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10-14 03:15:22

地方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 要:随着新媒体产业化的发展,社会需要高校培养合格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地方高校应立足本地,实施差异化定位,改革教学体系,培养具有新闻专业理论素养、具备新闻职业道德和掌握新媒体业务技能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更好地为当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服务。

关键词:网络与新媒体;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110-02

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对1998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1999年印发的专业设置规定进行修订,形成《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以下简称新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此次修订专业目录和专业管理规定,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新目录中,作为新闻传播学类的一个特设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增设符合当前新媒体产业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新媒体产业发展将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岗位,尤其是网络、新闻、编辑、广告、创意、营销、编导等专业的新媒体人才和技术人才需求量较大。有专家预测,“未来3-5年,我国新媒体人才和媒体融合人才的缺口将达60-80万人”[1]。

随着新媒体技术和产业化的发展,全媒体化信息传播格局改变着媒体行业、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信息传播方式、传播格局和传播理念,也在改变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2012年新目录出台,暨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28所高校率先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13年,又有29所高校申报该专业。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必须着眼地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差异化办学,才能更好地避免人才培养同质化。如何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是摆在地方高校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培养目标:差异化定位、避免同质化

随着传媒产业化的发展,各地高校新闻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教学点不断增加、各高校办学规模持续扩大。与此同时,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质化问题愈加突出,导致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与社会发展需要严重脱节。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对专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造成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导致某一类型人才培养过多!

地方高校在建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时,首先应明确网络时代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首先应该对新媒体是什么有清晰的认知。笔者认为,新媒体就是一个信息传播平台,这个平台具有开放性、融合性、交互性等特点。其次,应该通过调研掌握本地区新媒体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通过对教育部新专业公示的信息分析,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四川外国语大学新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有别于其他高校。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新媒体广告设计、策划、传播、管理能力的新型复合人才;四川外国语大学则将复合型涉外信息传播人才作为其培养目标。

伴随传媒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疆传媒产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并对新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积极影响。与此同时,新疆各大媒体、地方名网、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借助新媒体优势,积极构建全媒体化信息传播平台,以应对社会挑战和满足社会的期待。因此,新疆传媒专业的发展也创造了可观的就业岗位。为了深入了解新疆专业人才需求市场,昌吉学院通过向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州的政府部门、新闻与出版机构、学校、大型企事业单位、数字媒体机构、网络公司等单位走访和发放《昌吉学院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就业市场调查》问卷,有效收回问卷370份。根据调研和问卷,昌吉学院确定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新闻传播工作、从事网站策划、网站建设与管理以及信息的采集、编辑和传播、进行舆情监测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依托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新闻传播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该学科的师资队伍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否则难以胜任实践教学工作。目前,很多地方高校新闻教育师资队伍缺乏媒体实践锻炼经验,导致教师教学与实际严重脱节。美国新闻院校普遍重视师资的新闻实践背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对教师“有严格的发表作品方面的要求……(要求教师)经常在一些媒体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上发表新闻作品”。[2]密苏里新闻学院的老师“有良好的职业经验……教师包括了在报纸、广播电视、广告公司有专业工作经验的教授……几乎我们(密苏里新闻学院)所有的教授,包括那些有博士学位的教授都有过一些专业经验”。[3]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依托实践教育基地,是提升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实践教育基地的作用,出台相应政策和考核体系,引导教师到网站、报社、电视台等实践教育基地接受职业锻炼,深入新闻生产一线,了解新媒体信息生产的最新动态,及时补充到专业课堂中去。同时,也可以聘请实践教育基地的资深工作者,补充到高校的师资队伍中去。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双方优势资源,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社会相结合。

总之,有效依托实践教育基地,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有助于进一步开展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教学改革,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各高校在准确定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后,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形成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地方高校要避免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避免课程体系设置大而全,课程多而碎,特色不鲜明,重点不突出。

