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拿什么吸引你,我的青少年读者

时间:2022-07-19 10:27:46

报纸:拿什么吸引你,我的青少年读者

曾经,报纸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那个时代的报纸阅读者我们不妨称作“报刊人”。“电视人”的概念早在上世纪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就已指出,所谓“电视人”就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现代社会中,互联网以其独有的优势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第四媒体,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成长在2l世纪的年轻一代。他们利用网络浏览新闻、游戏、学习、交流……他们完全可以冠之以“网络人”的称号。

据统计,年龄在10到24岁的青少年当中,90%有使用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习惯。40%的学生认为上网是他们一天最优先做的事情,什么都可以不做,但是上网一定要做;35%以上的表示没有办法可以抗拒上网的吸引力。

对报纸媒体而言,似乎继电视媒体之后又一次遇到了对手。而且这次的对手正在对报纸未来的读者――青少年群体――进行媒体使用的培养。其阵势大有将报媒挤出媒体市场的趋向,以至有人提出“报纸消亡论”。

报纸会被“网络人”抛弃吗

1、关于报纸消亡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是否报纸就会如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菲利普迈尔教授预测的那样:“如果现在报纸的发展趋势持续不明朗,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的读者将结账走人”呢?

笔者认为,不然,理由如下:

①以党报为代表的各类都市报、晚报等,多年来在读者心中积累的权威性和真实性,是网络一时之间难以撼摇的。另外网络媒体虽海量信息,速度甚至以秒更新,但就受众个体而言,没有人可以尽览。而报纸则以“把关人”角色,对信息进行分类和筛选,设置议程,引导舆论。

②报纸的采编力量。目前大多网站的信息都是报纸信息的电子版,他们用很低廉的价格购买报纸的信息,虽然目前报纸对自己信息内容的市场价值认识还不到位,但它信息源头的老大哥地位却是不争的事实。

③报纸紧跟时代进步和市场发展,仍在沿着自己的轨道向前发展。2005年以来,各种手机报电子报如浙江手机报、辽宁手机报、华西手机报、佛山日报手机报、南方日报手机报等雨后春笋般地面向读者。另外,各地区报业结盟组建报业集团,转换经营机制,改版,联合发行渠道,整合各种资源,增强竞争实力。因此,尽管数字化网络时代来临,报纸仍有其不可替代性。只是报纸目前在发展的道路上遇到了对手,变得不再像以往那样顺风顺水了。问题的关键是,报业如何直面竞争,改善自我。

2、是什么吸引走了青少年的眼球

首先,网络集多种传媒功能于一体,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给人以多重感官享受,而报纸只能利用文字和图画两种表达元素;其次,网络世界里风光无限,可以聊天,看新闻,找信息,游戏等等,而报纸却显得单一。再次,网络的互动性、快捷性、灵活性,都是报纸所势不可挡的。当然,有些报纸也有如读者来信等的互动,却远远比不得网络互动的快捷。

如何吸引“网络人”读报

1、做好内功

版面、内容的全面设计。

形式上,借鉴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期刊杂志的设计优势,还可以在报纸的外形上进行创新,比如异形报纸等;内容上,围绕青少年所关心的问题选择内容,比如学习小园地、知识竞赛、有奖答题、征稿、心理健康、故事连载等栏目。总之,要充分调动青少年的参与度,体现互动性。另外,在报纸的材质上也可以大胆创新,完全可以突破现有的报纸用纸,尝试采用彩印纸、铜版纸等多种风格的纸张,创造出不同的触觉感觉。

地域性报纸走合作共赢道路,分工协作,办青少年喜爱的大众报纸,进军青少年市场。

在很多大城市里,定位相同或相似的都市类报纸都有好几家,比如,郑州市报业市场就存在着《大河报》、《东方今报》、《郑州晚报》等各种报纸,除《大河报》一枝独秀外,其他报纸在河南有限的广告资源中艰难度日。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因此,地方性报业走联合道路,是可以考虑的不错选择。联合是要真正实现规模效应,各种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挖掘不同层级的读者群,全面覆盖区域市场。

另外,我们通过研究不难发现支撑报纸目前发行量的,大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的读者群,报纸在读者群的换代开发上缺乏后劲。从长远看,这个工作目前是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了。

创新针对青少年人群的发行渠道。

近几年,电视媒体的活动营销现象屡见不鲜,如《超级女生》、《梦想中国》、《非常6+1》等,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报纸可以借鉴他们的做法。可以灵活借助各种和青少年群体能产生联系的其他外在力量,比如和图书公司合作,买报纸赠送打折书卡等。

树立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品牌印象。

除了在形式上做文章外,可以将单一阅读功能扩展为含多种附加值的服务。如赠送历年考试试卷,定期到学校开展主题讲座等,既可以提高发行量,又可以开发潜在读者,还可以带动边缘产业的繁荣,将各种资源有效整合,由此在青少年心目中树立一种超值的、关爱的、亲近的品牌印象。

与新媒体的交叉合作,争夺青少年的“眼球资源”。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在“E”世界里可谓一马当先――2006年前9个月相继推出i-news(手机报)、i-mook(电子杂志)、i-paper(电子报)、i-srteet(公共新闻视频)4种新媒体,实现以不同的终端对各个细分市场的受众无缝覆盖,以全新的理念和措施实现了传统报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增值。天津日报报业集团从发行终端切入数字化转型,推出卫星报,在39个国家《天津日报》可和《今日美国》等报纸同步落地,实现报纸在全球当天发行,即时阅读。“新媒体不是狼,而是可以成为携手共进的朋友。”赛迪传媒、《计算机报》的“女掌门人”李颖的这番话,如今在业界已成为共识。

2、构建和谐网络,减少诱导青少年的低级趣味的不良内容,有效抑制部分青少年的“上网成瘾”。

针对网络的不良环境问题,最近几年提的最多的就是“和谐网络”。建设和谐网络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网民和网络媒体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除了有关管理部门加大管理力度,加强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之外,网站经营者责无旁贷。另外,网民也要自尊、自爱、自我约束,共同为构建和谐网络做贡献。

3、家长的重要引导和监管作用。

在防止青少年网络成瘾方面,家长的作用不可替代。首先是正确引导。家长应多抽时间陪孩子一同上网,了解孩子经常上的网站,帮助孩子积累一些好的网站,而非一味排斥。其次是监督。适当控制孩子每天的上网时间,安装过滤软件防止孩子访问黄色、暴力等不良网站。另外,多引导孩子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开拓视野,使网络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内容,而不是全部。

上一篇:制作“全营养型”时事大餐 下一篇:医药科技新闻科学性缺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