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湿地:以公众自媒体的名义滋养语文自生长与共生长的生态环境

时间:2022-10-15 12:41:11

语文湿地:以公众自媒体的名义滋养语文自生长与共生长的生态环境

前言 :

把公共的APP,如微信、QQ等应用于教育教学,已经不是新闻了,很多教师在论坛年代就这样做过,之所以使用这些应用,大部分教师应该并不是因为什么高大上的教育理论支持,而仅仅是因为其方便、实用以及免费。

这样的应用往往并不引人关注,更进不了大部分以行政为主导的教育信息化项目的计划之内。但我们却能在“语文湿地”微信公众号等应用案例中看到在很多教育信息化项目中看不到的亮点。

笔者关注“语文湿地”公众号已经一年多了,看着这个普通的微信公众号从一位执著的语文教师的“个人死磕”,到逐渐成为2000名遍布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以及他们学生的学习共同体平台,最后成为上万名语好者“滋养语文自生长共生长的生态环境”。

一个微信公众号,两个QQ群的“生活”协同,几个教育博客的内容聚合,在没有行政推动、利益驱动的条件下,却能聚集上万的语文学习者,将这个小小的“移动互联网学习空间”作为自己“语文生活”的浸润空间。

“语文湿地”的成功,除了湿地人的热情、坚忍、坚持外,还有哪些原因呢?还是让“语文湿地”的创始人尹东老师来为大家讲讲他们“青春语文”的“湿地”故事吧。

“语文湿地”是由人大附中西山学校语文教师尹东创建的,以全国语文教师为骨干的基于互联网的民间教师发展共同体。以“语文湿地”微信公众号为依托,以语文湿地QQ集群为阵地,聚合教师个人博客,通过以王君为代表的教学教育思想研究、专题讲座、课程规划、主题研讨、活动设计、文本解读等线上活动,初步拓展到图书出版、心理咨询、公益献课、名师座谈等线下活动,同时大力开展语文课程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模式场景应用的实践研究。至今已经汇聚了全国2000多名一线语文教师,这些栖息在“语文湿地”里的人,因共同的愿景和信仰聚合在一起,他们的付出和努力使湿地开始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与自生长与共生长的喜人态势。

为何叫“语文湿地”

何为湿地?自然界里的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它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从地理学、物候学的角度来看湿地,湿地就是一块块的。只是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长、有的圆,不同地理位置的湿地,气候也是不同的。

何为“语文湿地”?笔者从教20余年,从重庆到北京,从山区到城市,越来越感觉到我们的教育,甚至我们的生活,在很多特征上与自然界的湿地重合,我们这些语文教师被分布在祖国的各地,有的条件优渥,有的环境恶劣,但不管如何,我们都是那一小块一小块的湿地。搭建“语文湿地”这个平台,就是想把这些一小块的湿地,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师学习共同体。

一张图看懂“语文湿地”的前世与今生(如下页图1)

“语文湿地”并不是笔者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第一次尝试。

1998年,创建网站“语文在线”,曾被人喻为“语文网络化的先驱”,但一年后因语文内容庞大、网络技术疏浅以及担任班主任工作后无暇顾及而关闭。

2003年,创建网站“写吧――在线写作网络平台”,以写带读,以读促写,探索基于网络的新型作文教学模式,拥有近千名语文老师和数万名注册学生,于2009年因工作调动至北京而关闭。

2013年,开通“语文湿地”微信公众订阅号,从最开始的自娱自乐式死磕行为,到互联网模式下的男耕女织,发展到目前万余关注者的湿地语文生态。

20年前开始执著于技术,深信技术将改变未来;15年前找到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语文课程之中的方向并为之努力探索与实践;而如今,伟大的互联网时代告诉我们,只有将技术深度融合到教育里,技术方能真正推动教育变革,改变我们的未来。同时,在技术教育融合的过程中,人(教师、学生)的素养,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当前的信息化社会里,我们的学生正在优先成为信息化原住民,而我们很大部分教师却踯躅于移动互联网的门外,耽误于爆炸式的知识增长与碎片化的时间管理的矛盾冲突之中,迷茫于一成不变的应试需求与层出不穷的创新技术的矛盾纠结之中。

