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评价 39期

时间:2022-10-13 02:10:05

优化评价 39期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一种认定,是习作指导的继续和深化。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落实者——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采取有效策略,为学生爱写、乐写注入催化剂呢?

一、爱心评语,助推激励

我们大多教师不辞劳苦地批阅学生的习作,常常挑灯夜战,一本又一本地认真批注、修改,并“工工整整”地写了评语。当习作本发到学生手中,却出现了一种令我们教师难堪的景况:大多学生只看一下分数,对我们教师的辛勤汗水无动于衷,就把习作本丢在一边;即使是少数所谓的“好学生”对我们教师的汗水结晶(评语)也不大“领情”,只是象征地一瞥(多数是看评分),便也毫不客气地将习作本收起。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的批语模式化、常规化、概念化,如语句通顺、条理清楚、中心明确等。似乎教师不是写给学生看的,而是为了应对作业批改方面的检查,写给家长或学校领导看的。

教师的评语应该是“爱心评语”,走进学生内心,具有启发性、激励性,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让学生从这些批语中读出老师对他们的爱。在平时每周一次的日记批改中,我都遵循这一点。上学期,学校举行了隆重的读书汇报活动,每班都召开了读书汇报会。展演结束后,一个学生写来一则日记,反映了自己因没参加活动,奶奶责怪,妈妈开导的过程。见过习作,我的内心也很不平静,我提起笔,写下了这样的批语:孩子,感谢你借写日记的机会道出了真情,老师理解你的感受,你在老师心中一直很优秀。这一次活动,你虽然没有参加,但这丝毫不代表老师不关注你,只是由于时间限制,老师没有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不因为老师考虑的不周到,导致你生活的不快乐,老师很抱歉。习作下发后,我留意了一下那个学生,她默默地读着评语,而后那充满感激的目光与我交汇了。之后,我又看到了她阳光般灿烂的笑脸。家长会上,学生家长与我谈到了这件事,表示真挚的感谢。此后,这位学生在习作中‘总能大胆地写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并能尝试着用一些有新鲜感的词句。今年的优生选拔赛中,我班的一名同学在初选中成绩不够理想,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考后第二天下午,我兴致勃勃地去问分数,我一下子愣住了,老天爷似乎在跟我过不去,我很光荣的当了第一名,是倒数第一名!只是想:我要是被淘汰了,怎么办,同学们会……?差一点眼泪就流出来。我呆呆地回到教室,不知怎么办才好……”看到孩子这篇日记,我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孩子,你特别聪明,短短几句就运用心理描写表达了你的感受,如果加上你当时去问分数以及看到分数时的动作描写,表达就会更生动更具体。你一项勤奋好学,基础扎实,这次没考好没关系,别灰心,想一想自己为什么退步了,只要你肯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相信自己,试试看!”日记发下去后,我看到孩子读着评语默默地笑了,我走近她,向她竖了大拇指。在以后的培训中,她特别用功,写完作文自觉地反复修改,感觉不妥之处,总会向同学或老师请教,成绩一直很优秀。由此看来,只有当教师把目光焦点投给了孩子,把情感倾注于笔尖,化作热情的批语,才能让学生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不再视作文是一件苦差事,而敢于亲身体验——乐写作文。

好的评语本身就应该是一篇精彩的短文,让学生警醒,更让学生模仿、借鉴和欣赏。好的评语还应该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大朋友,能与学生娓娓而谈,更能给他们指点迷津,让学生满怀敬仰,又深觉知心。作文评语不仅要写在作文本上,更要走进学生心里。在批阅学生的习作中我也深有其感。一次习作,一个学生写了自己在双休日的见闻,写了自己约好朋友到政府广场玩,结果因变天,好朋友们一个也没去,自己非常失望苦恼。收上作文本后,我认为一个只有十二三岁的孩子,虽然在大人看来是小事,但他的内心一定充满着不解与委屈。于是,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评语:真诚、守信在你的身上体现了出来,让老师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有你,老师觉得幸福。虽然你的伙伴没能赴约,但老师觉得你这样做是值得的,能克服困难为自己的约定买单,老师欣赏你!学生在收到发下的习作后,在我写的评语下回复了一句话:谢谢老师!看到孩子稚嫩的笔迹,我的心里也很高兴。

