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电动汽车政策

时间:2022-10-14 01:46:45

反思电动汽车政策

总理在讲话中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路线图”提出了疑问,这反映出了体制内部的激烈辩论。

两则消息,印证着我国在发展电动汽车的这条路上正处于焦灼状态。

7月下旬,有消息人士称,业界推测将在7月份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2年》或将再度延期。在上半年汽车业绩处于下滑,坊间传闻取消限购、减免购置税延续、千亿元补贴新能源汽车等各种消息影响下,这一政策的出台给市场留下了很多想像空间。

而在7月初,有消息称国家相关部门已将“十二五”电动车产业化目标由50万辆下调至25万辆。

一年之前,工信部高调推出的产业政策激活了市场的参与热情。2010年由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制定的《产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显示,未来10年(2011年~2020年)中央财政面向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的投资将达1000亿元。

受此影响,在地方政府主导下,被点燃的投资热情开始持续发酵。2010年6月1日起,国家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五个城市启动了新能源汽车试点工作。2010年7月,国家将千辆节能示范推广城市由20个增至25个。各地方政府力推和电动汽车相关的产业链投资,累加起来至少达几百亿元。

仅一年时间,这一切因为政策的调整而充满了变数。是意识到电动汽车“”并不符合中国国情,还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并不是电动汽车技术上的突破?

政府越位

电动汽车是技术和商业范畴,应该遵循技术和商业游戏规则,而不是在政府授意下推动。和电动汽车投资热情相比,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态度是用脚投票。

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范围内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数量只有500余辆。但市场被点燃的电动汽车投资热情难以踩刹车。

7月初,厦门媒体称,为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厦门市拟投资78.6亿改造电网,汽车充换电站将一直建到浙江。厦门电网将适度超前建设与电动汽车类型、拥有量相匹配的充换电、服务场所及设施,包括新建1座电池集中充电站、10座电池更换站、10座电池配送站、2座公交专用整车充电站等。

不止是厦门。武汉、海南等地进入7月后,纷纷传来消息或大力推动充电站建设,或合资上马电动汽车配套项目。欧洲的警告被淹没在了机器轰鸣和觥筹交错中。

此前不久,吉林省首座大型电动汽车充电站在长春动工。吉林省还计划在全省建设安装300个电动汽车充电桩。

这只是电动车充电站大兴建的小缩影。更多的充电站早已建立或待建中。纵观电动汽车众生相:各地方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全力支持、各企业研发不亦乐乎、各地充电站建设风起云涌。

“和前一轮造车运动不同的是,这次电动汽车幕后的积极推动者是各地方政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徐向东表示,在电动汽车产业链条上,地方政府的角色已经形成了“越位”――由“引导者”变成了“主导者”。

除了在政绩上增添大型汇报项目,地方政府希望在电动汽车项目上获得收益。这是地方政府热衷的关键所在。只是,这样的投资需要多久才能收回成本?以国家电网为例,平均建设一个充电站的成本是300万元,但关键的问题在于,目前全国仅有500辆电动汽车,和大面积推广充电站相比,供大于求已成事实。

电动汽车是技术和商业范畴,应该遵循技术和商业的游戏规则,而不是在政府授意下推动。如果说地方政府具有前瞻性,那么地方政府则不应大规模上马电动汽车项目,而应该从环保、节能的角度考虑项目的可行性。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该承担的事情。一位参与电动汽车调研的专家表示,目前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比企业还要积极,他们需要形成产业链来推动当地经济,而企业在财政补贴的情况下,愿意参与电动汽车研发。换句话说,政府给钱,企业是愿意从事研发的,如果让企业自己拿钱,企业肯定不会有太多积极性。这一轮的电动汽车投资角色有明显的变化,不是企业主导行为。

和同样推动电动汽车的国外相比,两者之间有本质的不同。中国电动汽车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地方政府蜂拥而上,不考虑产业发展及消费者的接受能力,而国外电动汽车的研发则完全是企业行为,随时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比如几十年前欧洲研制的电动汽车因为技术、使用环境不成熟而暂时放弃,专心提高传统汽车技术水平,这些都不受制于政府或政策的影响。

汽车发达国家研究电动汽车的一个准则是,传统汽车必须拥有核心技术,在此基础上才会推动,关键还要考虑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否则不会大规模推广电动汽车上市,而中国电动汽车的推广和领导偏好有关,市场和技术显得不重要。

中国电动汽车技术和市场其实不成熟。汽车工业资深专家陈光祖曾表示,如果传统汽车都做不好,指望研制出电动汽车顶尖技术是根本不可能的。

一位业内人士评价,企业和市场对电动汽车的热衷程度其实低于政府。辩证地看,政府推动电动汽车是对的,这也是全球汽车发展的趋势。但相关政策却被地方政府异化了,因此形成大干快上的投资趋势。不仅仅是电动汽车,很多时候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或调整,都会掀起一轮投资高峰。比如当年的钢铁、家电产业、手机等,只要政府出台扶持鼓励措施,总会掀起投资高潮。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弯道超车”论并不是企业提出来的,某种意义上,这更是政府对电动汽车的一种希望。

