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成本电影: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

时间:2022-10-14 11:15:00

中小成本电影: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

如果不难,为什么让你走

――中小成本电影突围方程式

数字影像已经不是十年前的影像,如今的数字影像又重新被打回原形:电影依旧是有钱人的游戏,中小成本电影突围之路上可以看到无数导演的努力,但是,导演能影响影片,却能影响制片人乃至整个发行的趋势吗?中小成本电影将怎么走?如果想让更多人看到你的电影,观众、市场和钱确实哪一个都不能少。

这也许不是中小成本电影的黄金时代

2010年中国电影产量达到526部,总银幕数达6200块,总票房收入突破100亿元,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家。从1995年广电总局下令改制国有电影制片厂,允许民间资本进驻电影市场,中国电影的市场化进程实际也不过经历了16年的时间。然而如同30年改革开放带给整个中国经济的震撼一样,中国电影市场在短短的十几年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单厅影院逐渐被多厅影院取代,更多国外大片被引进国门,更多国产优秀影片凭借自身的实力将已经失去兴趣的观众重新拉回影院。更多合拍片的出现,体现了中国电影市场巨大的资本吸引力以及与国际接轨的能力,民营影视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中国企业的广告首次植入好莱坞商业大片。与此同时,香港与台湾的电影市场日渐萎缩,中国内地的电影市场此时又肩负起了复兴本土电影的重任。

然而在这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却隐含着源自电影创作本身的忧虑和危机。因为缺乏相关的创新机制,中国电影在内容题材上已经很久没有出现新的突破。据统计,2010年拥有票房规模的国产影片中,爱情和动作类影片占据了极大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5%和20%。如今中国电影市场只存在着几种类型的电影:武打片、喜剧片、都市爱情片,以及各种旧式题材的翻拍,往往一个故事的几种版本扎堆在一起。比如今年就有两个“鸿门宴”开拍。另一种原创力匮乏的表现则是,当一个题材类型走俏后,各种模仿便蜂拥而至。比如当年《疯狂的石头》一炮走红,之后很多电影都打着“黑色幽默”、多线索多人物的旗子,毫无感情地复制这种商业模式,甚至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也逃脱不了这股“石头”风潮。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量热钱涌入,使得刚刚起步的中国电影市场如同蹬上了风火轮,盲目地奔跑着一路向“钱”。另一方面,电影产业整体仍处于初级阶段,滞后的发展几乎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热钱背后,是只知道资本运作的投资商,电影内容的好坏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中。这样的投资心态势必要影响整个产业环境的健康发展。而每一个致力于电影创作的人,在其中如何找到自身定位,坚持最初的梦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小成本影片:创作者的必经之路

而可以将这种不利局面进行扭转的,除了相应的政策以及体制管理之外,更重要的是一种行业内的自律与行动。占据中国电影市场大半江山的中小成本影片,理应肩负起打造原创电影品牌,积极探索类型多元化发展的重任。

然而中小成本影片的生存现状并不乐观。立项多,最终能够上院线的少,是如今中小成本影片面临的最大困境。并且观众天然地对于大投入、大制作、大明星这种“高概念”电影更感兴趣,如果导演和演员的号召力不够,就无法吸引观众。

实际上,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市场中,都会存在小片被大片盖过锋芒的现象。同时在每一个电影市场,也几乎没有一部好影片是被埋没的。哪怕是在“二八现象”如此严重的中国电影市场,每年占国产片20%比重的大片瓜分着80%的票房,还是有很多内容题材制作都过硬的中小成本影片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在最近的一个中小成本影片票房榜上可以看到,这一类影片所表现出的生长空间还是不小的,尤其是相对于它们较为低廉的投资成本来说。

而正是这些中小成本影片的出现,才使得国产影片市场变得丰富和充满活力。尽管还面临着诸如盗版、影院排片不利等常见问题,但是中小成本影片无论是在题材选择的自由度,还是对于青年导演的发现和挖掘上,都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优势地位。比如很多影视公司在项目初期就会储备很多剧本以及导演资源,所立项的电影项目也几乎都是中小成本影片。同时,很多日后成名的导演,也正是通过参与中小成本影片的拍摄,逐渐熟悉并融入到更大的产业环境中来的。这些导演或许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甚至只是影视爱好者,但是他们所带来的原创idea或许可以给整个电影市场带来巨大的震撼和改变。