传统的习作评价符号比较单调,一般是在好词佳句下加圆圈或波浪线,最后用一两句话写上总评,打上等第。习作本发下后,学生首先看等第,然后欣赏一下被老师圈画出来的词句,最后看总评。学生会为得到一个优秀星而欣喜,会为本上圈画词句那红红的圆圈而自得。但这大多是作文优等生的待遇,一般的学生却可能得不到特别的感受。再从孩子的天性看,他们喜欢追求新奇,只有常变常新的东西才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励学生不懈努力。所以,教师应尝试丰富多彩的评价符号,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鼓励。比如,在批改学生习作时,我把事先剪好的各种图案准备好,对写得出色的习作奖励一个大苹果,或画上一个苹果的笑脸;对有进步的习作送给一粒糖果;对有待努力的习作贴上一颗紫星星,加上一句“加油哪!”等等。这样,体现了评价符号的人性化,个性化,更符合了学生的情感需求。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评价时,笔中含情,笔下传情,以殷殷真情去评价一篇篇习作,去呼唤一颗颗心灵。对学生习作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对照新课标习作目标和要求,把学生习作中取得的成绩归纳出来,予以热情地肯定,让学生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自己感到“我真行”,“我也能做得好”。只有这样,学生对写作这一“艰苦的劳动”才会产生兴趣。教师在批改时,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地予以正确的引导,以关切商谈的口吻提出修改的建议,并指出这样修改的理由,让学生感到把这地方改过来就会“好上加好”,也就不会因这些不足,失误产生忧伤,产生“惧作”心理了。

二、互动评价,凸显自主

传统的作文评价是封闭的评价,教师是唯一的“审判官”。《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习作教学分别提出"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习作,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等要求。

在平时的习作讲评课上,我让学生自己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习作 ,把自己的习作当作一篇即将学习的课文去朗读。自己读过后,让学生为自己的习作找读者,让学生交换习作。学生在交换习作时,常常“犹抱琵琶半遮面”。所以,关键要解决他们羞羞答答,不太情愿的问题。我的做法是:同桌互读互评时, 我首先要求是“欣赏”,无论再差的习作,“读者”都必须找出优点,划出红红的波浪线,然后高兴地赞扬对方;第二步用平和的字眼“提醒”,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习作训练要求,提醒对方怎样写才比较妥当;接着再次进行自评、自改。最后,让学生把习作带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分享。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渐渐掌握了修改方法,对习作从审题、选材、表达的方法、语句的流畅等方面的有了基本的评价能力后,我将班里写作好的同学组织起来,针对个别存在问题较大的习作进行团队合作修改。团队内的学生自己找合适的时间共同对一篇文章进行修改,遇到不当的地方,每人给出修改意见,相互讨论,共同交流,最后达成一致,有一人执笔,作出批改,写出眉批、尾批和总评。改好后,教师再通览一下,找出好的实例进行讲评,对不当之处给予指点。经过反复几次以后,这些同学自然会找到差距,发现批改中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既提高作文赏析能力,也提高了习作水平。

经过学生实践和教师反复指导,到了高年级,大部分学生掌握了批改作文的基本方法。为了能进一步使学生从批改作文中有所获,我利用习作讲评课,常常组织学生对批改习作情况进行相互交流。交流中,大多数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收获。有谈他人批改效果的,有谈从他人的习作中得到感受和启发的……从交流收获中学生谈到审题选材的方法,表达的技巧,读书积累的关键,书写的重要……

三、关注全体,捕捉亮点

在以往的习作讲评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是宣读几篇优秀习作作为一次习作的总结。而事实上,当一个老师在肯定几个优秀的同时,也意味着否定其他的学生。因为每一篇习作都是学生的心血,对自己“呕心沥血”写出的作品没有一个学生认为自己的是差的。老师的不肯定无疑打击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叶老曾说:“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被认同,被肯定的需要。小学生的这种需要显然更强烈些。老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必要的时候要善于放低评价标准,以保护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同时,要善于把对学生的习作发展要求寓于丰富多彩的评价语言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引导与激励。但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又不允许老师去宣读每一篇习作。解决矛盾的方法是用“放大镜”发现每个孩子习作的亮点,让每个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每次作文后,我始终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文。极力从字里行间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例如,在讲评时,总要口头再加上一些的鼓励。如“这个词用在这里真准确传神……”“这个句子有了这几个叠词真美!……”“这次作文你的标点使用进步真大,学会占格了,错字也少了……”“这种对比反衬的手法刚学过你就会用了,了不起!……”“这回字数不少了”等等,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在时时关注着他细微的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进步所带来的快乐。我总是极力赞扬、鼓励,培养他们的成就感。但必须注意这种鼓励赞扬是发自老师内心的,要不吝溢美之辞,同时也要注意评语中与学生交流的话语,让学生既感受到老师对他作文的关注,又感受到对他本人的关爱,从而增强他们继续超越自我的信心。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如果以班级尖子学生的作文作为评分的标尺的话,那么,差生的作文永远打不上及格分。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班级中客观存在的差异。我认为,同一次作文,好生与差生的评分标准可不同。评改“差生”习作时,要高抬贵手,采用“角色对换”的方式,对待他们的习作,用发展的眼光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及时肯定。因此我不失时机欣赏暂时落后学生的习作,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一个好词,一段连贯的话语,一个恰当的标点,一次工整的书写,一个通顺的开头,一次合适的选材,一个合适的题目……总要在下面画出红红的圆圈予以肯定,旁边加上激励的话语,尤其在总评时,要多给予鼓励。此外,还要除画出对其不足之处,也要用中肯的话语指出并给出建议或提示,修改之后,与他们同读比较前后的差距。

