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批改生动鲜活起来

时间:2022-10-15 05:30:13

让作文批改生动鲜活起来

一直以来,作文都占据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它的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的好坏。近几年中考的语文成绩就是明证,许多教师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毋庸置疑的是,作文也是最令师生头疼的了。对学生来说?――作文难写;对老师来说――作文难批。长期以来,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作文成了夹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夹心饼干,一直阻碍了语文成绩的提高。近年来,经过实践,本人认为师生不应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而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促成师生交流的阵地。通过实现师生作文的一体化,即自评――互评――师评三位一体,来实现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写作,初中生已经经过了几年的写作训练,有时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就是说,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各种文体的模式套路已基本成型了,但有时一些具体的写法却把握不起来,明知这样写不妥,却又不知该如何修改,此时教师就应给与适当的点拨,引导其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比如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后的写作训练第二题,要求写夏天。批改作文时,其中有一个同学在作文自批中写道:“本文围绕夏天写了几种夏天特有的景象,如夏天的暴雨与炎热,夏天的游戏与繁忙,但又写到了夏雨中树叶的绿,似与要求不符,但这确实是我的所观所感。”而在互批中也这样写:“本文抓住夏天写了不少景象,语言很优美,让人读后仿佛跟随作者也走进了那美丽的绿巷里。但本次作文要求写夏,作者也展现了夏天的绿,却好象给人以春天的感觉。”从学生的批语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类作文的写作方法认识有误差,竟以为写夏天时写绿无法体现夏天独特的风貌。于是我找来许多名家写的文章读给学生听,学生颇有感悟。本人又在批语中写道:“其实,夏天时写绿未尝不可,关键是写出夏天中的绿与春秋中绿的不同之处来。例如,春天中的绿是新绿,颜色是淡淡的;夏天中的绿是墨绿,颜色很深;而秋天中的绿是黄绿,绿中泛出黄点。所以写景作文重点是把握住景物特征,把看似相似的东西写出一个与众不同来。”如此一来,学生既领略到了名家的作品,又学到了写作方法,还纠正了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真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二、轻鼓重锤,拨正航向

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阶段,自以为是大人了,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了,但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又不免流于肤浅或片面。这在作文中便能很大程度的体现出来。记得一次半命题作文,叫“______的新鲜事”。有个同学写的是“我们村里的新鲜事”内容是村里鱼塘进行承包,自己的叔叔想承包,而想要承包的人很多。于是叔叔用重礼打动了村主任,最后如愿以偿。在文章的结尾他写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金钱办不到的事吗?我相信没有,绝对没有。在自批中,他写道:“本文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很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受,我就是觉得金钱太有魅力了,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成的……”而在互批中这样写:“本文取材于实际,很有真情实感,但说话欠妥当,一个学生不应该用这种口气来赞美金钱至上主义。”看来,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反面素材”学生在思想上有很大分歧。于是我在批语中写道:“你能够抓住身边的事,善于观察,巧妙入文,抒发了真情实感,很好。但我还希望你能深入的思考一下,将村里的领导作个比较,是否村主任真的受贿?叔叔有没有夸大的嫌疑?难道村里的其他干部也是这样吗?难道平时关注的新闻30分里都是贪官污吏吗?总是靠行贿受贿来发展经济,我们的社会能够如此繁荣昌盛吗?总之,我们应该学会全面深刻的去分析某一现象,而不能简单的把一事物定为好或坏……”其实我们对负面的报道太多了,平时人们的议论往往也是负面的内容,教师对学生进行理性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那次作文之后,我曾作过追踪调查,我发现那个学生的思想认识已渐趋成熟,待人接物也进步多了,一次贴心的评语交流,使其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免于误入歧途,我感到很高兴。

三、指点迷津,擦亮心窗

本校学生以寄宿生居多,每天就是“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受生活实际和阅读范围的限制,作文取材较窄,纯粹胡编乱造就会漏洞百出,所以学生作文选材多是围绕身边发生的事或亲身经历展开,要不就是把作文书中的材料加以变化。进入八年级我特别强调学生作文要“说真话抒真情”,所以从学生作文中常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有一次,其他老师和我交流时提到某同学像有心事似的,一节课什么都没听进去,提问时一问三不知,也不知怎么回事。这答案竟让我在作文中找到了,那周的作文话题是“我的故事”,从文中显示出她收到了男生一张纸条,正不知该如何选择呢。文笔极端细腻,心情异常矛盾,直至最后也没下定决心,又无法求助于他人,没有人告诉她该如何选择。很显然,这是初中生常见的男女生之间产生了朦胧的情愫,这种事不谈,学生轻则彷徨无助、寝食难安,重则很有可能走上弯路;面谈,又会引起学生心理恐慌,让其无地自容,甚至于产生逆反心理。于是我便借作文批改进行了一次旁敲侧击的教育:“看得出来,文中的主人公正经历着一次痛苦的煎熬,别的不说,但是一张纸条就已搅得她睡不好觉,听不进课了,以后还能怎样?要知早熟的果子虽然好看,却是又酸又涩。我们是否应该帮她尽快走出青春的沼泽地?”下次作文再交上来时,我发现她写到“走过雨季,一地灿烂阳光”。进入九年级,在一次半命题作文“两个人的______”习作中,她的作文题目是“两个人的窗口”,最后写到“男生女生的交往,可以没有窗户的隔膜,但是不能没有门的约束。”我心中的那块石头也彻底落了下来。如此一来,既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又有“指点迷津,擦亮心窗”的功效,何乐而不为?

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使学生由最初的“畏写”,到后来的“愿写”,到现在的“乐写”,对作文的认识和热情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其实,这种方式的作文批改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是激发了学生对作文的期待心理,因为自己写出来的作文能够在全班交流,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能够得到老师的赏识,甚至于有机会在全校交流了,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又有了方法,作文水平也就水涨船高了。

(作者单位:泰兴市分界初级中学)

上一篇:探究性学习案例――苯酚 下一篇:以“导”促“教”变“鱼”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