合作来解决农业实际问题;开展“互联网+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让学生学以致用;再如通过网络订单培养、共建基地等措施,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全方位、无缝对接,形成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解决当今农业面临的一切问题和困难,需要农业人才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原始的创新能力,成为综合型、复合型、通用型人才。互联网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可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共享,是对传统教育的有益补充。农科类院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创新和发展适应当今潮流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把农科教学进一步推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培养新型农科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之.发展“互联网+农业”推动智慧农业、智慧农村建设[J].经济论坛,2016,(1).

[2]徐伟,洪彬,彭莹,高志强.高等院校农科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J].江西农业学报,2010,(7).

[3]李玉想.浅谈信息教育技术与农学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4).

[4]孔德栋,黄冲平.新媒体时代研究型大学农科创新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7).

[5]付博.移动互联网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探索[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7).

[6]李婷,傅钢善.国内外教育数据挖掘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10).

上一篇:问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情境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叶片建模与研究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