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积极人格的研究

时间:2022-10-14 06:33:18

大学生积极人格的研究

摘要:积极人格致力于研究人格中的积极因素。本研究分析了大学生人格具有积极性但心里承受能力低、自信但有时过于自我、渴望独立但自理能力差等特点。塑造大学生积极人格有:创造条件增加大学生个体的积极体验、营造和谐的家庭、学校建立支持系统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媒体报道激发社会的正能量。

关键词:积极;人格;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B844.2

一、前言

在心理学上,人格是指一个人认知,情感和行为所有因素构成的复杂组织的总和。积极人格作为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而备受人们的关注。它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致力于研究人的良好人格特质以及影响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特别是研究人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在个体良好人格特质形成或发展中的作用,即积极的人格特质研究[1]。大学生的人格仍处于发展塑造期,如何培育大学生的积极人格,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工作的压力,是提升大学生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

二、大学生人格现状

积极人格在大学生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在表现出积极向上人格特征的同时,也存在部分不理想的人格特征,如自私自利、敏感、冷漠、偏执和攻击性强等。根据研究结果[2],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适应现代社会具有积极性,但心理承受能力低

大学生在如今信息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成长,易接受新鲜事物,不再对旧观念墨守成规。积极人格要求个体具有开放的心态,因此绝大部分大学生能够与时俱进,积极改善人际关系,不断提升自己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面对信息社会纷繁复杂的变化时经常会陷入迷茫,他们缺乏合理认知甚至辨别是非的能力,直接造成他们对新鲜事物或者全新信息要么盲目全盘接受,要么轻易放弃。

(二)在学习生活中表现自信,但有时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信息社会造就了大学生开阔的思路和先进的学习策略,社会幸福感的提升增强了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同时他们又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对于孩子人格的培养相对重视,在生活中常使用鼓励、暗示等方法培养孩子的自信水平。但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也言听计从,这种溺爱在培养子女自信时会导致他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这种人格特征会使大学生不顾虑他人感受,容易在人际交往中造成障碍,偏执、多疑、敏感等不良结果。

(三)心理上十分渴望独立,但实际上自立能力较差

“渴望自身的独立,但实际又缺乏独立的能力”是当前大学生的真实写照。他们极其渴望脱离父母的庇佑,远离学校、教师的管理,希望凭借自己的实力打拼一片天空,以此体现出他们独立、成熟的一面。因此他们喜欢独立思考、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愿意父母或教师过多地干涉。然而,他们在生活、经济、学业方面又具有依赖性,尤其是在遇到困难时不知所措,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帮助。

三、塑造大学生积极人格的途径

积极人格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应对挑战,它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努力得以塑造和提升。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寻找塑造大学生积极人格的有效途径,培育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人格特质,切实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创造条件增加大学生个体的积极体验

积极体验包括积极情绪体验、成功体验和控制体验等,但实质都是指个体通过体验之后产生一种积极情绪,可以有效促进个体增加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塑造积极人格[3]。积极情绪专家芭芭拉曾说,积极情绪遵循扩展-建构的原理,通过体验积极情绪,可以使它在身体里逐渐建构促进体验更多积极情绪的系统,开启心灵,走向光明。她认为积极情绪的体验并不是完全消除消极情绪的结果,而是通过增加积极情绪体验来抵消消极情绪。

(二)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虽然大学生多数求学在外,但家庭环境的和谐依然对大学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4]。大学阶段家长的辅导主要集中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如人生规划、社会适应等。很多家庭在子女上大学之后如释重负,认为子女步入大学就意味着成熟,高校可以代为教育和管理。对子女在学校的表现缺乏关注,这样的家庭环境会影响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形成。因此,父母在子女大学阶段要给予持续的关爱,关注其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导其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培养其积极的人格。

(三)学校建立支持系统,解决学生实际困难

大学阶段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阶段,大学生能否形成积极的人格,大学的教育是不容忽视的[5]。因此,高校应采取更多有效的措施。积极的支持系统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会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解决他们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得到他人积极帮助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亲社会行为,他们往往对得到的帮助心怀感激,也更乐意帮助别人,从而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乐观和自强等积极格特质。

(四)社会媒体报道要倡导激发社会的正能量

媒体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广播和书籍杂志等向社会大众施加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个体从网络上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和自由。媒体的力量很大,因此媒体工作者不仅要客观地报道事实,而且要意识到对社会的影响,应肩负起激发社会正能量的使命。既要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使大家明白应该从哪些方面改进才能使社会变得更加阳光,又要报道积极美好的一面,创建积极向上的社会组织系统促进个体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俊,汤滢晖.乐商:打开积极教育的钥匙[J].中国教育报,2013(6).

[2]刘欣,徐海波.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结果[J].中国心理卫生志.2003,17(2):124.

[3]张凌.文化与人格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9.

[4]罗艳红,蔡太生,张斌.积极人格的研究进展[J].医学心理学,2011.

[5]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袁娅婷,硕士,重庆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人格心理学; 杨 金,硕士,重庆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学;吕志英,硕士,华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

上一篇: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职业精神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下一篇:浅析校史馆与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