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镇域村庄建设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2-10-15 08:25:58

新农村镇域村庄建设的策略研究

摘要:在分析汪集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形成镇域空间结构体系,综合性布局镇域村庄空间,确立镇域镇村层次体系,科学的布局交通系统,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等创新性的实施策略,推动汪集街镇域村庄的低碳建设和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村庄集聚,节约土地,集约配置

中图分类号: F1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我国是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城市有能力解决城市人口增加所带来的就业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及基础设施问题,几乎不可能。特别是大城市的过度发展带来的收入差别两级分化、交通拥堵、污染严重等“城市病”[1]。这一状况已经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在中国主要依靠城市吸纳农村人口的转移是很困难的。因此,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2],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重要手段。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走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道路,有许多新问题亟待我们深入研究,寻找解决途径。我们在承担武汉新洲区汪集街镇域村庄布局规划设计中,做了一些创新性的尝试工作。

2.项目概况

武汉市新洲区汪集街地处新洲区中部,东接城关邾城街,西邻阳逻街、仓埠街,南抵涨渡湖农场,北与李集街接壤。汪集街境内为岗地,夹杂一些小块平原,地形东北高,西南部低。本项目的规划范围是汪集街的行政管理范围,总面积153平方公里.其中汪集镇区和50个行政村,424个自然村庄,共计8.48万人。

3.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分析

3.1发展优势

交通优势:规划和建设中的四条高速路(江北快速路、武汉外环、武英高速、新港高速)和三纵两横五条市级公路在汪集形成通达性强的道路系统.与武汉市外环线及新洲阳逻港相距仅30公里,驱车武汉天河机场仅20余分钟车程,在一个小时内可以到达武汉市区汉口和青山,半小时之内可以到达新洲区几乎所有街镇,造就了汪集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

3.2制约因素

土地利用浪费:居民点平均规模小,宅基地占地面积大,不仅浪费土地资源,而且不利于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配套建设,农业用地与村庄建设用地矛盾突出,土地利用分散、无序,利用率低。

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滞后,难以集约布置:镇域文、教、卫、商等公共设施简易老化,医疗条件不能满足村民基本卫生需要;镇域内缺乏村民体育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镇域道路不成体系,功能不明确,多数路面没达硬化标准;镇域缺乏污水处理设施和环卫设施。

4.实施策略

4.1形成镇域空间结构体系

镇域空间结构规划以汪集镇区为中心,以七个行政村为依托,形成“一心一区七片”的规划结构。“一心”为汪集镇区;“一区”为以安仁湖、兑公嘴湖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度假区;“七片”为以孔埠、冯铺、湖东、陶咀、茶亭、胡山、新畈行政村的中心村为中心的农业生产协作区。规划优先发展“一心”,重点发展“一区”,以此来带动“七片”的整体发展,力争把汪集街建成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较强经济实力的新地区。

4.2综合性布局镇域村庄空间

镇域村庄空间布局主要是以镇区为中心,以中心村为重点,结合主要建设项目进行综合部署。村域村庄体系分为中心村、基层村等两个职能等级。

4.2.1中心村的确定原则

确定中心村应在原有的基础上,选择人口规模不小于600人,历史较长,位置适中,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条件较好的村庄。中心村人均用地控制在80—100平方米。中心村是行政村村民委员会所在地,是从事农业、家庭副业和工业生产活动的较大居民点,拥有为本村庄和附近村庄服务的一些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每个行政村原则上只设1个中心村。

4.2.2基层村的确定原则

基层村是中心村以外的村庄,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最基本居民点,设有简单的生活服务设施。有条件的行政村中基层村应在3个以下,最多不超过5个,基层村人口规模一般不小于300人。基层村人均用地控制在80—110平方米。

4.2.3村庄规划建设

村庄的规划建设模式:根据村域内村庄建设实际情况,村庄规划建设模式确定为整治类。旧村原地整治一般不扩大村庄规模,在原有基础上改造,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对现有村庄进行整治改造。撤并扩建整治是以条件较好的村庄为依托,将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建设滞后、产业落后的村庄就近并入条件较好的村庄,并按扩建后的规模完善各类配套设施。逐步撤迁整治的村庄是指根据长远发展需要撤销、并入集中建设的村庄,在撤迁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新建建筑,只对保留部分做临时性环境整治,拆除后的村庄应及时做好退湾复垦还田、退湾还林等,安排好各类农业生产[3]。