开启语文教师幸福的心智模式,激活语文教师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梦想,以互联网的方式减轻或减少教育不均衡所带来的恶劣影响与不公平现象,让无论处于何种境地的语文老师都能活出尊严,活出价值感,给语文教师以生活的远方,这是语文湿地将要担负起的神圣使命。

再一张图看懂“语文湿地”的架构(如图2)

这样的架构是基于让语文教师掌握专业发展的主动权,提升语文教师的幸福感。据有关数据统计,教师的幸福指数不及公务员的三分之一,而语文教师的幸福感又是所有学科中最低的。语文湿地一方面从教学上让语文教师更多些方法、技巧,给予能力、思维、观念等方面提升的可能,课堂教学中的自信与智慧,另一方面让他们学会生活,怎么理性地看待社会,如何忠诚对待职业,如何智慧地处理困境。“语文湿地”作为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它也将进一步成为学生、家长及语好者学习语文的助推器。

“语文湿地”的价值

1.以公众自媒体名义吹响语文向生活进军的号角

“语文湿地”作为语文人勇敢探索的伟大尝试。既然要探索,就不能忽略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而驱动这个时代前行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思维和思想。马云曾以“专注、极致、口碑、快”七个字来概括互联网思维。我们行走于这样的时代,“语文湿地”内容的规划、课程的建设自然也就顺应了这个时展的趋势。

“语文湿地”主要依托的微信公众平台,是移动互联网模式下公众自媒体的杰出代表。“语文湿地”通过微信公众号,每日一季,浸濡生活。它不仅仅是为了一日一记,更是提醒大家时光匆匆而过,找到一件值得自己坚持的事情,并一直坚持下去,这也许就是“语文湿地”浸濡给所有关注者的初心――把“语文湿地”做成更多人的梦想,让它成为更多人心目中更有意义的时间消耗方式。

不少学生与语文教师,被这种强大的时间惯性吸引着,从开始的关注与现在的参与,从阅读者华丽转身为参与者、创造者,目前“语文湿地”已成为语文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并开始有计划、有目的、有策略地向公众推荐大量语文与生活的内容。从2015年起,“语文湿地”除了继续推送文本信息外,并逐步扩大到语音与视频,以进一步满足关注者们更丰富的目光。在2015年,“语文湿地”还拥有自己的官网,并正在搭建自己的微课平台,继续探索基于移动互联网模式的语文学习,让语文素养成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让生活成为语文的信仰。

2.“语文湿地”,浸濡生活,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变革,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方式,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迈进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也正因为如此,互联网给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生活,提供了一种可能茁壮的学习方式。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目前已经不满足于课堂上或书本上承载的知识,甚至更向往比课堂教学更丰富多彩的学习或传授方法和模式。因此,我们的语文也比任何时候都要贴近生活,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更新的时代里,我们也许将语文浸濡到生活里,语文的学习会更有吸引力,语文学习的效果更有说服力。

“语文湿地”致力于创造一个生态的世界。它通过微信与QQ群,连接可以连接的一切。它试图吸引着语文观、生活观与价值观一致的人们,坚定不移地实践、开拓,共同致力于培养可持续的湿地语文生态。

3.“语文湿地”,湿地语文,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学习主张

“语文湿地”致力于一种生态教育环境的建设,无论教师、学生还是家长。作为学习共同体,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批发概念,利用已经养成习惯的平台入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成为可能,而教师在同样的平台上,成长为内容领域的专家、课程设计的专家和学习设计的专家。“语文湿地”参与的群体,除了语文教师、学生、家长甚至更广泛地扩展到整个社会的语好者。