电影作为创意产业,其影响力和投资没有明确的正相关关系,这又给小成本影片提供了发展的契机。中小成本电影要在激烈的角逐中提升市场关注度,赢得商业回报,也只能在题材和构思上出奇招,制胜策略在于一个好的剧本,这又在另一方面说明了中小成本影片对于原创的依赖性。

好的市场理应有好的发行和营销

国外的电影市场并不是靠几部大片撑起的,几乎每周都会有新的小成本电影上映,只有中小成本电影才是票房的最大功臣。但中国却正好相反,大片占了市场的主要份额,进口大片和国产大片能支撑全年票房的70%左右。如果没有这些大制作,电影院很难获得这么高的票房收入,这确实是一个无奈的畸形的市场状态。但中小成本电影要想发展,首先应该做到能收回成本。

美国的圣丹斯电影节是全球最大的独立电影节,也是美国商业电影最大的原创灵感的发源地。圣丹斯电影节每年都会推出一大批富有创意与个人风格的小成本电影,同时也会随之推出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导演以及编剧人才,这些人或许是刚刚从影视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也可能是业外的影视爱好者,他们在创作时并未过多考虑市场的需要,比如最近哪种类型的影片更好卖,以及哪个明星更受人关注,只是专注于自己的想法。而这样的影片未必不会卖出一个好价钱。比如1999年的《女巫布莱尔》,最初的制作费用不过几万美元,剧组为了省钱,计算好了机器的使用时间,待拍摄完毕后就退给了商家,一分钱也没花。就是这样一部制作朴素故事简单的独立“伪纪录片”,在圣丹斯卖出了十几万美元,之后经过发行公司的包装,最终收获近2亿美元的票房。可见发行与营销对于一部影片的重要性。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暑期档中,有一部叫做《孤岛惊魂》的影片,以几百万元的投资最终博取了近8000万的票房。业内人士总结它的成功经验,除了女主角杨幂因热播剧《宫》意外走红等运气因素之外,发行方对于影片上映档期的把握,以及营销时突出“青春+冒险”等元素来吸引杨幂“粉丝”的关注,都是在助票房的一臂之力。对比近年来惊悚题材影片的收益数据来看,这一题材的盈利空间也是巨大的,关键在于如何找准营销途径,规划好应对市场的策略。本期专题中我们也采访到了一位业内资深发行人,他就中小成本电影的发行现状与问题做出了全面而细致的回应。

目前面向中小成本影片的发行途径还是比较多样的,除却一部分可以直接上院线,得以在电影院中接受观众检阅,大部分是通过出售给电影频道,以及发行DVD版权来走入市场。随着网站视频业务的增长,各大门户网站对于高质量视频内容的需求量也在逐年递增。据百度奇艺和搜狐网相关人士分析,在影院播得不好的片子,在网络上未必就不受欢迎,甚至有可能比院线的大片更受追捧。一方面因为网友与一般影院观众分属两个不同的受众群,不仅传统意义上的大片有市场,其他有特色的小片点击量也不低。另一方面,影片与影院上映日期间隔不大,看片时间的自主选择性又大,所以“上网看电影”已成为年轻人的新方式。很多办公室白领就选择在休闲时间上网连续看十几分钟的电影,传统的影视观众正在分流,中小制作成本的影片正是因着网络这块辽阔的平台寻找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与此同时,国家在扶持中小成本影片的力度上也逐渐加大,比如今年的金鸡奖项就做了调整,将最佳数字电影片改成了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以鼓励此类影片的发展。在民间,很多基金会也在致力于挖掘与扶持青年导演的工作,比如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华语青年导演论坛,集中放映一大批优秀青年导演的作品,并开展论坛会议就青年导演创作与市场中的热门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上一篇:要让更多人看到我的电影 下一篇:再战高清 辉煌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