村庄的迁并流向原则:经济不发达的村庄向经济较发达或发展潜力大的地区集中;人口规模小的村庄向人口规模较大的居民点集中;镇区周边的村向镇区集中;交通不便的村向交通便利的地区集中;偏远山区村庄向平原中心村迁移;沿河沿路分散的村庄向中心村集聚;受地质灾害或其它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的村庄向自然条件良好的地区迁移[4]。

4.3确立镇域镇村层次体系

根据镇域空间结构规划,以及镇区、中心村和基层村规模的确定,将镇域镇村体系划分为四级,即镇区、重点中心村、中心村、基层村。通过规划调整,镇域村民居住点由规划前的424个变为163个,其中重点中心村7个,中心村43个,基层村113个。规划后村庄规模趋于科学合理,规划节约建设用地面积214.20公顷。

4.4科学的布局交通系统

规划道路分为对外交通道路和镇域道路,在充分利用现状道路的基础上,形成“三纵三横”的道路骨架.对外交通:新施工路(双向六车道,红线宽度30米);邾城至双柳公路(双向四车道,红线宽度20米)。镇域一级道路:“三纵三横”,红线宽度22米。镇域二级道路:各中心村与镇域一级道路的连通道路,红线宽度12米。镇域三级道路:各基层村之间,各基层村与镇域一、二级道路的连通道路,红线宽度8米。

4.5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

4.5.1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

按镇区、重点中心村、一般中心村、基层村四个等级方式布置镇域公共设施。以汪集街镇区为全镇域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心,配备功能齐全、规模适度公共服务设施,辐射整个镇域。设7个行政村为重点行政村,分别在其中心村规划布置第二级的公共服务设施,辐射周围等其它行政村。配置内容为村委会、村民活动室、卫生站、文化站、小学、幼儿园、农贸市场、体育活动中心等。以其余的43个一般行政村为单位,在其中心村设置第三级的公共服务设置。内容包括村委会、村民活动室、卫生站、文化站、幼儿园、便民店、多功能活动场等。以基层村为单位,设置第四级的公共服务设置。内容包括村民活动室、多功能活动场等。

4.5.2配置基础设施

完成汪集街水厂和堤围村水厂的改、扩建,满足汪集镇区和老孔埠镇区的供水需求。其它村庄优先建设深水井,逐步提高饮用水水质;完成镇区污水处理厂和排水管网的建设,各行政村修建排水沟、沉淀池解决污水的排放问题。改造35千伏变电站,容量达到8万KVA,配电网电压等级为10KV/380V/220V,配电线路沿道路东侧架设,主干道10KV线路应尽量地下敷设;完成镇区环卫站的建设,沿道路设置垃圾箱,服务半径为50-80米。在镇区外建设垃圾填埋场一处,镇区人群密集场所设置节水型公共厕所。各基层村建设1—2处垃圾集中收集转运点,服务半径100-150米;各基层村建设1-2处公共厕所,采用粪槽排至“三格式”化粪池的形式,粪池容积应满足至少2个月清掏一次的容量为准。

5.结语

从汪集镇域村庄的建设现状及发展需求的实际出发,优化村庄布局体系,科学合理的确定村庄建设类型,村庄集聚规模,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引导政府公共财政向农村的合理投放[5],推进汪集的新农村镇域村庄建设可持续发展,促进城乡的统筹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科,刘田喜,陈汉华等.中国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模式与路径分析[J].中国农业经济.2010,(5):3-14.

[2]吴正红,叶剑平.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路径选择.城市问题2007(5):60-64

[3]邵晓梅,王静,许月卿等.小城镇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7,(12):100- 104

[4]江文亚,郑新奇,杨玲莉等.村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10,(6):166-170

[5]宋均梅,陈利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与土地集约利用.农村经济2006,(3):26-29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浅析现浇混凝土结构楼面裂缝的防治措施 下一篇:浅谈关于新农村建设中新型能源建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