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型人才培养的农业科技论文

时间:2022-10-14 12:50:19

农业转型人才培养的农业科技论文

一、农业转型升级对农业科技人才提出新需求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从世界农业发展的历程特别是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所走过的道路来看,农业科技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素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主要推动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对农业科技人才的素质质量要求更加紧迫。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T•W•舒尔茨指出,人力资源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动性生产要素,是提高各生产要素的结合度和生产效率,实现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现代农业是技术主导型农业,对农业科技的支撑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科技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顺利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需要一支数量庞大、素质优良、层次多元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如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农业科技研究人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农业科技实用人才等。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着更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只有大批适应新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需求并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人才,广泛分布在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应用的不同层次领域,才能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据笔者在广东省各地调研,不同地区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性不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模式选择各异,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在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粤东西北部不同地区,处于不同发展类型、不同发展程度的农业产业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各不相同。显而易见,在全国范围内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需要一支数量庞大、素质优良、层次多元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既需要一大批站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具有现代农业产业思想的高端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还需要成千上万实干在农业生产一线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农村科技实用人才。这些农业科技的领军人才、推广人才、实用人才,共同构成了多层次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分布在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应用的不同层次领域,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群体,他们的数量多少与作为决定着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快慢与成败。

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现状与农业转型升级需求不适应

“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人才是关键。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成果研发、转化、推广、应用的生力军和推动力。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支撑,是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实施人才强农战略,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促进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成长成才、发展壮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与不足。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实用人才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仅为1.6%,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比重过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尤其缺乏[1]。农业科技人才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层次与社会需求的矛盾相当突出。科技支农不力、农村科技人才匮乏阻碍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扎根基层的农业科技人才更加紧缺,农业科技人才专业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且流失现象严重,队伍难以稳定,农业科技人才不“务农”,农业科技人才面临“断层”危机,人才培养经费投入不足,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呈现削弱趋势等等,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2]。以广东省为例,目前广东省每万名科技人员中农业科技人员仅有43.27人,每万名农业人口中农业科技人员仅有3人,农科大学生只有1.2人(相当于美国的0.58%);在农业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0.6%,受过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的只有9.2%;初级农产品产值与产后增值比例为1∶0.38,而美国则高达1∶3.72,日本为1∶2.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只占35%,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些数据对比,既显示了广东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差距,也意味着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巨大空间。

三、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体制创新思考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需要数量充足、素质高的复合型、创新型和实用型的农业科技人才,而现有农业科技人才培养面临着需求旺盛而供给不足、主体之间资源协调、资金投入、管理耦合等种种困境,单靠某一个部门、一个地区的力量难以解决根本问题,需要政府、涉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农户等相关主体共同参与,紧密联系起来,创新体制机制,多元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新机制。

(一)政府主导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统筹研究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形势与现状,分析影响制约当前我国农业经济转型的主要因素,在调查研究本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之上,提出本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特征及功能定位,厘清影响本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本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相关人才的具体需求和应对措施。对比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典型经验,从政策机制、科技贡献、人才素质、服务体系等影响力要素分析对比中,开展具体研究,解决关键问题。强化政府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中的政策与投入保障作用,确保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公益性,创新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3]。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主体、政策措施、方式途径等方面大胆创新多元化推进。遵循科学规律、注重业绩实绩,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建立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权责一致、协调高效的战略性多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服务新机制。结合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进行设计,建立完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选拔使用机制、激励保障机制。根据各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不同特点,探讨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人才评价、选拔、激励保障机制。实施多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专项培养工程,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培养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二)农业高校承担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责任

农业高校与农业发展联系紧密,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和高素质农业专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4]。农业高校要主动发挥长期以来与“农业、农村、农民”紧密结合的传统优势,围绕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对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农业科技实用人才的现实需求,提出有针对性的思路和建议,积极探索,让承载着农村科技要素的各类农业科技人才“重心下移”,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第一线。农业高校要主动与地方政府、涉农企业加强联系合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对各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不同需求,深入调查研究,区分不同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不同特点,设立不同目标,形成分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加速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推广,积极探索建立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服务本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形式及长效机制。特别要在学生中加强“学农、爱农、兴农、强农”教育,加强实践教学,加快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创新,加速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一线的转化应用,推广服务。

(三)涉农企业和农户主动参与,完善自身素质技能

涉农企业和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也要主动“转型升级”[5],要正确认识自身在实现农业转型升级中的责任,提高完善素质技能。涉农企业要多方改善农业科技人才的物质待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交流,选送优秀骨干到农业高校进行培训,或利用本地本企业现有人力物力举办短期培训班,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提高企业人员科技素质和学习意识。大力挖掘和培养“乡土”科技人才,努力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农业企业家队伍。农业科技人才自身要多下功夫,采取多种学习形式,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农业科技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要主动将所创造、占有的农业科技知识运用于农业生产发展中,将知识转化为技术创新。尤其是年轻农业科技人员要主动深入到农业生产科研一线,在实践中增长感性认识,解决实践问题,服务农业转型升级。

作者:吕剑红黄文勇工作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上一篇:骨科问题应对下的骨科护理论文 下一篇:成果低转化率下的农业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