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策略

时间:2022-10-06 07:35:47

浅析大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策略

[摘 要] 积极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的积极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品质以及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情绪对于提升学生的生活品格和学习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教会学生反驳消极思维的方法,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反刍的桎梏,以便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关键词] 积极情绪;积极体验;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038-02

一 积极情绪概述

(一)积极情绪内涵及作用

积极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森认为积极情绪是“欢欣和幸福的表征;是人们体验到快乐、兴趣、满意和爱等情绪而又不受焦虑、悲伤、愤怒和绝望等情绪困扰的时刻。”积极情绪有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和爱等10种形式。

关于积极情绪的作用,弗雷德里克森提出了“积极情绪的拓延―扩展理论”。他指出,积极情绪会扩大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下瞬间的思想和行为指令系统,即它能在当时特定的情景下促使人冲破一定的限制而产生更多的思想,出现更多的行为或行为倾向。这些行为不仅表现在社会和身体行为上,也表现在智力行为和艺术行为上,弗雷德里克森把这称为“积极情绪的拓延―扩展理论”。

(二)积极情绪的功能

1 体现为认知领域上的扩建功能

克里斯托弗・彼得森指出:“当我们体验消极情绪的时候,我们可选择的反应模式范围变窄,匆忙地行动起来以应对消极情绪传达的危险。相比之下,积极情绪传达安全的信息,我们对它的内在反应并没有缩小我们的选择范围反而是扩大了。”弗雷德里克森的一系列实验也证实了这个结论,当人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人们的视觉皮层能处理更多的信息,而处于消极状态时,则会出现短视行为。不仅如此,积极情绪还能有效组织人的认知活动,使人的认知活动范围更广,流畅度更高,灵活性更强。

经常地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下的个体,思维会更灵活,更能够创造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自己的心智视野,避免陷入极端化的思维和悲观情绪,极大地扩展了认知领域范围。

2 体现为积极品质上的扩建功能

“到目前为止,一些相关的研究表明,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那些被诱导了积极情绪体验的个体,其乐观主义、宁静、自我复原力和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的品质都会有一定的增加。”当人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身心统一,平静安宁,思维活跃,精力充沛而又没有威胁和恐惧,具有较高的积极品质。此时,自我效能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变得积极而客观,会更积极地去行动,能更好地完成任务或应付困难。

3 体现为韧性水平上的扩建功能

韧性水平是指个体能快速从压力、紧张环境体验中“恢复到原状”,相对于缺乏韧性的个体,韧性水平高的个体在高激活的消极情绪后心血管恢复得更快。拓延―扩建理论认为这种迅速恢复到心血管基线水平的能力与积极情绪体验有很大的正相关性。他认为具有较高积极情绪的人,在遇到挫折等消极事件以及紧张压力的环境下,能够使用多种轻松的方式以及乐观的思维使自己较为迅速地自我调节,快速地从压力事件中走出。

二 增进大学生积极情绪的策略

(一)关注学生积极情绪,尊重个体情绪差异

弗雷德里克森的积极情绪扩建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对个体多个领域均具有扩建的功能,对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学会关注学生的情绪,重视学生的情绪,根据学生情绪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对策。若大学生个体体验到的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那么,其行为必将受到其自身情绪的限制,从而产生应激式的逃避行为,只能应付式地参与教育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的效果势必受到影响,教育内容也无法深入到个体的心中,无法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相反,如果大学生个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了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会促使个体对教育活动产生接近倾向,即对教育的内容产生兴趣,愿意去学,同时这一体验还会拓展大学生认知领域、积极品质、自我效能感等,从而进一步拓展了行为。

情绪要通过个人表现出来,因此不同个体会存在不同的情绪差异,要找到正确的情绪关注点,抓住个体的情绪表达特性。然而反观我们的教育实践,对个体情绪的关注就显得略有不足。“这与我们长期以来重智育重认知轻情绪有关,也与我们对情绪的关注视点有关:我们总是强调班风、校风的重要性,习惯于从宏观层面思考情绪问题,忽视了个体存在的独立性,不能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去关注并正确引导学生的个体情绪体验。”

(二)帮助学生识别各种不良的负面情绪

1 学生对自己过于苛刻的要求

在我们的学校中,甚至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的需求必须满足,“我考试时决不能有一点分心”、“我必须得到她的爱情”、“不成功,便成仁”、“我必须做到最好”等等,这种刻板的,不切实际的强求往往是负面情绪的来源。