“语文湿地”以多平台富媒体的方式,积累传递各种知识,既包括系统的语文学科知识,也包括各种地方性的、个人个性理解的、日常的知识;既包括定型的、基本上达成一致的知识,也包含各种协商着的、形成中的看法、观点和信仰等。“语文湿地”传播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建构、方法的提炼、能力的形成,更是一种文化的浸濡,给学习者提供一种基于兴趣吸引的、文化濡染的、社会以及家庭生活和教养的知识和经验的获取途径。当然,“语文湿地”生命力的核心还是人,在这样的平台中,每个人,特别是参与的语文教师们,不再仅仅是学校教育中教材知识的代言人和讲解者、阐释者,而是都变成了这个承载着语文学习文化的学习社群中的一分子,每个人都在学习、传播,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角色都是多样的、不断变换着的,语文不再是和自己的生活很遥远的课文和作文课,而是每个人的人生感悟、体验,是每个人身边的语文、生活中的语文,在这样的语文环境中,学习者的成长本身成了主题。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语文湿地”为广大爱好者提供了互动交流、共创理想、共同生长、丰富精神的互联空间,在“语文湿地”的广阔天地里,栖息着众多热爱语文、追求高品位精神生活的语文教学工作者,致使“语文湿地”的规模日趋庞大,并形成了初步共识:构建属于“语文湿地”的核心引擎――基于互联网的湿地语文的课程体系。(如图3)

“语文湿地”倡导的湿地语文,追求着学习者自生长、共生长的最理想化的生态环境。为此,“语文湿地”对“湿地语文”的内涵进行了丰富的阐述,经过极其热烈的讨论、交流,我们共同梳理并归纳得出湿地语文是自生与共生并存,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生态化、多元化、智慧化、草根化、流动化、色彩的、互联化”等特点,在其进行与发展过程中,能内化为人的精神,使学习者的内心永远保持一种清新的滋润。在“湿地语文”的表现形式上,既能回归到最本色的语文学习和生活,又能使学习者基于互联网,拥有广泛而深入的学习机会,持有独特而持续的创新精神和思想。

“湿地语文”是要打造一个经典的、具有人文色彩的、丰富人们生命内涵的超级课程。这课程既要“接地气”、朴实无华,又要“有高度”、点亮心灵;既要柔情似水,又要刚强坚韧;既要活泼灵动,又要富含思想。

因此,“湿地语文”最核心的词可以落在“生长”这个词上。这将是一种怎样的生长呢?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充满智慧、富含个性、多元的草根式生长。在这个生长的过程中,要以自生长为前提,借助互联技术,生成最有价值的创新。

而“连接”将是“湿地语文”最根本的研究思路与创新方法。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我们的课程在构建过程中,要坚持“@”(连接)的形式,使每一课程内容彼此粘合在一起,既可以独立成为一个系列,又要与其他系列连接在一起,协同发展,共同生长。

4.“语文湿地”,用互联网思想重塑语文课程

(1)“语文湿地”的课程将呈现技术、开放、个性与体验四大特点(如图4)

基于公众自媒体的语文湿地课程体系建设,必将被打上鲜明的互联网烙印。互联网首先是一种技术,然后才是一种思维、一种思想。“湿地语文”课程体现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如利用微信平台强大的信息推送功能、利用QQ群强大的即时沟通能力、利用网络社群无所不知的知识存储、利用4G或无处不在的WiFi、利用日益强大的智能移动终端、利用操作日益便捷的自媒体创作工具与平台,等等。基于互联网的课程体系设计,必须是开放的,否则互联网的精神无法体现,同时,还应该与校本课程形成有效的互补关系。群体教学无法解决的个体差异化,应该由“湿地语文”这样基于互联网的公众课程体系来解决,利用微课平台,搭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空间,再提供有效的学习路径与个性化的任务清单,让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当然这样的课程还必须建立在强大而完美的用户体验上。

(2)知识空间、学习路径以及任务清单,使基于互联网的“湿地语文”倡导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上一篇:不是神探也不是精英 下一篇:高校“信息化教育”课程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