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中语文之德育渗透

时间:2022-08-30 06:15:34

刍议高中语文之德育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是改革的必由之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内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应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上。

“教育即生活,文学即人学。”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语文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人学是生命之源,是文化之根。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怀的培养,是对德育的一种补充和延续。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笔者以为:

一、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感悟,从而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冶与洗礼,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1.以作家为榜样,树立标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自古至今,一篇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就是因为作家的笔墨中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有着非凡的感人力量。因此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让学生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悟作者非凡的人格魅力。比如那心游万仞、情寄大鹏、翱翔九天、处浊世而不改、清洁自守的庄子;与楚地山河血肉同一,内心充盈着强烈激愤和忧郁“披发行吟于泽畔”的屈原;那发自肺腑地喊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颠沛流离忧患一生的杜甫;那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一腔正气谱写动人壮歌的文天祥;还有那因“乌台诗案”而行走在赤鼻矶上、滔滔江畔慷慨吟啸的坡……所有这些在文化星空中耀眼的星星,散发着醉人的芳香,洋溢着永恒的魅力,是人类骄傲的资本。

2.着眼文本,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情怀

文学即“人学”,文学关注的就是人的心灵,人的成长。文学可以塑造人,改造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是潜移默化的。语文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数文本选的是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都是作家情感外化的产物,都含有丰富的感彩和人文内涵。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往往就是抓住其中一些带有感彩的典型事例和人物来打动学生,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在教学李密的《陈情表》时,就在“孝”字上下功夫:古有卧冰求鲤,割股事亲,扮鹿求奶,亲尝汤药的佳话,虽然有的有点不近人情,但他们的拳拳之心是天地共鉴;今有公益广告、感恩教育作正面引导,外加“乌鸟私情”的启迪,学生对孝的认识更全面了。他们听父母的话,不给父母制造麻烦就是孝顺;好好学习,给父母满意的成绩就是孝顺;回家时给父母打打下手就是孝顺;不回家时给父母一个电话、一声问候就是孝顺……孝顺不是惊天动地,而是温馨爱意。

3.立足教材,解读社会人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刘勰《文心雕龙》中也说:“夫缀文者,情动而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教学《项链》一文中,先让学生自己找出女主人玛蒂尔德公丢失项链前后生活的对比,并思考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学生很容易答出那是因为她借项链参加宴会却将项链丢失了造成的。问“她为什么要去借项链参加宴会呢?这是什么心理造成的?”引导学生讨论:

现实社会中在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很激烈,感悟良多,绝大多数学生批判了拜金主义思想,这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很好的作用。

二、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优势,借助不同载体,培养人文情怀

1.借随笔(日记、作文)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

随笔(日记、作文),有感就发,有事就记。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

人的生命形态主要由许多细小的琐事组成,平平凡凡,随处皆是。只有那些注目寻常琐事,并在其中能感发出无尽趣味来的人,他的心泉必不至干涸,而一旦写作便自然地找到感觉。

当今世界物欲横流,人心越来越浮躁,八卦与时尚越来越火爆,引导学生用一颗善良之心、真诚之心去贴常的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触摸时代的脉搏,寻觅真善美之所在,并忠实地将其诉诸笔端,这才是我们生活写作的正途。我们借机或鼓励褒扬或否定贬斥,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注苍生、修身养性……这也是我们教育学生的最终目的。

2.借助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怀的渗透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文渗透是语文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德育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

高中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无论是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已发展到接近成人水平,独立判断能力增强。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文艺作品欣赏会、朗诵会、演讲、辩论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这些听、说、读、写的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人文素养,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既能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又可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协作的能力。

3.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体增强人文效果

多媒体技术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晦涩的内容形象化。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更新靠的是真才实学,从而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进一步强化这些德育因素,使之具有更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好的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情波澜,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践行“情感体验”,增强人文性

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无论阅读还是写作,你都无法避开现实。可见,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是和人自身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它可以内化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这一内化的过程就是个人体验的过程。因此,一堂有活力的语文课,它应该是学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经历,充满着个人体验。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以独特的个性生命体验去诠释课文,评析文章的意蕴,再以“唯我”“真我”的语言去阐释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使学生的心灵得以交流、撞击、放飞,得到生命的满足,找到生命的意义。

作者单位:重庆华蓥中学校。

上一篇:颠覆传统的“纱和尚” 下一篇:推进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