全球放缓

急需自救的中国汽车产业从2010年的高速发展开始回落。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产汽车产销增幅只有3%左右,远远低于上年同期。自主品牌增长3.5%,而合资品牌增长为12.1%。

阵地越来越小的中国汽车产业,是用电动汽车技术挽救自主品牌,还是在传统基础上提升自主核心?显然后者更实际。

拯救中国汽车产业需要务实。退一步说,即使电动汽车推向市场,受消费者欢迎的电动汽车未必是自主品牌。青睐洋品牌、大排量,鄙视国产品牌、小排量、不允许柴油车上路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对自主品牌、节能减排的扼杀。这一切不改变,自主品牌的电动汽车就一定会有市场吗?恐怕未必。

中国该学学韩国。在汽车消费方面,全民都以韩国汽车为荣,这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韩国汽车企业。而中国很多知名人士及官员,唯恐做国产车会遭人耻笑,这样的消费观念不改变,自主电动汽车他们又能瞧得上吗?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样本企业比亚迪坚定地在这条路上走着。但外部环境、技术不成熟的时机,比亚迪扛起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大旗则很艰难。

汽车产业当务之急不是发展电动汽车,而是提升传统汽车技术水平,引导小车消费观念、加大对柴油汽车的使用、提高碳排放指标,轿车轻量化、小型化等,这些远比电动汽车更实际,也更容易得到消费者认同。

“传统核心技术很多都被外资控制,中国要想在电动汽车技术上有所突破面临很多困难,电动汽车技术是必须依托于传统技术的。有可能出现的结局是,未来若干年,当电动汽车占据主导地位时,拥有技术话语权的仍是外资企业。”一直关注电动汽车的北京博洋普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余庭说。

7月20日,上海一辆电动公交车自燃,再次引起了消费者对电动汽车技术、安全性能的担忧。在此之前杭州电动出租车自燃问题未给消费者合理的解释。此次自燃事件,更加重了消费者心中的阴影。

关于电动汽车的未来发展,最早研制电动汽车的欧洲已给出了答案。欧洲汽车工业协会北京首席代表戴粼博士表示,鉴于目前全球电动车市场启动的艰难性,当下的电动车浪潮仍然存在再度失败的可能性。

或许,这让中国投资电动汽车的热潮可以冷却一下。

内燃机不会消亡

欧洲电动车难产,给正在升温的中国电动车市场泼了一盆冷水。

7月19日,外电媒体报道称,欧洲多家相关企业代表认为,没有完善统一的全球性标准,电动汽车发展将陷入危险境地。福特公司可持续发展部门主管施密特说,没有一个大范围的、可信赖的充电基础设施,没有廉价、安全的电动汽车以及普遍的标准,电动汽车发展将面临困境。

电动汽车的趋势无法否认,但取代内燃机汽车未来20年似乎不太可能。作为全球主要的汽车技术供应商,博世集团在第60届全球汽车媒体交流会上表示,未来在不断优化传统内燃机的同时,也不断强化在电动车领域的投入,以迎接电气化时代。

博世集团柴油系统研发执行副总裁Rolf Leonhard表示,内燃机在未来的个人出行中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未来的十年之内,全球市场对内燃机汽车的需求将上升40%。因此,从中期来说,提升内燃机的效率依然至关重要。

尽管电动车是汽车行业的未来,但是并不意味着内燃机已经没有提升空间。相反,Rolf Leonhard表示,内燃机汽车未来油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减至目前平均水平的一半。

2009年,欧洲乘用车的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量为每公里146克。欧盟委员会设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1%,减少到每公里130克。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降低到每公里95克,也就是比2009年的水平减少35%。到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每公里70克,相当于每百公里3升汽油,这比当前水平要降低一半。

根据博世的预测,到2020年,乘用车销量为1.04亿辆。其中,300万辆为纯电动车或者插电式电动车,600万辆为混合动力车。这样,到2020年,市场上仍有超过1亿辆的内燃机汽车销售。

早在2009年博世就曾经表示,不论是汽油机还是柴油机,内燃机的油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都将降低30%,而混合动力系统将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再降低10%。再辅以对汽车的改进,包括轻量化、低阻力轮胎与减阻技术等,内燃机未来油耗与二氧化碳排放完全可以减至目前平均水平的一半。

从技术角度来说,实现电动车比混合动力要简单得多,但是电动车提高了汽车的成本。博世预计,到2020年,电动车的成本大约比内燃机汽车的成本高大约45%。

其中,电动车成本的重要部分来自于电池。SB LiMotive预计到2015年,电池每千瓦时的价格为350欧元,到2020年则会下降到250欧元。但尽管如此,6000欧元到12000欧元之间的价格,使得电池仍将是未来电动车的主要成本。

消费者接受电动车的决定因素在于价格。因此,进一步开发和生产电驱系统零部件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就是如何降低成本。

上一篇:被抛弃的公募基金 下一篇:充电站利益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