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

时间:2022-09-05 05:52:11

贫困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

摘 要:受到经济、学业和家庭负担等压力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容易产生一些心理困惑及心理问题,他们的人格培养与教育现在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积极人格教育成为高校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之一。孟万金教授所创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引领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激发自身主动性、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方式,可以有效的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困惑和压力,更好的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在校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地区间经济不平衡程度的加剧,贫困大学生成为高校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特殊群体。与其他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除了学业压力,还要承受经济压力及心理上的压力,很容易陷入心理困惑。对于当代学生而言,形成积极的人格不仅对在校表现有很大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到个人将来的发展。因此,对于贫困生这个群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积极人格的培养也愈发重要。

一、积极人格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孟万金教授所创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汲取和整合了西方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精髓,立足于中国特色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增进人们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1]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除了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还特别强调全体学生,还包括教师和家长。从功能而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重点突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增强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力。

积极人格是积极心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面,Hillson和Marie(1999)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一是正性的利己特征(PI: positive individualism),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coping)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2]孟万金教授认为,认得人格均有两面性,当人格积极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表现出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时,便容易形成积极人格[3]。

二、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一)自卑心理导致交际心理压力过大。

大部分的贫困生一方面因为家庭经济拮据而自卑,另一方面,作为青年学生,他们又有着这个年龄段特别积极和迫切的交际欲,在这种而这矛盾冲突中,很多同学会受到过大的交际心理压力,不敢也不愿与同学交流,常常把自己封闭起来,从而难以融入多彩的校园生活,自卑心理愈发严重。

(二)心理焦虑与压力。

与其他同学相比,贫困生除了要承受一般学生来自学业、个人发展等方面的压力外,还要承受经济压力,在学习生活之余,还要考虑个人花销和经济情况,由此容易产生心理焦虑和过重的心理压力。

(三)抑郁心理。

心理抑郁是贫困大学生较常收到的心理困扰,这是一种赶到无力应对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绪体验[4]。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很多贫困生无法安心学习和娱乐,对于好多集体活动或者宿舍小范围的活动,不能积极参加,消极情绪得不到释放,长期处于郁郁寡欢的状态,抑郁心理由此产生。

三、贫困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策略

现阶段,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大学生心里重要品质之一的积极人格的培养更是得到广泛关注。根据孟万金教授总结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积极人格的培养应该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家长为后援,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分为”[1]的机制。因此,高校在培养贫困学生积极人格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一)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各高校纷纷成立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但因为基础薄弱,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不够全面系统。大学生在心理、阅历等方面不够成熟,各方面承受能力比较低,在遇到困惑和困难时,需要老师及相关心理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因此,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势在必行。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构建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教学,矫正学生不健康心理,提高贫困生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5]。积极引进高素质人专业人才,提高心理咨询队伍的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有效、专业的心理指导。

(二)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引导工作,帮助树立正确科学的“贫困观”。

价值观正确与否对大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贫困大学生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不是经济上的贫困,而是贫困对他们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学院方面,学生工作者要承担起贫困学生的“倾听者和引导者”,要从新生入学起,关注困难学生,定期做好谈心谈话,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树立不卑不亢,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吸引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参与。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积极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要开展有意义的校园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对贫困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比如素质拓展、自信心增强等活动,通过活动训练,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起到一定的心理理疗作用。

综上所述,积极人格对于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于贫困生而言,积极人格的培养更为重要,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需要高校及学生工作者在日常管理中不断观察总结,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孟万金. 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 教育研究,2008,(5):41-45.

[2]Peterson et al. Catastrophizing and Untimely Death [J].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8.

[3]薛香.贫困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策略研究――以常州某高校贫困大学生人格培养教育为例[J]. 中国特殊教育,2010,(11): 79-81.

[4]孔宪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与心理援助策略――孟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价值新探[J]. 中国特殊教育, 2010,(9): 74-77.

[5]李京彬.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3):70-71.

上一篇:浅谈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及意义 下一篇: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