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评论:“微内容”制胜

时间:2022-10-15 01:10:56

电视新闻评论:“微内容”制胜

一、微内容・微革命・微时代

过去80年里,新技术不断为传播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开创了一个个崭新的传播时代。电视机的出现开启了传播的视频时代,直播卫星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电视的时空范畴,将电视带入实时传播时代,传播语态从过去完成时变成了现在进行时。互联网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海量资讯为特征的新媒体时代的来临。

进入新世纪10年,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怎样的传播时代?

今年8月8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央视新闻播出的来自灾区的第一段视频,是一个武警战士清晨用手机拍摄的救人场景,两名遇险者通过斜拉绳顺利下滑脱险的过程在央视新闻中反复播放。

“水灾、停电,几乎一幢楼的人们都围在这烛火旁”。8月8日凌晨3点23分,一个名叫“Kayne”的网友,发出了一条19字的微博。在之后的很多天里,他的微博成了网友,甚至是媒体了解灾情的重要信息源。“Kayne”的真名叫王凯,是重庆理工大学的大二学生。

相对于传统媒介的大制作、大节目之类的“巨内容”而言,这些具有颗粒小、原生态、播发快、传播广特征的信息,就是“微内容”。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微内容”(microcontent)一词由学者雅各布?尼尔森1998年发明,指在互联网上能让读者在快速浏览后就能了解页面大意的一小组词语,比如文章提要、页面标题、电邮主题等,后被引申指能独立存在或用在文本里的内容数据,小如一个链接,一则微博,一张图片,一段视频或音频,一个关于作者、标题的元数据,EMAIL的主体,RSS的内容列表等,总之,互联网用户所生产的任何数据都可以被称为微内容。

进入21世纪,从Twitter开始的微博,大大加快了“微革命”的进程,将传播推向了一个以“微小、快捷和分享”为特征的“微时代”,越来越多受众习惯于“微阅读”,也有越来越多人热衷于140字内的“微创作”,发表“微评论”,争做“标题党”。而所有这些“微内容”通过网络迅速传播,以聚沙成塔的力量挑战着传统“巨内容”的影响力,也更新着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

对于微内容的影响力,学者喻国明如此描述:

“新传播时代的标志是什么?就是微内容的风生水起,它正在而且将越来越强有力地搅动我们这个本来就变动的星球……打造聚合、呈现、利用微内容的有效工具,终将成为传媒领域英雄崛起的支点。”(《中国传媒业30年,发展逻辑和现实走势》)

二、微内容在评论中的形式和价值

在新的传播时代,主流媒体既面临和传统媒体的竞争,更面临来自新媒体的压力。而在微时代要想继续巩固话语权、抢占报道和解释的双重制高点,必须适应新时代的传播特点,借鉴微创作的理念和手段,充分利用微内容。

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国际新闻评论栏目《环球视线》做了有益的尝试。《环球视线》是2009年8月1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改版后诞生的一档国际新闻评论栏目,每天选取两到三个重大国际新闻话题进行评析,旨在打造中国国际新闻评论第一品牌。在创办之初,《环球视线》就凸显与其他评论节目不同的两大特色:一是国际视野,多元视角,广泛引入外媒评论;二是视觉元素,组合出击,丰富评论表达元素,而最能体现这两大特色的载体就是短小精悍的“微内容”。

以下以该节目为例,对微内容在新闻评论节目中的使用方式和独特价值加以说明。

(一)微内容之存在形式

总体而言,《环球视线》采用的微内容有三大特点:

A 信息颗粒小,饱和度高,充分凝聚核心内容;

B 信息数量大,灵活机动,随时可以插入节目;

C 信息视觉化,一目了然,发挥视觉传播特性。

具体而言,《环球视线》采用的微内容有5种形式:

1.视频

传统新闻评论所采用的视频一般以综述式新闻短片为主,其功能为简要阐述新闻内容和背景,目的是让观众对将要评述的话题有所了解。《环球视线》也常以传统短片引入话题,但独具特色的却是对视频的微内容化使用。

微内容视频有别于传统新闻片5W要素俱全,不求面面俱到,而只截取话题涉及的核心内容或段落,一事成一片,一语成一片,或一段成一片,通常不加解说和背景,以原生态面貌出现。

如8月5日节目《大火“烤”验俄罗斯》,先后使用2段微视频。一是谈及俄战略设施安全时,使用了一段俄总统梅德韦杰夫狠批海军基地负责人、导致基地被烧的实况;二是借用俄罗斯某电视台网络视频――普京赴灾区视察遭到群众质疑的现场实况,引出下个话题――大火考验“梅普组合”执政能力。

