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中活动实效性的思考

时间:2022-10-14 03:47:17

对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中活动实效性的思考

摘 要:针对《品德与生活》课堂中活动开展的实效性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活动;实效性

《品德与生活》实施活动化教学,为儿童开辟了一个宽阔的舞台,寓教于乐,将知识技能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与,我会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有目的的主体性活动,是促进学生道德内化、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关键。

目前,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很重视活动化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欢声笑语,热闹非凡。静观课堂,透过热闹看本质,令人担忧。不少活动的设计运用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有的活动无法体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要求;有的活动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学生实际,缺乏真实性;有的活动品德味不够,针对性不强……这些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活动,影响着《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要重新审视品德课堂中的活动设计,透过活动形式看活动目的,以落实课程目标为依据,切实提高活动开展的实效性,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真正焕发《品德与生活》课堂的生命活力。

一、活动需寓教于乐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需要重视感悟与体验,彻底摒弃灌输式教学和形式主义教学条框。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需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另一方面又要考虑活动的内涵,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需要,灵活运用,将教育内容寓于活动之中,引导儿童在活动中积极思考,让他们主动参与、真实体验、实践磨炼中感悟品德的要求。在不露痕迹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德行。

比如,在教学《我帮你,你帮我》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团结的力量,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

活动体验――系鞋带

让学生先双手把鞋带解开,然后用一个手指去系鞋带(其他的手指不能来帮忙),学生忙得不亦乐乎,结果没有一个学生系上。接下来我试着让学生用一个手指系红领巾,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一个手指离开了集体就离开了家的怀抱,做起事来很难成功。

畅谈感受――互相帮助才有力量

师:从这个游戏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五个手指是一个集体,只有合作才有用处。

师:更何况我们人呢?离开了集体,自己的力量也就微乎其微了。

……

上述案例中,教师的活动设计非常巧妙。活动能够很好地诠释“团结力量大”的道理。课堂上没有说教,可是学生却从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找到了生活中的真理。通过这样有趣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使“团结合作才能办好事情”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上,永不磨灭。

二、活动需动手动脑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模仿力强、表现欲强、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等心理特点。在活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动起来了,更要让他们的思维也活起来了。在动手动脑中,丰富道德体验。

又比如,在前面讲到的案例《我帮你,你帮我》中,设计了两个环节:

活动体验――系鞋带

畅谈感受――互相帮助才有力量

动静结合,在学生尝试失败的滋味时,活动戛然而止,大家回到座位,既补充了体力,又有了思考、感悟的时间。让学生在“动”中产生说的欲望,不断膨胀,在“静”时及时组织思维,有东西可说,说得又有一定深度。

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并不需要滔滔不绝地讲解启发,学生却能够侃侃而谈,因为他们在活动中有体会、有思考。课堂活动中,适度的“休止”和“空白”也能产生“不教而教”的美学价值。

外虽静,内则动,课堂上教师适时地说:“请大家思考几分钟!”绝不是沉寂和冷场,而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形成成熟而富有个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必须有效地控制活动节奏与活动频率,引导学生动手更动脑,把每个活动中潜在的教育资源挖掘出来,做透、做足一到两个活动,让课堂教学动静和谐、有张有弛,才能展现活动教学的节奏美。

三、活动需尊重差异

教育要回归生活,尊重生命的独特性,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所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学生有他们自身的、完全不同于成人的生活需求与特点,每个学生彼此之间也存在各不相同的生活体验,这是我们必须引起关注的。

品德新课程对于学生个体差异的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个体差异是由于每个个体自身的生活历程不同形成的,而道德学习的特点就是每个人都只能基于自己的体验,才能去建构其道德生活。

1.认同个体差异

认识到这种差异往往是活动的动力,是可以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也往往能成为课堂活动的亮点。学生的差异随处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没有绝对的、唯一的标准答案,没有唯一的学习方法,只要学生说得出道理,符合逻辑,都是正确的,我们允许有差异。有一位伟人说得好:“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人苹果,我们交换后,各自仍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我们都有两种思想。”如果能让学生没有顾忌地展现出自己,那么他们将获得更多。教学过程不是流水化操作,我们不需要格式化、统一化的“成品”。

如,《班级小明星》一课,目的就是通过采访班级中不同类型的小明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知道在某一方面做得好,就可以成为班级的小明星,培养学生发现他人优点的能力。一直以来,我们习惯把成绩最好的那一个理所当然地认定为第一,的确在学习上没有谁能超过他,可是讲故事最棒的那个不是第一吗?最爱看书的那个不是第一吗?唱歌、朗读、画画、积极发言……

