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穿线教学法”刍议

时间:2022-10-14 05:08:49

高中语文“穿线教学法”刍议

写下这个标题,总有一种惴惴不安的感觉,因为如今关于语文教学的方法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实在是多得有点让人眼花乱,我在这里再提出一个“穿线教学法”是否在添乱。然而,作为从事语文教育十多年的老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又让我下定决心写下这篇文章,目的是把自己的经验与思考拿出来,为眼下正在为高考而艰苦备战的老师同学们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一、背景

提出“穿线教学法”,实在是因为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总在为怎么教语文而苦恼。刚毕业那会儿,干劲十足,冲劲十足,认真备课,认真授课,认真批作业,认真改作文,认认真真地找学生谈话,告诉他们哪儿哪儿要纠正,但说实话,一年忙到头,有时发现,效果并不那么理想。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也没有因为我的多次找谈话而有实质性的改变。我很困惑,难道是自己下的苦功夫还不够吗?一开始,还以为只是自己有这个困惑,后来一问其他同事,竟然绝大多数深有同感。

就常识而言,一件事如果目标确定,当事人为顺利抵达这个目标而前进时所必须具备的品质一般离不开两点,一是勤奋,二是路径正确(或者叫方法正确)。语文教学同样如此,如果说教好语文和让学生学好语文是我们确立的目标的话,很显然,为实现这一目标同样也需要勤奋和方法。前面已说过,我们并不缺勤奋精神,但为什么还有不知怎么教的疑惑呢?我回头反思,是不是路径与方法上出了问题,但问题具体体现在哪里呢?我尝试在教学中寻找,但开始答案并不清晰,直到有一天,在找几个学生了解情况时,他们的话让我茅塞顿开。他们反映,语文学了十多年,课文学了一课又一课,却不知究竟从哪儿学起,要学多少内容,能不能有一个框架等。突然间我就明白了,语文教学的知识点不像数理化的定理公式那样明白地写在书上,它们散落在单元和课文中,传统的教法是结合单元课文进行讲课,聪明用心的学生能够有心地将这些知识点平时记录整理好,到学期末或学年末乃至整个高中总复习时串起来理解,但绝大多数学生不具备这个恒心与概括能力,所以不少学生越学越觉得无从学起。正是从那时起,如何把要教的知识穿起线来告诉学生成了我思考和备课的重要内容。“穿线教学法”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再到完全运用于我的教学实践之中。

二、概念

如果把所有语文知识点比喻为一颗颗散落的珍珠的话,那么语文老师的责任就不仅仅是与学生一起把这些散落的珍珠打磨得更漂亮(这个所有的老师都在做),而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把这些零散的易丢失的珍珠串在一起变成一根便于携带的项链,这个工作我把它称之为穿线。

由此可见,什么是“穿线教学法”不难理解。所谓高中语文“穿线教学法”是指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先搭建知识框架,后分模块结合单元、课文教学的授课方法。即开始之时就先给学生一个语文课程体系总的框架,告诉学生语文是什么?语文学习包括哪几大模块,这几大块中又包括哪些主要知识点,然后,有计划地分模块教学,在每一模块教学开始之时,也同样先给出这一模块的整体框架,即让学生预先知道,这一块即将要学哪些内容,从整体上先有一个大体认识。着重要告诉学生,所有的语文课文学习都只是这些知识点的例子而已,以便学习文章时,他们能够迅速回忆反馈这一例文的某个方面是前面介绍过的哪一大块的哪一点。此外,将高中三年语文教材体例也先给学生作一整体介绍,让学生对三年语文课本内容有一个全面了解,知道哪一个单元着重体现的是语文课程体系的哪一块,必要时,还可以告诉学生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编辑单元与课文,当然,也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哪些单元放在某个地方在时间或要求上并不显得合适。

三、实践

思路明确后,笔者尝试着将语文体系划分模块,并以整个高中三年为一个教学整体,在这个范围内确定每一模块用时多少及授课的具体时段。

1.整体概念“穿线”:从整体上认识语文

讲授高中语文,一开始不一定直接讲第一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而可以用一至二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认识什么是语文?其中应包括语文的概念及由来;语文的特点(人文性、工具性、基础性等的具体体现);语文的作用(学语文干什么用);语文的体系三大模块[基础知识、阅读(包括文言文)、写作];语文学习的目标等。尤其要将三大模块的内容体系(下文具体介绍)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于高一到高三学生语文学习的阶段目标与要求讲清楚。对于将来可能选文科的学生,还应该提早告诉他们加考的要求有哪些。同时还可以开出三年课外阅读的参考书目,让学生及早准备。

2.基础知识“穿线”