再如8月10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就日本当年在朝鲜半岛的殖民统治向韩国人民表示道歉,《环球视线》在话题进展到韩国的反应时,采用了一段韩国官方发言人的同期和一段民间人士的采访同期。

这3段视频的共同特点是:只截取现场实况,不加配音,不加背景介绍,长度都不超过1分钟,但均表意清晰,有效凸显新闻事实中的关键点,使其成为下一轮评论的事实支点。

2.照片

照片是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定格瞬间,和动态的视频画面相比,照片的独特优势是便于放大细节和进行比对,与口语和文字相比,照片更显得形象生动。而且,一些照片往往有着特定含义。

如7月23日节目《查韦斯球王面前向邻国亮红牌》,在谈到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为何会在看似和政治毫无关联的球王面前宣布和哥伦比亚中断外交关系的重大决定时,使用了马拉多纳的纹身照。这是一张有特定含义的照片,马拉多纳身上纹着切?格瓦拉和卡斯特罗的头像,明示他的政治倾向,由此可进一步解读他和查韦斯的密切关系。

3.地图

地图也是《环球视线》常采用的微内容。由于《环球视线》话题以国际时事为主,观众对千里之外的地区往往很陌生。如何把陌生变得熟悉?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地图辅助,将事件发生地的地理位置引入观众的思维空间,形成空间定位,做好知识铺垫。另一方面,有些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当地地理环境有直接关系,通过地图能让观众对事件有更直观的认识,一张图的说服力往往胜过千言万语。

如7月6日《南中国海海盗猖獗》采用了两张地图,一张是国际海事局的2009年全球海盗袭击事件分布图,从图上可以看出除了亚丁湾,南中国海也是海盗活跃区。另一张是南中国海地图,主持人就着地图说明了从南中国海到印度洋的两条要道:马六甲和巽他海峡,让观众对南中国海地理有大致认识,为带领观众展开话题探讨打下知识基础。而对海盗主要活动区域的圈点本身即新闻内容,成为话题展开的支点。

4.漫画。

漫画以夸张手法讽刺现实,在增加节目趣味性的同时又不失节目锐度。

如7月6日节目谈麦乐鸡事件,就用了漫画,其中一幅描绘的是一位麦当劳厨师一边向麦乐鸡注射橡胶化学成分,一边说:这种物质无害。另一幅是一个检查人员在对麦当劳大叔说:大叔你别嘴硬了,你到底对麦乐鸡动了什么手脚。用简单夸张的手法分别表现了新闻事实和民众呼声。

5.文字

《环球视线》涉及的文字类微内容有以下几种:

1)媒体评论

这是《环球视线》占主体的文字微内容。摘引世界各大媒体对相关新闻的评述,以国际视野为受众整合各方观点,提供多元视角。平均每期约为5~8屏,每屏不超过60字。

2)新闻要点

对新闻中某些涉及文字的重要部分(如条文等)或新闻人物的重要表述进行文字再现,以放大新闻要点,便于观众仔细阅读和理解语意,并可供嘉宾进一步解读。如,《环球视线》7月27日《美欲搅浑南海,中国不答应》,节目开始就引述了希拉里?克林顿的核心表述,随后解读美国的真实用意。

3)新闻背景

用图板对新闻事件的背景加以补充说明。如每7月27日节目谈南海问题,用2幅图板补充南海的相关知识点。

(二)微内容之独特价值

和结构完整、叙事宏大的“巨内容”相比,微内容的显著特点就是微小,如同将整体事件进行碎片化拆解。在新闻评论节目中,微内容的应用有着独特的价值。一项统计表明,在电视数字化的今天,中国观众平均换频道的频率已经达到了每7秒一次。面对上百个电视频道的竞争和互联网的夹击,加大评论的信息含量和信息接收的便捷度,已经成为传播取胜的关键。而微内容恰恰是提升评论信息含量和接收便捷度的利器:

1.微内容可以加大评论信息含量,为评论提供更多支点。

由于微内容高度凝炼,同一话题可以采用多条微内容,因此相对于以往评论节目中大片加大段评论的模式,个小量多的微内容能有效增加信息密度,丰富信息角度。

微内容为话题提供了更多推演支点。无论视频还是图片或是图板,微内容完全为话题服务,是话题的有机组成部分。或是话题所及,必要的补充;或是话题延展,必要的支撑。

此外,由于微内容体量小,灵活机动,方便根据话题进度随时插入,既能最大程度贴合话题,又便于随时更新信息。

2.微内容提升信息接收便捷度,适应受众信息接收习惯。

在微时代、秒时代,面对不断更新的海量信息,受众既无耐心也无时间接受长篇大论的“布道”,微内容的使用将评论推进过程打碎,使得评论逻辑推进有多支点支撑,既提升评论节奏,更便于受众随时切入和理解,有助于栏目收视率的提升。

