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高等职业教育对东莞高职院校的启示

时间:2022-10-30 09:48:25

澳门高等职业教育对东莞高职院校的启示

摘 要:澳门高等职业教育在全人发展、持续教育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对内地高职院校深有启发,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年轻的高职院校,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以借鉴澳门高等职业教育的长处。

关键词:澳门职业教育;高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119-01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东职院”)创建于2009年,建校迄今,学院经历了快速发展。2012年,学院在校生突破一万人,成为东莞市又一所“万人大学”。2013年,学院新生报到率为93.93%,连续两年蝉联广东省报到率第一。今年,学院荣获东莞市“园林式单位”、“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院校”、“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等称号。

建校四年来,学院坚定走特色办学之路,注重对外学习,逐步推进国际合作,先后与德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地区开展合作与交流。2013年7月,东职院组成考察团,赴澳门各高校及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了专题调研,澳门高等职业教育在全人发展、持续教育和开展社会服务方面对东职院深有启发。

一、推行全人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全人发展是澳门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之一,即通过知识教育、通识教育、讲座教育和社群教育等模式,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澳门的高等院校中,澳门理工学院、澳门旅游学院、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它们的在校生均能获得学校提供的全人教育资源。

澳门旅游学院在全人教育方面同样有其特色。澳门旅游学院是一所面向服务行业培养学生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除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实践和课程之外,学院也将“服务质量”的培养全方位地灌输给学生,从而塑造学生高素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东职院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考虑引进“博雅教育”或“通识教育”课程,开展多元化、有趣味性的学术讲座和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全人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

二、政府倡导持续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参与

2011年澳门特区政府财政年度施政方针中提出了“对持续教育体系的建议”,“建议”中指出,本地教育不均所造成的差距的原因主要来自中年人士,“他们教育程度不高的原因是因为本地和国内教育制度发展迟缓所致,他们已经超过求学年龄,正规教育已不能再适用于他们”。针对该人群,澳门特区政府提出以回归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方式,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在澳门特区政府的主导下,形成了以澳门劳工事务局为领头,众多职业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持续教育模式。其中,澳门劳工事务局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社会大众,提供不同的持续教育课程。

当前,东莞市政府为培养新生代产业工人一技之长、帮助职业晋升、改变前途命运,正在推行“圆梦计划”。该计划鼓励社会人员参与,通过在校培训学习的方式,提高社会人员劳动技能。该“圆梦计划”与澳门特区政府推行的“持续教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东职院作为“圆梦计划”承办单位之一,以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方式承接政府主导的持续教育职能。因此,在持续教育方面,东职院可以借鉴澳门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完善持续教育体系,考虑针对不同的学历层次、年龄阶层开办不同的课程。

三、开展社会服务,发挥政府参谋职能

澳门高等职业院校既是政府行使服务职能的教育机构,在办学中也注重推行社会服务。澳门各高职院校根据各自的特色,成立了有关科研机构。比如澳门旅游学院就有“旅游业研究暨科研中心”(ITRC),该中心的职能协助业界、管理层以及公众在制定政策或决定时提供决策参考。同时,该中心还承担了知识枢纽的角色,提供旅游及酒店的相关研究。

由此,东职院作为一所深受东莞市民寄予厚望的高校,在开展社会服务时,不应只是将服务职能下降在学生的志愿者层面,而应当将自身定位为决策的助手、资讯的集成等角色。从而在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应该更有作为。

注 释:

“全人”是指有高度创新和适应能力的人,有通才(沟通、认知和人际关系)的人。澳门旅游学院黄竹君院长提出,学生应该拥有主动、外向、善言、勇敢、不畏压力的特质。见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紧扣产业特质,迎发展机遇,育优秀人才.澳门高等教育杂志[J].2013年第3期:第26页.

参考文献:

[1]崔世安.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2011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R].2010(11).

[2]施远鸿,柯丽香.持续教育在澳门的重要性—教育程度实证研究的启示[J].行政,2012(3).

[3]陈宝云.澳门职业技术教育政策发展及其事实问题的探讨[D].华南师范大学,2003(5).

[4]谢安邦,陈志峰.澳门高等教育官职体制探析[J].澳门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

作者简介:

李玮炜(1982-),男,广东信宜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秘书,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化批评、职业教育。

上一篇:体育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下一篇:地方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