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教育”课程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时间:2022-06-19 10:08:51

高校“信息化教育”课程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摘要: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本文以高校“信息化教育”课程为例展开了一系列探讨,旨在探究翻转课堂在高校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从而设计出一套适用于高校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信息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7-0107-03

概述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也译作颠倒课堂、颠倒教室)是一种新出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1]1991年,哈佛大学著名物理学教授埃里克・马祖尔研究并归纳出学习主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两个过程[2],翻转课堂的出现,实现了传统课堂知识传授与内化两个阶段的颠倒,教师角色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变成了课堂中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与探索者。国外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已趋向成熟,从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课件运动伊始,可汗学院微视频、耶鲁公开课和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Design)教育频道等众多优质教育视频资源的出现,均为翻转课堂提供了要素支持,助其发展。[3]

随着翻转课堂在国内开始盛行,引起了高校“信息化教育”课程教学的改变。本研究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在该门课程中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从而设计出一套适用于高校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并在应用的基础上给出参考性的实施策略。如何构建出高效率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展开“信息化教育”课程的实施策略?如何吸引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如何持续性地延展翻转课堂?又如何将翻转课堂推向全国高校的教学实践中去?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在开展之前,以上海师范大学2010级教育技术学学生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分析了学生在翻转学习、学习资源、学习需求等方面的特征,提出了以“信息化教育”课程为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当前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2.课堂观察

本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对研究对象进行跟踪记录,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者如何实施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述能力、小组之间的协作学习与资源分享等,由观察者进行主客观记录与评价。

3.用户访谈

本研究采取的是面对面访谈与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在实施该模式教学过程前期和中期对教学者和学习者进行了相关访谈。

4.案例分析法

本研究在“信息化教育设计”课堂教学前,对教学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最终将调查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制定出翻转课堂应用编码表(如下页表1)。

编码表分为概念、应用实践与效果三大类,在概念类别下,由于教学对象对翻转课堂的不同认知,因此又分成了三个类别;在应用实践类别下,由于教学者布置的任务每个教学对象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完成,因此又分成了三个类别;在最终效果类别下,由于学习者学习风格各不相同,也进行了子类别的分类。编码完成后,用Excel量化统计得出情况分布(如下页表2)。

表3所示的分数情况即为在每个子类别为1的情况下乘以3,2的情况下乘以2,3的情况下乘以1后出来的量化结果。

由表3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对该课程教学对象的调查数据显示,更多的学习者倾向于接受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高校课堂的翻转学习不同于中小学,因为高校学习者拥有基本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课前的准备阶段,主要是让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而在课中的学习中,选择知识内化为主,让学习者学会与小组成员进行协同讨论,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新的知识;课后的总结反思则需要学习者对自身学习具备更高的要求。

1.一般教学流程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前会提供学习单以及相关资源让学生们提前学习,在课上首先让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再让他们提出新的见解或者疑问,学生和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帮助解答疑问。在这一环节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实时的评价与统计,最后在课堂结束之后布置新的任务,课堂交互讨论过程如图1。

2.模式初步构建

在上述教学流程的基础上,在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阶段的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细分,将一堂课的教学分为确定任务―制定计划―课堂探究―总结反思―问题延展五个阶段,教学者和学习者在这五个阶段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特别是在课前与课中两个阶段的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激起他们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信息化教育”课程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提前准备好学习单、学习资料,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将相关材料及时通知学生;而学生在课前需要有该门课程相关知识的积累,可以为学习此门课程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课中知识内化阶段:学生在课前学习提供的资源,发现并记录相关问题,在课堂中学生作为主体可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及小组协作得到问题的答案;教师作为课堂的辅导者需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并认真观察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给予一定的评价。

课后拓展阶段: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之后,对先前知识进行总结并反思,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训练,为接下来更好地学习提供帮助;而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总结反思进行总结性评价并布置新的任务,同时也要对自己课前准备的学习单、学习资料等进行反思。

翻转课堂学习策略

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个古老、现实而又永恒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在不断探讨学习策略,并利用学习规律调整学习策略,以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与学习绩效。就“信息化教育”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我们提出了适合该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结论和反思。

1.差异教学策略

差异教学策略是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的教学方法。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本研究在实施差异教学策略过程中,教学者采用引导、提问、展示、思考、讨论等方法,面对面与学习者探讨学习单上的问题,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兴趣和认识结构的不同实施差异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学习者在课前准备阶段,也可以与教学者保持交流,在课后学习阶段尽量做到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拓展。

2.动机激励策略

动机激励策略,以Weiner(1985)的归因论(Attributional Theory)以及自我观念(self-concept)有关理论为主。理论描述了“学习者自身表现质量”这一因素是如何影响学习者未来的表现。它假设学习者是如何解释他(她)学业上的成功或失败的方式会影响学习者的动机和行为(Weiner,1985)。

3.小组协作策略

本研究在探究过程中,教学者在中后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分析学习者特征、教学内容等适时增加了教学实施策略,在课堂中结合不同的讨论主题将教学对象进行了分组,小组成员也根据讨论主题的不同进行变化。

结论与反思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美国出现后,短短几年就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热烈响应和广泛实践,大量的研究及实践数据显示,通过该模式的实施,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得到加强。[4]高校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和探索性[5],“满堂灌”的讲解方式已经不适合高校教育,他们应该被赋予更多的时间去自主学习,应该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去拓展。与中小学生相比,高校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以及条件去自主学习,因此高校教育教学实施翻转,有着很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同时也有着其他不可忽略的因素,如教学环境、学习资源、教师自身能力等也需要适应信息化教育改革的要求。本研究以高校“信息化教育”课程为例,提出了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也提供了可借鉴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评价量规,但是,往往成功地推行需要巨大的力量去“保驾护航”。因此,需要其他高校共同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共同“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中不断克服障碍,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教学模式。

本次调研真正具有挑战的是,翻转课堂的实施对高校教学者与学习者具有更高的要求,从课前的教学者提供材料、学习者自主学习,到课中教学者、学习者由课堂主导者变为辅助者角色的相互转变,再到课后的拓展延伸,他们能否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这需要我们继续去探讨。

参考文献:

[1]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3-5.

[2]宋艳玲,孟昭鹏,闫雅娟.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4(1):105-112.

[3]崔艳辉,王轶.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116-121.

[4]畅肇沁.大学生学习特点探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31-133.

[5]Knewton.The flipped classroom infographic:A new method of teaching is turning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on its head[EB/OL].http:///flipped-classroom/,2012-01-13.

上一篇:语文湿地:以公众自媒体的名义滋养语文自生长与... 下一篇:犯罪嫌疑人死亡,财产应该被没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