同时,在“读图时代”,受众更习惯接受浅显生动的信息。微内容单体信息简单直白,无复杂逻辑推演,且大量以图片、地图、漫画、视频方式出现,形象生动,令评论的信息传播途径更为立体化。通过PPT的使用还可以在核心内容上加以圈点,方便观众理解和接受信息,大大提高信息传播效果。

3.微内容还有助于新闻评论的二次传播。

微内容相比于宏篇巨制,更容易被摘引。如7月26日在谈到维基解密网站时,用了维基解密网站4月公布的美军直升机射杀路透社记者和平民的原声视频,这段无旁白、只有字幕说明的两分钟视频后来被广泛引用,不仅出现在新闻频道多档新闻中,而且当晚即被新浪微博头条新闻截取,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三、微内容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微内容的使用有一个筛选、分析、整合过程,既要保证单体的精要,又要考虑整体的丰富,既要保证观点多元,又要体现主流价值。

(一)精心筛选,沙里淘金

1.去芜存精,筛选核心信息和观点

对评论节目来说,和评论核心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观点就是沙里淘金的“金”。

新闻评论节目寻求的是新闻的第二落点,寻求的是对其进行深度解读解释的权威性,在信息上并不占有时间优势,大量和新闻事件有关的信息往往已经在滚动新闻中重复多遍。

同时,新闻评论对新闻事件的回溯和阐述主要是为评论服务。“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因此,除了相关一瓢,大量老旧信息,距离评论核心较远的信息,都可以舍弃,去粗存精,删繁就简,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语中的,一针见血。

2.反复核实,力求信息准确无误

准确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所系。《环球视线》使用的大量微内容并非原创,来源复杂,使用时栏目组均仔细核实,节目中说明出处。对于译自外媒的信息,《环球视线》特别注意翻译时的“信达雅”。

如8月20日在报道“亚行报告指出亚洲中产阶级迅速膨胀”这一新闻时,诸多媒体纷纷引用亚洲开发银行报告中一张中国日均消费人口分布图,但这张被广泛引用的表格却出现了翻译错误,将“收入”误作“消费”,误作“中国中产阶级日均消费表”。《环球视线》编辑仔细核对原文,发现了这一错误,进行了更正。

值得注意的是,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一些媒体一味抢时间抢眼球,一些消息未经仔细核对就进行转发,导致了以讹传讹。作为负责任的主流媒体,必须把准确放在新闻制作的第一位。

(二)准确解读,点石成金

如果说,微内容扮演“砖”的功能,那么评论就是需要引出的“玉”,如果说微内容是“石”,就需要评论来点化成金。

1.通过解读,保证舆论导向正确

在提供大量多元信息的同时,必须通过解读加以引导,体现主流价值观,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

《环球视线》引用大量外媒评论是为了体现环球国际视野,但对多元观点必须加以正确引导。比如8月17日,在评论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消息时,主持人引用英国《金融时报》评论:“中国经济超越日本早在意料之中,但成为现实后还是让人们感受到震动,世界将重新打量中国,并适应以一种新的方式与中国打交道。”主持人随即请专家解读潜台词,专家指出这一评论夸大中国经济实力,包含着一种暗示,意味着要中国承担更多“责任”。面对国外舆论对中国经济全球第二大的“热捧”,中国要防止被“捧杀”,要坚持自己发展中国家的属性,防止对方给我们加上“发达国家”的一些标准而承担更多不应该承担的责任。

2.通过解读,让新闻价值破茧而出

解疑释惑是新闻评论节目职责所系,评论的意义在于能够揭示一条信息或新闻的要义所在,使观众明明白白看新闻,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评论节目中出现大量微内容虽然丰富了信息含量,但是如果仅是罗列,不加点评,观众往往仍无法确切认知信息的价值。换言之,微内容由于内容微小,易流于琐碎,往往需要阐发和说明才能让其价值破茧而出,化蛹为蝶。

电视新闻既要追求第一报道权,也要追求第一解释权,无论在哪方面,个小量多的微内容均有其独特价值,符合电视的传播特性和受众的接收习惯,但也正是由于微内容的多样化,更需要在使用中加以筛选、甄别、解读和整合,才能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作者系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上一篇:汪康年与中国新闻专业主义萌芽 下一篇:打造中国体育新闻人才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