不管是工具融合,还是内容融合,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全面的要求是不会变的。面对信息传播平台的不断更新,新闻教育应当始终秉持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念和职业理念。同时,培养新媒体时代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因此,在设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时,要兼顾新闻理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能掌握三个方面内容。课程设置立足行业发展需要,适当压缩理论课时,重视实践课程,贴近新闻生产实际。课程设置体系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新闻理论知识,接受良好的专业道德教育,又能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就业中实现“上手快、后劲有”的可持续发展。

(一)整合新闻理论课程

新闻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应遵循适度、够用原则。对于一个新专业来讲,不能完全否定传统课程体系,可以对传统课程设置进行整合优化,比如中国新闻史和外国新闻史就可以整合成一门课。同时,开设符合新媒体需要的前瞻性理论课程。通过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方法,具备学习的迁移能力,为后续业务技能学习等养成必备的理论素养。

(二)强化融合新闻业务技能学习

面向新媒体行业岗位需要和技能需要,通过业务课程学习、实验操作、专业实习、实训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锻炼,让学生掌握新媒体行业发展所需的专业技能。同时,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的协调配合。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时时处处润物细无声式地融入新闻理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构建“理论学习—专业技能训练—实践能力考核”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模式。

(三)重视新闻职业道德教育

新闻职业道德是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规范和准则,是社会道德在新闻职业中的具体体现。由于利益驱使、媒体竞争激烈等原因,网络时代出现了一些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等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和重视即将步入新闻行业的专业人才,尤其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高校向社会输送的新闻专业人才,不仅仅要在业务技能上符合和满足社会需求,在新闻职业道德上也要经得起社会考验。因此,高校应该充分重视新闻职业道德的教育工作。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不是哪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它应该是整个高校新闻教育体系的一项长期而全面的工作。

(四)新闻理念教育贯穿始终

新闻理念是新闻从业者所具有的一种社会责任担当,是一种特有的新闻人的精神,真实、客观、公正、全面是最基本的准则。缺乏新闻理念,有可能会导致职业道德滑坡。缺乏新闻理念,会影响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状态。在一次调研活动中,某报社总编就指出,现在的新闻工作者新闻理念意识不够,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该总编希望我们在网络与新媒体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融入新闻理念的教育。新闻理念教育应该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使其通过理论课、业务技能课、实习,甚至老师的新闻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成为新闻专业学生的一种内在素养。

四、整合和优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关系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关系到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教学平台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实验室、实训场地等,校外实践教学平台是指高校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两个部分应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资源互补作用。在媒体不断融合的时代,更应该强调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的互补作用。高校在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方面,不能也做不到大包大揽,因为我们始终赶不上科技发展的脚步。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实践。学生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平台进一步开拓视野和思维,将校内所学和校外实际更好地结合。我们在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时,应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科学的分类,并进行功能定位等方面的评估,结合学生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

五、理论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

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是人才培养的指挥棒,起到引导作用。新闻专业教育应该将理论素养的考核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有机结合。偏重理论素养,实战时无法有效发挥;偏重实践动手能力,不利于长远发展。考核应该以理论素养考核为横轴,实践动手能力考核为纵轴。实践动手能力考核应以实战成果为主要考核内容,理论素养考核应注重运用理论知识解释现实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为主要考核方面。

总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地方高校应该立足当地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新媒体发展的需要,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人才培养应该围绕培养目标,做到各个环节的合理衔接。以科学严谨的办学态度,以创新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建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苟凯.新媒体人才战略探析[J].中国记者,2011,(8):60.

[2]蔡雯.如何加强学界与业界的联系与合作——对美国新闻教育改革的调查及思考[J].中国记者,2005,(8):63.

[3]蔡雯.新闻教育的“密苏里方法”——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办学模式探析[J].现代传播,2006,(2):125.

作者简介:

王忠国(1978-),男,新疆沙湾县人,昌吉学院中文系新闻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传播学理论及运用、舆论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昌吉学院2012年度本科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重点建设项目”(12jdjs005)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昌吉学院[2013]3号)。

上一篇:澳门高等职业教育对东莞高职院校的启示 下一篇:《论语》之心性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