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情感教育浅论

时间:2022-10-14 02:47:10

中小学情感教育浅论

摘 要: 情感教育是伴随着系统教育知识内容,以教师及教育管理者的言行举止为主要载体,以塑造学生完整健康的人格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本文通过对情感教育的概念界定,总结了中小学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从教学中的情感引导、管理中的情感启示、教育手段中的情感渗透等方面,对教师如何更好地进行情感教育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情感 教育者 情感教育

在今天这个感性与理性相互交织的世界里,理性的工具化和技术化所带来的最大、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使人们只注重追求功用、效率、计算,而放弃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1]。教育领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继而出现了学习效率、有效学习等名词。追求效率固然是促使我们进步的有效途径,但是我们也不要忽略了人类精神层面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西方盛行的人本化教育就试图通过挖掘人类理智与情感等方面的整体潜力来确立人的价值,所提出的对情感的重视为我们当今教育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思想。应该说,情感教育是教育领域永远不可忽视的方面,也是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自我发展的关键要素。

一、情感教育的界定

情感教育(emotional education)是伴随着系统教育知识内容,以教师及教育管理者的言行举止为主要载体,以塑造学生完整健康的人格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情感教育不像其他的知识那样系统,容易辨识把握,这是一个隐形的教育类型,其伴随着各类具体的知识渗透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以及对知识的情感把握之中,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这一作用更加明显。中小学教育在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所占比重最大,因此中小学教师有必要重视自身对情感教育的实施所起到的作用。

教师主体是影响情感教育的重要因素。教师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因素,因为学生的生活主要是学校生活,而他们在学校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教师的情感,在情感教育中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只有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有着正确的身份认同和职业幸福感,才可以真正地积极引导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因此,今天的教师需要自我确认,在承认自己社会身份工具性的同时也要强调生命价值,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最佳的条件,即一种自由的气氛,以利于学生的“自我实现”。

二、情感教育的内容

西方人本化教育家所主张的“情感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并且指出情感在知识教育中的作用,强调课程设置要重视美感高峰体验的价值,把美感教育内在地渗透到学校的各门学科中去,将认识与审美两方面的发展结合起来[2]。无论是理科课程还是文科课程都要让学生意识到其中的美,挖掘他们发现美的潜能。

(一)理想教育

中小学教育经常要涉及理想教育,可悲的是我们有很多孩子都在机械地背诵着“我的理想”,如“我的理想”是当科学家、作家、老师等。至于这些专有名词到底指的是什么,他们并不十分清楚。与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带着孩子去看、去听、去想呢?给他们一支“画笔”,让他们去“描绘”自然,而不是去考中央美院;给他们一双舞鞋,让他们去诠释奔放,而不是固步自封,让他们体会追梦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去释放自己的能量,实现自我,促成完美的人性,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通过这种适合学生情感特征的理想教育,学生往往会做出影响自己一生的选择,因此,理想教育在中小学教育阶段既是情感教育中的最基础阶段的内容,又必须适应学生的情感特征。

(二)乡土教育

乡土教育指的是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如何积极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这是一个看似不起眼但确实又很重要的教育环节。乡土情结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更是情感教育的出发点,也是爱国教育的基础。教师要在学习生活中引领学生自爱、自重、自尊,进而热爱家庭、学校、家乡、国家,乃至人类、自然。

(三)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针对当时社会上吸毒、自杀、艾滋病等危害生命的现象而提出的。肖川教授指出生命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培植学生的生命情怀。生命情怀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确认、接纳和喜爱,是对生命意义的肯定、欣赏和沉浸,是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和珍惜[3]。这是对人性最大的关爱和尊重。高校学生用浓硫酸泼熊事件、马加爵事件,甚至中学学生杀害自己老师等这些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事件,不仅让我们对那些逝去的生命扼腕痛惜,更引起我们对生命教育的反思。我们的教学需要提升学生对生命的感悟,需要引导学生去体会生命之间的温暖。情感教育要包括对生命的理解和体悟,尊重生命,是最必要的情感引导。

(四)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建立在所有教育基础之上的,比较起其他教育来说,人格教育是最抽象的、非具体的。它具体表现在人的思维、情感和行动上,也可以说人格教育囊括了以上所有的教育类型。人本化教育家所提倡的“自我实现”也是十分重视人格教育的,马斯洛指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4]。在人本化教育家看来,未来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怎么样去培养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创造性人格特征的自我实现的人。这也是对情感教育提出的最高要求。

三、关于情感教育的几点建议

教育的对象是人,如何使人得到更好的教育是教育者研究的重大课题。情感教育立足于整体的宏观角度来看个体自我认知、发现,让单位个体的人在整体中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情感教育不同于西方的人本化教育,主要因为,西方人本化过分关注个人的自我实现,而忽视了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我针对中小学的情感教育现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教学中的情感引导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不仅要给学生传输丰富的知识,而且要将自己的情感蕴藉在知识中感染学生。尤其在文科教学中,教师给学生传达的内容不仅仅包括自己对知识所把握的情感,还包括了作者所寄托的情感,这些情感的理解对学生的理想建构、人格塑造、性情培养有很大的引导作用。新课程改革给课堂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这个空间要利用起来就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但这个互动必须有意义,要靠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回答、讨论问题过程中启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学会把眼睛由过去的紧盯课本转向扫描课本与生活,建立生活和学习的横向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心胸。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多与生活切身联系,构建知识与情感的桥梁。在这一点上,西方人本化教育家也认为当被接受的事物越接近自我时,情感体验就越深刻,学习就越有个人意义,学习者也就越能深深地介入学习之中。

(二)管理中的情感启示

教师和学校的管理者都应该注意到自己对工作的态度和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如果态度恶劣粗鲁的管理者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很有可能就会培养学生的暴力倾向,他们会认为只有暴力才可以使人屈服。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至今还很值得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反思。中小学时期是塑造学生人格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与社会接触的开端,他们如果在这个时期受到刺激,就有可能影响到一生。因此包括老师在内的学校管理者都要把每一个学生个体当作“人”来对待,而不是学习的机器。给学生自由的心理情感空间并不是说就是放纵学生的自我情感,在这个过程里离不开教师或管理者给学生制定的规范,这个规范的制定既要有利于营造自由的学习气氛,又要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加以积极的引导。教师和管理者也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关系,即学生自己的人际交往,这方面是很必要的,因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与同学的接触是很多的,同学之间的友爱、信任和尊重更加有利于创造自由平等的学习气氛,这样学习也就会更有意义。

(三)教育手段中的情感渗透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其灵活性也影响着教育的结果。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越来越多地融合了声音、光色、情景等,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性,这些先进的设备无疑是给教学增加了许多乐趣,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如作业批改就是很积极的一个交流平台。教师要改变以往作业评价中敷衍了事的态度,应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来细致分析,斟酌评语,既要指出学生作业存在的问题,又要看出其作业中的亮点,并且密切关注学生近来的学习状态给予评价指点。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意识到在教学中的自我存在,充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倪瑞华.寻找人生存的价值基础-霍克海默技术批判理论探析[J].国外社会科学,2008,(1):66.

[2]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21.

[3]肖川.生命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J].人民教育,2007,(12):9-10.

[4]马斯洛.李文译.存在心理学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39.

上一篇:让课堂稍稍“乱”起来 下一篇:乔伊斯《死者》中的象征主义与“死亡”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