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充分认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从不同的方面多“画”条起跑线。众多的第一,会在我们的“另起一行”中诞生。

2.追求人人提高

因为学生间的差异客观存在,所以在确定活动主题时,我们不要搞“一刀切”。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也要尽可能丰富多样,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在选择活动形式时,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表达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同一学习时间内,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要解决的问题,都能在各自现有的基础上跳一跳摘取“桃子”。也就是说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活动参与中深入思考,在解答问题中有新的收获、新的提高。

走进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这一大主题活动,我们感慨万千,因为编者为孩子们设计了非常丰富的学习内容。教研组的教师们认真地翻阅了教材四个小的主题活动之后,经过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国庆节就快要到了,这是孩子们了解秋天的最好机会。结合七天长假,让孩子们来一次与秋天的亲密接触,走进秋天,了解秋天,是再好不过的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父母大多数都有时间,可以利用这个契机发挥一下家庭教育的威力。

于是,经过策划,所有人都认为应该借助这次机会给孩子们设计一次实践活动,但这次实践活动应该适应所有孩子,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而这还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基于这几点思考,我们很快就确立了每个主题活动的目标。对于活动的内容则指定得比较宽泛:可以用相机拍下自己眼中的秋天,可以用画笔画出自己想象中的秋天,可以用铅笔记录下自己感受到的秋天,还可以通过比较去发现不同地区秋天的不同,当然还可以上网找找描写秋天的文章读一读,找找秋天的图片看一看,找找秋天的歌曲唱一唱。回到学校,教师还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校园内的找秋天活动。家校联手,全面深入地落实既定教学目标。

国庆节回来,孩子们如约带来了特殊任务的成果,有去旅游时拍的照片,有体验日记,有色彩斑斓的图画……孩子们侃侃而谈,连上课经常调皮捣乱的孩子也完成了一幅看起来还比较“笨拙”的图画,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3.多个角度引导

课堂是一种教育生活。生活的课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建构,但并不否定教师在其间的教育引领作用。

品德课堂主张努力为学生营造向前、向上的生活氛围;为学生提供符合生命本真的、利于主体参与的活动方式;主张努力为学生提供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境界。我们认同差异的存在,认同学生间存在着差异,更应该看到生活中同样也存在着差异。如何面对这些差异,需要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向引导,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世界的多彩,多彩的美丽。

如,在教学《我的爸爸妈妈》中,谈到对社会上各种职业的看法时,学生的意见各不相同,争议很大:

当有人谈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是老板、经理、工程师的时候,大家都投去了羡慕的眼光,而当清洁工、农民这些职业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就直接说:“他们就是没有本事,没本事才去当清洁工,我妈妈说读不好书长大了只能去做扫地、种田。”我愕然,意识到了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一些学生对老板、经理、工程师等职业的肯定我表示同意,然后继续引导:“这些人是很了不起,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财富,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但是当你走在干净的马路上,吃着碗里香喷喷的米饭时,你想到了什么,你不觉得带给我们这一切的人伟大吗,小朋友,你知道他们是谁吗?”孩子们马上就领会到了,有的说:“爸爸告诉我现在扫马路都要用机器了,清洁工要操作机器同样要有知识,他们也很了不起。”有的说:“袁隆平爷爷就是一个农民,可他太伟大了,还获过大奖呢!”

真诚如花,善良如花,有了这些亮丽和芳香,我们的生活才会芬芳,心灵才会温馨,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真情。

上述案例的讨论活动中,教师从各种职业存在的意义、对我们的帮助、职业的成就感等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爸爸妈妈所从事的职业是没有高贵低贱,没有优劣之分的。”从而激发每位学生对自己的爸爸妈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生活是教材,活动是生命。《品德与生活》中的活动都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领悟、表达的过程,也是儿童整体生命投入的过程。

活动化教学是针对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提出的,是切实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实效性的一种有效方法。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来设计课堂活动;在课堂活动的实施中,我们要不断地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成长。

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活动来实施落实;相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课堂活动来实施落实。作为《品德与生活》的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真正使课堂活动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最佳途径,为学生的成长插上一对翅膀,让学生像小鸟一样,等待羽毛渐渐丰满,在社会生活的大天空中勇敢地展翅飞翔。

上一篇:职业中专数学教学中的发展性评价刍议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学业开放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