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的启示

时间:2022-10-14 06:36:34

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的启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体系则是支撑整个金融大厦的重要基石,银行运行的平稳与否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我国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体系存在着大量的不良资产,这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金融业改革,进而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为解决银行业的不良资产问题,我国货币当局先后采取了建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对银行不良资产加以剥离、对四大国有银行注资等措施,使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有了较大提高,但面对2006年底金融业全面开放后外资银行涌入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却还显得任重而道远。

与我国隔海相望的日本,长期以来也一直背负着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巨大包袱,其产生的原因及现状与我国的情况有诸多相似之处。因而,对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及处置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对于解决我国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具有比较突出的启示意义。

一、日本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发展与现状

日本银行业庞大的不良资产是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产物。根据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的推算,泡沫经济期间,日本金融系统的账面损失达到799万亿日元,再加上泡沫经济后“失去的十年”的经济不景气以及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得日本银行业陷入了深重的不良资产危机。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日本政府虽然通过各种渠道处置了一定数量的金融系统不良资产,但其效果是杯水车薪,银行业的不良资产规模减少缓慢,甚至在2001和2002财政年度不减反增,日本主要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在2001财政年度达到8.7%,比2001年增长了3个百分点,地方性银行则达到了8.1%,比2001年增长了0.5个百分点。

2001年小泉纯一郎政府上台后,采取了诸如设立“股票收购机构”以减少银行相互持股规模,设立专门基金购买银行所持的亏损股票等旨在对不良资产进行最终处理的措施,并且在2002年10月30日,日本政府推出了“金融再生工程”方案,以求实现金融系统的再造,从而实现经济的复苏。2005年5月日本金融国务大臣伊藤达也对外宣布,日本各主要金融集团在已经超额实现了“金融再生工程”中提出的到2005年3月将不良资产余额减少一半的目标。虽然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处理初见成效,但问题是否得到根本解决以及政府政策的延续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二、日本银行业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

1.日本型的特殊银企关系――主银行关系

日本银行业的主银行(MAIN BANK)体制,是随着日本金融制度和产业制度的发展而逐步产生的。主银行关系实质反映了一种特殊的银企关系,在这一体制下,银行与企业之间已经不是单纯的借贷融资关系,还包括了相互持股、长期固定交易、派驻管理、危机救助等特殊关系。由于只是银行和企业之间的相互默认,没有法律支持,所以主银行关系也就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这里采用的是1994年日本通产省委托富士综合研究所作的关于主银行制的研究报告中对主银行关系定义的描述:“在主银行制度下,银行不是单纯作为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而是与作为其主银行的企业结成很深的、几乎成为一体的关系。同时,从全社会筹措资金的方法来看,实行主银行制的企业和银行采用间接金融的比重很高也是主银行制的重要特征之一”。主银行体制建立的最初目的在于满足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大量资金需求。从实际效果来看,主银行体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确实保证了企业发展资金的供给以及企业经营权的稳定,实现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随着国民经济和金融制度的不断发展,主银行体制的弊病也显示了出来。在主银行体制下,银行与企业间相互持股,容易形成以银行为中心的企业集团,并且出现企业相互持股的现象。银行对企业持股,使得银行由于资金借贷而形成的外部监管职责进而演化成为持股股东的所有者内部管理,银企之间容易相互勾结,排斥竞争,隐瞒不利财务信息,因而掩盖危机的可能。而在危机爆发之后,银行对企业的救助也就带有了明显的“自救”性质。在这种关系下就造成了泡沫经济中银行对企业过度投资的漠视和纵容以及大量资金流入企业资金黑洞,进而形成了危机中的恶性循环,使得银行对企业不良资产的雪球越滚越大。

2.政府在宏观金融调控中的失误

日本政府一直存在着对银行业不良资产问题的低估和拖延,其金融体制连贯性和均衡性的缺乏对银行不良资产的积聚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泡沫经济”发展时期,日本政府缺乏必要的警惕性,乐观的认为实体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并且将调控目标侧重在维持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之上。在经济持续增长、物价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人们忽略了过度投资和资产价格快速上涨所带来的潜在风险。面对货币供应量的激增和土地、股票等资产价格的异常增长,政府对银行业不良资产增长的估计不足,虽提出了警告,但并未采取果断有效的政策措施加以阻断,反而坐视不良资产的增长,最终饱尝了泡沫经济破灭的恶果。

