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教学策略

时间:2022-10-15 01:10:55

新课程背景下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教学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呢?下面我谈一些教学策略

一、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途径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时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知识、数学文化知识或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出发;从学生切身经历的直接经验,或是学生从各方面积累的间接经验出发,立足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寻找知识与经验的“切入点”创设情境。

2.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创设一系列相关联的递进式的问题情境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的问题情境来驱动课堂教学。问题要环环相扣,经常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为归纳、猜想提供一个适当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去猜想。

3.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创设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问题情境

根据教学目的,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富含时代气息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经验,把问题设计成富有趣味、能一启而发,有利于开展探究、讨论、理解、动手实践的情境,使课堂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得到完美的统一,使学生去自主探索、主动发现。

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

一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需要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所提出的问题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具体、明确,要能引发学生数学地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2.真实性原则

教学情境应该是实际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而不是教师人为编造的。只有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才能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才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

3.导向性原则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教学探索的源头。数学情境的创设应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这将给学生提供一个超越文本的数学思维的时空。

4.针对性原则

情境的设计还要基于学生的现实。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材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可创设一些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操作活动情境、讨论合作情境、生活化和数学化情境。

5.合理性原则

创设的情境应具有实效性,有利于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使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不断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知能结构。

三、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方式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多种方式,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一般分为故事化情境、活动化情景、生活化情境和问题化情境。

1.故事化情境

小学低年级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种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教学“0”的认识,例题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4只小兔,从左往右,第一只小兔采到3个蘑菇,第二只小兔采到2个蘑菇,第三只小兔采到1个蘑菇,只有第四只小兔篮中空空,从它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第四只小兔一个也没有采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2.活动化情境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积累经验。这对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是十分有利的。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一起搭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平面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3.生活化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如买1元笔记本时,使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抽象出“1元=10角”。同时,可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运用,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作准备。

4.问题化情境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如在讲《比例尺》一课时,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如人意。老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后画在纸上。我们看到在这里,教师没有上来就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创设让学生画教学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的要求,创设的教学情境才是有效的,才能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

上一篇:浅析有效回应提升师幼互动质量 下一篇:公安院校警察体育与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一体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