学生从小学一年级乃至幼儿园时期就开始接触语文基础知识,总有学不完的感觉。作为高中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帮学生“穿线”理解,我的经验是按“拼音、字、词、句、标点、段、篇、其他(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语法、修辞)”等八个方面给学生先列出一个大的表格,让他们知道基础知识不外乎这些内容。然后对每一方面再列第二层次的表格,如第二方面“字”应包括八小点:汉字的特点、汉字的书写要求、笔画和笔顺、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的结构、汉字的几种造字法、常见的多音多义字、错别字等;第四方面“句”应包括十一小点:单句与复句的概念、区分单句和复句的方法、复句类型、复句的判断、易混淆复句的辩别、怎样找句子的主干、缩句的基本方法、扩句的方法、句式的转换、病句类型与修改、仿写句子等等。有时,还可以再往下列第三层次的表格,如修辞手法的种类有多少。把这些基础知识分层次搭成框架、做成表格最大的好处是所有已学的和要学的都会在这张表上一目了然,学生不会再有“究竟学多少?”的茫然。在这张表上,还可以列出每一方面大致安排在什么时间授课,结合教材中的哪一个单元来讲解。

3.阅读教学“穿线”

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中占有很大比重,但很多学生怕做阅读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不少同学觉得实在无规律可循。不少老师则觉得只要练习做多了,自然理解能力就出来了,于是阅读作业天天布置,学生叫苦不迭。其实不然,不将阅读理解方面的知识“穿线”的话,学生也是越做越糊涂,越做越没自信。

阅读教学中的“穿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讲清与阅读有关的重要概念。笔者的体会,不提前帮学生把这些概念辨清楚,他们很可能先在基本概念上就犯了迷糊,一做题就晕。与阅读有关的重要概念方面大体包含九个小的方面。一是什么叫体裁,如何区分文学体裁与文章体裁?二是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各包括哪些?三是什么叫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有几种?四是表现手法的概念及主要类型。五是修辞手法的概念与主要类型。六是文章的结构形式有几种?七是文章结构关系有几种?八是文章各部分在结构上的作用。九是写作手法、写作特点、艺术特色、艺术技巧等概念的重合之处及如何答题等。当然这九点下面还有具体内容。第二个方面,理清阅读的一般顺序。阅读的总原则是:感知理解揣摩。用示意图表示为:1、判断文体2、速读全文3、找关键词句4、层次段意5、主题思想6、共鸣、想象、联想7、品关键词、句8、表达方式作用9、表现手法作用10、写作手法作用11、结构(部分)的作用。要特别强调顺序的重要性,让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第三个方面,分类阅读教学。按表达方式分,讲解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阅读各自的内容与方法,按文学体裁分,讲解小说、诗歌、散文、戏剧阅读。如记叙文方面,我着重讲二点,一是阅读记叙文常见的知识点:六要素、记叙顺序、记叙线索、记叙文中的其他表达方式及作用、记叙文中常用表现手法等,二是阅读记叙文的重要方法:1.如何找出文章线索?2.如何划分段落层次?3.如何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概括中心思想?4.如何辨识关键句?5.如何品味、理解、体会关键词语?6.如何品味、感悟关键句子?7.怎样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写作手法、艺术特色、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技巧)?再如诗歌阅读,我重点强调意象的主要种类,以及衬托、对比、烘托、渲染的区别,要求在此基础上把握大意。

对文言文的阅读“穿线”,我的经验是将高中重点文言实词和常用文言虚词、常见文言句式作一整体归纳,以词和句式为条目,条目下归纳课文例句,例句后注明所在课文和页数、行数;将所有文言文通假字做成一览表形式发给学生,以便他们对照、查找、记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学习具体课文时对文言文字字落实,翻译全文并把握大意。

4.作文教学“穿线”

作文教学的“穿线”可以按写文章实际顺序从“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开头、过渡、细节描写、结尾、语言”等九个方面,先将作文基础知识给学生做一个全景式的描述,然后再按不同文体和课时顺序结合作文训练一个一个专题讲下去。特别是讲第一部分“审题”时,应结合阅读知识,讲清文章类型及相应写作要求。如写人类记叙文和记事类记叙文中都涉到人和事,但要讲清楚,写人类记叙文中说事情的目的在于表现人的特点,记事类记叙文中写人是为了把事情说清楚,事情是目的,写人是手段,写人是叙事的方法而已。

四、说明

1.本文标题中“穿线教学法”的使用界定在高中阶段

这是因为笔者认为,只有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也好,阅读、写作的知识和经验也好,才会在小学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才有了“穿线”的可能性。而高中阶段虽也有一些新的知识内容,但总体是在归纳复习过去学过的东西,尤其是高三一年基本不涉及新课文,全安排为复习时间,这时就有了“穿线”的必要性,我们必须帮学生架构起语文的“知识链”,让他们学得更轻松更有效甚至是终生难忘。

2.“穿线”教学看起来是把语文教学变成了明显的一块一块,在块上提纲挈领教学生如何学语文

准确地讲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分”,而是为了“合”,是为了让学生在整体理解语文课文时更有把握更有方向感。我们应负责地告诉学生,课文教学,从音、字、词、句、段到全文,从每一篇文章到整个单元,从每个单元到每个学期全部篇章,乃至到整个高中语文教材、整个语文课程体系,都是相互联系的,是不应该割裂开来单一地学习的。要把课文学习视作对“穿好线的知识”的全面检验过程。

3.因篇幅限制,本文列举的只涉及到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大的方面

实际上,“穿线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得更为具体,本文中只点到大框架,故对语文体系的分块等难免挂一漏万,只能在今后的文章中进一步探讨,特此补充解释。

作者单位:

江苏省昆山中学

上一篇:求极限的几种方法 下一篇:试论语文的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