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是一种生命体验

时间:2022-10-15 02:01:22

语文阅读是一种生命体验

阅读教学,不应是简单的“说文解字”,作为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途径,应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解读文章,从而领悟为人处世的方法。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提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情趣的培养,联想、想象能力的发挥;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记忆与生命体验积淀;阅读教学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构建阅读的广阔背景。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章三者之间的交流。由于作为主体的学生年龄较小,其生理、心理、语言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不成熟,因此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要遵循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选择两者都能适应的方式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只有设计合理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乐学、会学,促进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和了解。好的教学方法能促使学生运用内容丰富的语言,能促进学生较多地参与课堂活动,还能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一、启发思维,唤醒体验

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对于学生的启迪、诱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古语亦有云:“学贵有疑”“疑,思之始,学之端。”提问能引导学生把准思考方向,扩展思维广度,提高思考层次。只有新颖的问题不断地被提出与解决,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地被激活,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才能得到激发,知识的传输才会更加畅通。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孔乙己》时,我让学生找出孔乙己与“半”有关的内容。如“半个秀才”“半懂不懂”“半生潦倒”。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我提出“假如让你请保姆,长妈妈是合适的人选吗”的问题。在教学《故乡》时,我让学生说说闰土的银项圈哪里去了?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问:于勒为什么有那么多称呼?在教学《沁园春・雪》时,我让学生谈谈“风流人物”是不是也包括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这些问题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也落到了实处,学生在对文本的理解中还学会了思考,认识到了社会,体验了人情冷暖。

二、吟哦讽诵,情境感染

语文不是无情物,字词句段总关情。语文阅读教学可采用“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步骤,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反复吟哦讽诵;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涵的道理。例如,在教学《鼎湖山听泉》时,可引导学生从“泉水好似一个调皮的孩子,泉声是孩子如铃的笑语”中去感受泉的活力、灵性,从而加深对自然与人生的理解。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时可按如下步骤:入画――欣赏图片,山美在峰、石、松、云等;入情――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品味人文美,美在整体勾勒与局部工笔的融合,美在用词跌宕起伏、句式长短交错,美在喻人喻物;入理――在对自然和对生命感悟中思索人生哲理。

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阅读教学应把某些方面类似的文章都看成是一个整体,从思想内容上找出相同点和联系点,以此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体会。从情感角度引导学生探究其共同性和个别性,让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体悟。从语言方面让学生对精美语言进行品味。同时让学生发表个人观点,也可设计一至两道开放性作文题,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醒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时,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春游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学生就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在教学《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时,通过比较人物性格异同了解作品主题。萧乾的《枣核》一文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而都德的文章《最后一课》,则通过对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同样是两篇抒发爱国情怀的文章,写作手法与语言特色却完全不同,各有魅力,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用心品味,分析异同。

四、学会对话,升华灵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生只有将文章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才会产生真正的思想共鸣,才会学到真正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在教学《林中小溪》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与自然对话,领会“有障碍,才有生活,要是没有障碍的话,也毫无生气了”。在教学《囚绿记》时,要教会学生与教材文本对话,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让学生体会“人是不朽的,并非因为在生物中唯独他留有绵延不绝的声音,而是因为人有灵魂,有追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与主人公对话,与大师对话,能够使学生在对话中升华灵魂。

古人云:“文以载道。”语文是“文”与“道”的统一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认为:“语文课从本质上无疑是立人之课,它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的目的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高人。”可见,人的教育、人格教育是语文教育的灵魂。

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尊纪念碑,客观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意义,它更多的像管弦乐曲,而语文阅读应是了解作者心曲、探寻当今文化走向的生命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水镇中心初级中学】

上一篇:看准赛道,认清方向 下一篇: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微软创投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