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审计研究

时间:2022-10-14 12:26:32

生态审计研究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了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对于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的政绩评价,生态审计作为一种新型的绩效审计方式,也因此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但就目前情况来看,生态审计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分析我国生态审计功能工作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产生问题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生态审计;地方政府;绿色政绩;意见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3-0257-01

生态审计就是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使用和效益情况以及应付的领导责任进行审计和评价。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既要经济发展又要环境保护,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但是在一些地区,也有一些基层干部,由于受任期政绩考核和与周边地区攀比心态的驱使,不思开拓创新,开动脑筋发展当地经济,开创本地特色,而是选择走上了“喝祖宗血,断子孙粮”的牺牲环境换发展的捷径。这无疑是与和谐社会、和谐生态相违背,且流毒无穷,影响深远。生态审计正是为了遏制这种背离科学发展观的现象,切实触动这些官员自身的利益,从而促使地方政府在转变方式、调整结构中,逐渐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生态审计考量的是“绿色政绩”,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与拥护。但就目前情况来看,生态审计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和技术配备等多方面依旧面临极大问题。

1生态审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开展生态审计的政策支持不足

一些地区的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学得不精不细,对可持续发展也是一知半解,为谋求一时的“快速”发展,仍然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盲目追求GDP的增长,无视环境破坏,发展潜力受到限制。对于生态审计也多半是敷衍揶揄,说一套做一套,并没有把生态审计作为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实现长远利益的有力杠杆,依旧我行我素,甚至倒行逆施,严重违背了生态审计的要求。这些做法导致了生态审计的执行力度大大降低,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时陷入了“有审无改”的窘境。地区发展仍旧主要依靠“高能耗,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式的经济,以末端治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完全没有实现生态审计应有的效果。

1.2实现生态审计缺乏有利条件

一是相关审计机关人员少,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加之审计机关的审计能力不足,特别是一些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现代化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手段以及开展生态审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二是缺乏专项有效的法律依据,外部法律环境需要优化,在具体工作中的某些行为授权缺乏法律效力,导致工作中常常“碰壁”。而且资金,技术等保障也严重不足,缺少相关有效的政策方针和程序制度,所以导致生态审计工作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效率低效果差,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1.3落实生态审计缺少技术支持

在审计活动中,绿化环境,开山采矿,污水净化,垃圾处理等生态问题都需要生态审计。但就目前的生态审计的发展程度和实践经验而言,很难迅速找到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点。现在的生态审计工作没有指导方针和原则目标,没有预先准备时间,没有针对性计划方案,许多工作同时实施,不能按常规程序办事。有的是边干边研究方案,边干边修订方案。想要在审计中面面俱到,反而抓小放大,忽视了主要问题,导致审计成果不显著。

2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2.1传统政绩观念的束缚

一些地方官员,现在仍信奉着以政府为主的先入思想,忘记了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唯短期经济效益至上,唯虚荣政绩至上,在具体工作中表现就是唯GDP至上。突出表现就是面子工程,数字出官等,而且以此作为晋升的主要方式。把一个地区的几十年的发展后劲集中在他们当政的几年里表现,确实感觉成绩辉煌。一旦他们升迁,留给后继者的就是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的烂摊子,这严重损害了地区发展和人民利益,危害极大。

2.2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欠缺

审计机关作为专门的经济监督组织,对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和资源进行审计监督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但由于生态审计的审计面广,审计内容除了资金以外,还有许多政策、技术、管理方面的内容。而目前的审计人员主要是财经专业出身,受业务水平和专业限制,尤其是在环境保护专业角度的评估,难以核实和提出相关结论。

2.3执行审计工作的法律效力不足

生态审计在涉及到生态环境业务数据时,被审计单位有可能对生态审计的法律依据提出质疑,认为审计机关没有权限获取需要的环境业务数据,以至于经常出现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不及时不完整。主要原因在于《宪法》和《审计法》都没有对生态审计作出明确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态审计工作的实施。

2.4生态审计发展程度较低

生态审计相关概念提出较晚,仍然处于摸索阶段。这就注定了生态审计的理论体系不完整,实践经验的缺乏和技术水平受限。理论体系的不完整导致生态审计工作没有行动的指南,计划性和科学性大为降低,无法开展有序稳定的审计工作,对出现的问题也没有办法从根本上加以解释和解决。缺乏实践经验和技术使审计活动的局限性加高,对于很多生态问题只能“临渊羡鱼”。没有专业的技术和经验,只能依赖于外部的环境调查研究部门,这就极大地增高了成本和延长了审计时间。因此整个审计活动缺乏内在的合理内核和足够的外部资源,不能实现生态审计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也是生态审计工作受限的一个主要原因。

3完善生态审计工作的相关建议和意见

3.1强调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贯彻

要改变这些地方领导根深蒂固的观念,也就是GDP至上的观念,就要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纠正作用。实现的GDP必须要是绿色GDP,不能是一般意义上的GDP数字,要全盘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以人为本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转变观念,通过转变观念,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2培养具有“两种”能力的审计人才

从事生态审计的人员要兼顾生态管理与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与审计业务知识。为此必须加强审计人员开展生态审计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尽快培养一大批资源环保审计领域的查核问题能手和深入研究能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生态审计队伍。

3.3优化外部法律环境

明确的法律保障是影响生态审计工作的重要因素。各地审计机关应通过宣传生态审计试点成果和经验等方式,向党委,人大和政府以及社会广泛宣传审计机关开展生态审计的重要意义和建设性作用,赢得重视和支持,积极推动生态审计的法律法规建设。并通过各地有关生态审计的法律法规建设与完善,推动全国性有关生态审计的法律或法律条款出台,从而为生态审计的深入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4加强审计实践,完善理论体系

鼓励有条件的审计机关根据实际情况,不拘泥于某些固定的模式和方式,大胆进行生态审计实践。对先行的审计机关进行经验总结,分门别类制定生态审计的操作指南,为生态审计的广泛开展和提高生态审计工作的水平提供指导,从而推动生态审计工作的深入发展。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理论框架和理论内涵,为生态审计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方针,完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循环过程,不断优化生态审计工作,促进生态审计工作水平的整体提高。3.5获取人民群众的支持鼓励

生态审计的受益群体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做好生态审计工作,必须要调动群众。一方面深入基层,了解真实的生态问题,将事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实际问题作为审计重点。另一方面,监督生态审计机关,是否坚持原则按制度办事,改革那些不完善,不符合基层实际情况的制度,提出批评意见。总之,从根本上提高对生态审计的认识,对其实施提供有力保证。

在全球资源高度紧缩,环境严重恶化的今天,从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物,人与资源消耗等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看,生态审计应运而生,但有别于环境审计,其起点更高,视野更广。不单单将审计工作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更多的是将一种健康科学的发展理念植入人心。从人性的角度,通过审计这一强有力的手段,不仅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服务,更要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翟熙贵.中国审计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2]鲍健强,黄海凤.循环经济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李越冬.节能减排审计现状及完善建议[J].财会月刊,2010,(8).

[4]游本根,张桐.青山绿水呼唤“生态审计”[N].中国绿色时报,2010-09-06.

上一篇: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 下一篇: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及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