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科技新闻科学性缺失的原因

时间:2022-10-15 09:19:07

医药科技新闻科学性缺失的原因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医药科技新闻越来越成为各种媒体的“宠儿”。对于医药科技新闻来说,科学性是其首要因素,缺乏科学性的医药科技报道,从根本上就失去了新闻价值。近几年来,由于科技与新闻的交叉大多还限于表层,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泥沙俱下的现象,这在医药科技新闻报道的科学性方面有所体现。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出身的编辑记者,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试析医药科技新闻报道中科学性缺失原因

传媒界与科学界不同的话语特征导致沟通不畅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把媒体的职业特征概括为:追求异常、轰动的新闻,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利益切身相关的信息;新闻报道要求在第一时间迅速完成;新闻语言力求标新立异,扣人心弦新闻事实是指记者所见所闻采访所得的事实(从另一个角度说,即可能所报道的不是真实的事实);一般难以进入事物的内部和使用不同领域的专业语言。

而科学的话语特征在于:它是一种严谨的必须消除歧义的体系,通过定义、概念、符号、公式等来精确对象;科学理论本身具有层次性,有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之分,不同学科间也存在显著的话语表达差别科学的体系永远处于成长的过程中,它不断地通过“假设―排除”来推动自身的发展对每一项研究方法和对成果的评价,由于各种原因,会有很大不同。

由此可知,正是由于双方的话语特征不同,使得科学家与科技记者存在不同的理念:科学家认定科学精确第一,可读性及时宜性都是次要的;科技记者认定新闻性第一,可读性及正确性次之。由此,导致双方的关系处于恶性循环之中:科学家不愿提供信息,记者凭各种非正规渠道采写的报道错误增加;而科学家看到错误报道后,更加远离媒体而拒绝提供正确信息。

要做好医药科技新闻这门专业性很强的新闻报道,记者也应该掌握主动权,学会与科学界的沟通,特别是多和在医药科研一线的科学家交流、交朋友,使自己在各个层次上和专家产生共鸣。笔者从事了10年的医药科技新闻报道工作,与许多专家学者成为了朋友。其实,只要以诚相待,尊重科学,尊重他们的意愿,大多科学家是愿意和记者接近的。而同时,我们医药学界的科学家也应认识到他们肩负着向公众传播医药学知识的责任,积极引导、帮助记者,促进公众医药领域的科学素质的提高。

盲目求新导致未能客观全面地反映科学事件

从科学报道的角度来看,科学问题的不确定性和争议性的本质正是科技新闻的魅力和丰富的源泉。但是,科学体系本身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成长过程,它总是以“猜想一反驳”的形式不断成长,它是不确定的,而科技新闻报道必须以及时肯定的形式来表现。有些媒体,轻易就报道、转载正在进行中的科研项目和尚未成熟的医学成果和医学观点。要知道,有些医药科技成果,当时的理论检验是科学的,但对其中远期的效果尚无法检验确定,匆忙可能会造成消极影响。因此,医药科技新闻的报道应慎之又慎,力戒浮躁。

以第14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非典型肺炎病原是衣原体?》(原载《南方日报》2003年2月19日)一稿为例,2003年2月18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引起广东省部分地区的SARS病原体基本可确定为衣原体后,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广东临床医学界对此提出了质疑。可贵的是,当时广东部分地方媒体在采用中央权威媒体消息的同时,突出报道了广东临床医学界的观点,在慎重性上可圈可点。后来的事实证明,广东专家的意见是对的。世界卫生组织后来宣布“非典”的病原是变种冠状病毒。

记者编辑医药学专业知识不足导致“专家型”人才匮乏

一名合格的医药科技新闻的采编人员,除了具备新闻的业务功底外,还必须具备和再积累医药学的专业知识,争当“专家型”的记者编辑。否则在报道中就容易出现说“外行话”,不仅使传递的信息不准确,也会由于鉴别能力差而无法形成自己的观点。

举一个简单的常识性的例子,一个新药的研制需要经过临床前研究阶段、临床研究阶段,完成通过之后才能批准正式生产上市,而临床前研究主要是考察药物的安全性,临床阶段主要研究药物的有效性。曾经有一家媒体在一个新药阶段性成果的消息时,竟然写道:某药完成的临床前研究表明,其对某某疾病有效,令人贻笑大方。如果具备了上述一些基本新药研制过程的常识性知识,这样的失误就不会出现在版面之上。可见,建设一支既懂新闻业务又懂医药政策和知识的编辑记者队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科学、规范、准确地传播医药信息。

国外不少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韩国采访医药卫生的记者需要有医学专业的教育背景,他们中多数人甚至还持有医生执照。美国高等院校传播院系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着手使公共卫生传播工作者的培养向专业化方向迈进。而我国的现行健康传播体系中,既没有充足的专业传播人员,也缺少培养专业人才的机构。

比较起来,我国的媒体更应与时俱进,相应调整思路,一方面抓紧对医药科技报道领域专家型记者的培养,另一方面重视对既有新闻专业知识又有其他相关专业知识人才的引进。

上一篇:报纸:拿什么吸引你,我的青少年读者 下一篇:时评何必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