“泡沫经济”破灭之后的整个上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对整体经济形势的错误判断一直没有改变,对实体经济仍然保持乐观的态度,对于银行业不良资产急剧膨胀的现实,日本政府则是采取了等待经济复苏以自行解决坏账的无为政策,导致了问题的扩大话。经历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小渊惠三政府开始执政后仍然继续坚持“不良贷款是不良经济条件产物”的观点,优先采取了经济措施而不是认真的处理不良贷款问题。直到2002年竹中平藏担任日本经济财政大臣之后,日本政府才开始逐步正视不良贷款问题,但此时问题已经发展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3.对不良贷款监控预警体系的的不健全

在银行业资产分类及不良监控方面,日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一直存在着分类和监控标准宽泛,不良资产定义使用混乱,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在资产分类标准方面,1998年之前,日本银行业对不良资产的监控一直采用1993年3月全国银行协会制定的统一公开信息基准,资产的分类和认定则是由大藏省和日本银行依照各自标准通过银行业检查和考查进行。然而,该基准存在着计算宽松,公开范围狭窄的弊病,使得对银行业不良资产的监控作用大打折扣。1998年日本金融监督局成立,并通过了《关于再生金融职能的紧急措施的法律》,日本银行业才开始采用类似美国的资产四级分类标准,内容较以往标准更为细化。但是由于定义使用的不统一,标准混乱的局面仍然存在。

在信息批露制度方面,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披露制度的建立相当滞后。“泡沫经济”破灭之前,日本政府对于银行业不良资产的潜在危机采取了掩盖和拖延的态度。即使在检查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警告,也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纠正。直到1992年,随着大量金融机构的破产,迫于内外压力的加大,日本大藏省才开始规定银行业自1993年开始对外公布不良贷款信息。之后信息披露制度才开始走向健全化。但是,由于银行业不良资产定义的

缺陷以及大藏省等监管机构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使得其对于银行业不良资产的认定不够严格。其公布的信息也一度遭到了民众和学界的质疑。

三、对中国银行业处置不良资产的启示

1.理顺银企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日本银行业与实体企业之间的相互持股,形成了利益联系紧密的特殊银企关系,这种混合了不同收益请求权的同质化的特殊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债权人和持股人之间的利害矛盾,但银行与企业的同质化也造成了企业经营风险向金融系统风险的转移,从而使得银行业大量不良资产的出现成为必然。

我国的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产权不清。一方面银行与企业所有权的国家属性,造成了本应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业银行资金财政化;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落后,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同时,产权关系的不清晰造成银行对国有企业贷款约束的丧失,使得转轨时期的企业经营风险和改制成本大量转嫁给银行,使银行成为了最大的亏损承担者,从而造成了规模巨大的不良资产的恶性循环。

因而,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问题的解决,首要的就是理清银企关系,加快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及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形成一个健康的微观经济环境,以保证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2.政府在应对银行业不良资产问题过程中要加强监管,主动调控

日本政府在泡沫经济时期以及泡沫经济破灭后对金融体系中存在矛盾的遮掩的态度,以及在处理坏账方面的漠视和拖延,使得危机进一步扩大化,最终造成了对经济发展的严重破坏性后果。

通过反思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的教训,不难看出政府在面对银行业不良资产问题时,应当采取主动的态度,要正视矛盾,而不是掩盖问题。政府要加强对银行贷款风险的监管,加强对证券、房地产等资本品价格的监控调节力度,提高银行业信息披露的水平。尤其是在目前经济高速增长,资本品价格增长迅速的情况下,更应加强对银行业贷款风险的控制,要限制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对房地产等资本品抵押的过度依赖,而应该以项目产生的现金流量作为贷款发放的依据。要加强银行管理者自身的努力以及主管机关的检查和监督。

3.对于银行业不良资产,既要治理现有存量,更要防范增量

我国在处理银行业不良资产问题方面,既要最大限度地处理不良资产的存量,又要控制不良资产的增量,避免重蹈日本政府对银行不良债务处理不力,甚至出现反弹的覆辙。

首先,面对2006年底中国金融业保护期结束的紧迫形势,政府应当继续加强对银行业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现有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进一步提高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里水平,加大市场化处置的力度,提高不良资产运作效率。同时要借鉴国外的成果处置案例,结合国情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新模式。

其次,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提高其竞争力,从而实现对不良资产增量的有效控制。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关键是要遵循银行资金的运动规律,真正实现银行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

另外,还要培育和完善资本市场,为不良资产的市场化运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世界发达国家在清理银行不良资产中,都要依托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对其进行坏账包装、销售来降低处置成本,我国的资本市场经历的十几年的发展历程,相对于比较完善的股票市场,债券的发行和流通的市场则显得相对薄弱。因而我国在处理银行业不良资产的过程中,应对债券市场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倾斜支持,从而加大市场化处置的力度,减少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损失。

上一篇:美日两国征信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下一篇:日本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