“出于害怕需求落空的动机笼罩在做事的过程中,焦虑与不安成为情绪的主旋律,当安全变成了最重要的事情时,人对目标和理想的热爱和想象就退居二位了,愿望、希望不再是决定行为的因素”。正如霍妮指出,同样是爬树的行为,可以完全出于不同的动机。如果是出于登高远眺,欣赏远方风景,那么他的内心就会充满激动,充满美好期待,这个过程便是愉悦的,舒服的,其行为也会是自主的,灵活的。而若是出于被狮子紧抓不放,出于害怕而逃到树上,此时,恐惧心占据了所有,他是被迫的,这个过程就会充满焦虑,毫无乐趣可言。在强制刻板的命令主导下,依据积极情绪扩建理论,在消极情绪的主导下,会限制人的思想和行为,导致人此时的主观认知是主观和混乱的,对现实和自身要求变得不再清晰,行为也变得偏执,被迫。

2 学生对不利事件持有惊呼的信念

“惊呼的信念是指大惊小怪,夸大事件的不利后果。”这种信念使得对自身所处于的不利环境的不利后果夸大,将情绪推向极端。在这种信念的支配下,常常出现的想法有:“我完蛋了”、“如果他不喜欢我,我将怎么活下去”、“如果宿舍的人不接纳我,那就是世界末日”,等等。当我们面对不利事情,甚至是很危险的事情,我们对此害怕,对此恐惧,这是正常的,是人之常情,但是把它升级为一种灾难化的想法,在后果还没来临前已为自己构想到了最糟糕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绝望、悲观的情绪。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大学生在受到或大或小的挫折之后,会轻易地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觉得这一个失败,一个挫折,使他的世界黑暗了,人生已经没有希望了,这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所以,这种惊呼的信念种植在心里久久不能拔去的话,必定是久而久之的恶性循环,并最终走向自我压抑,甚至灭亡。

3 学生对挫折的低忍耐承受力

“情况必须完全符合我设想的方式,不应该妨碍我的生活,不应该妨碍我达到目标,否则我的生活就太可怕了。”理情行为疗法创始人艾伯特・艾里斯这样形象地描述挫折耐受力低下者的思维方式,他称之为“不能忍耐症”。这种行为会导致负性的情绪,会导致拖延和自我挫败的行为。

人刚来到这个世界时,都是无助的,随着年龄的增大,对挫折的耐受力都会提高。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习惯于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习惯于遇到困难时得到别人的帮助,然而,现实世界并不像母亲的怀抱或广告那样甜美,每时每刻都要面对现实的挑战,并在挫折的历练中长大,因此,我们需要让大学生形成高挫折忍耐,增加自己的心理弹性,提高自己的韧性水平。

(三)引导学生平衡情绪,学会与消极情绪共存

1 教会学生反驳消极思维的方法

在学生识别自己的消极思维后,要学会对其进行反驳。反驳一个消极、悲观想法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提出证据,用证据证明这个想法是不对的。“‘事实胜于雄辩’。当你对照现实时,你就实实在在的在化解他们。”

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当学生受到消极信念、消极情绪的侵袭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找到这个消极信念背后的不合理依据,用“事实胜于雄辩”来克服消极归因。如在我们的教育中,当一个学生觉得自己因表现不满意,受到其他人嘲笑时,我们可以引导他找到做出这一评价的依据,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表现得很不错,那些表现不够出色的人是否都受到了嘲笑,只要有一个人没有受到嘲笑,那么这个信念就是偏颇的,不正确的。

2 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反刍的桎梏

当坏事发生时,人们会选择性地把消极思维引入脑海,一遍遍地重温消极想法和感受,力争“想通这件事”,这种对问题无休止的担忧和思维反刍,便是积极率一落千丈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反刍的桎梏,提升积极情绪,这需要我们在平时增进对每一个学生的了解,引导其建立自己的分心活动的库房,里面容纳自己感兴趣且有益的事情,必要时可以随时提取。

参考文献

[1]Fredrickson,B.L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American Psychologist[J]. 2001.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克里斯托弗・彼得森.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5]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积极情绪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马颖,李雯雯,刘电芝.国外积极情绪“拓延一建构”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2005(2).

[7]刘翔平.神经质人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8]刘翔平.给自己注入积极的基因[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9]马丁・塞里格曼.真实的幸福[M].沈阳:万卷出版社,2010.

上一篇:新媒体营销和传统营销融合策略探讨 下一篇:杭州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