只有在作文教学中处处以人为本,提倡并尊重个性的认识和原始表达,教师在批改作文中应充分挖掘学生写作中所展示的个性差异价值,给予个性化的评价与鼓励,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促使学生扬长避短,不断进取,让学生充分地舒展各具魅力的情思,充分享受作文成功带给自己的喜悦,使人人乐于写作文。

四、丰富平台,分享成果

教师要开辟多种园地,为学生的习作成果提供尽可能多的展示机会,充分发挥作文成果的激励作用,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让成功激励成功”: 1.朗读优秀的习作: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曾经说过:“三分文章七分读。”老师们要善于抓住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进行朗读发挥,而这朗读本身也就蕴含了老师对学生习作的理解与肯定。这样的做法既发挥了导向作用,又起到了鼓励、促进与创设情境的作用。当自己的习作被同学老师读着,那就意味着师长、同伴的热情赞扬,由衷希望,学生心中的自豪感不由而生,那一张张欣喜的笑脸是最好的见证。每周一次的日记,教师批改好后,总是抓住习作中的优美句段或表达有新意的片段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自己读给同学听,孩子们特别喜欢这种方式,使他们觉得自己就是“小作家”,自己身边有“小作家”。 2.积极利用校本资源:对于特别出色的习作,教师归类整理后,推荐给学校的校报、校园广播站、校园网学生专栏。当学生看到和听到自己习作在校报中发表、广播播出或网上时,沉浸在赞扬和祝贺声中,其自豪感和成就感将是不言而喻的。

3.鼓励学生投稿与参赛: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学雷锋”、“环保征文”、“读好书”、“复兴中华,从我做起”、“我的中国梦”等征文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作文比赛,无论成功与否,那对学生而言终归是一种锻炼,有锻炼就会有成长。而这种锻炼还会不时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班学生作文《一节有趣的作文课》在自治区《小作家》作文书中发表,奖品是有自己作品的一本《小作家》杂志。我利用作文课热情诚恳地表扬他,并在全班朗读了他的作文,这样既鼓励了获奖同学,又有效地调动了其他同学参与作文投稿的积极性。我想:成功的快乐莫过于此。学生作品一旦发表,教师应立即向学生表示祝贺,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积极地做出行动。

4.开展日记上墙活动。我每天轮流安排四名学生将近期写的,且自认为写得最好的一篇日记贴上教室里指定的位置上,让老师同学评改。凡是得到好评的,都可以作为本学期作文成绩的组成部分。这样的习作评价既省去了那种徒劳无益的日记检查,减轻了学生的思想负担,又给学生创造了展示的平台,从而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5.汇编班级优秀作文集。让学生汇编自己及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己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加上家长或老师写的序言,并装订成册后适时在班内展出。不仅能够展示每位学生的习作及编创才华,而且能进一步激发全体学生的创作欲望,让每一位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参加写作活动。每学期期末时,我都会让学生把自己写得好的习作搜集、整理,教师和学生一起装订,共同分享收获的快乐。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多元化评价、激励、赏识,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展示平台,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而且培养了学生欣赏他人、相信自我、合作乐群、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相生。老师在评价一篇作文时,应该用敏锐的目光发现他们文章中的闪光点,满怀爱心地关注他们的成长,在承认每个学生价值的前提下,通过尊重、关心、激励,唤醒学生智慧潜能。让学生在各自的表达中感受到点滴的进步,体验到成功快慰;让学生在各自的起点得到个性的张扬,心智的成长;让学生的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在“多情”的温暖中得到全面提升。那么,我们将会迎来一个千姿百态的作文教学的春天!

上一篇:关于培养小学生朗读兴趣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设计有效作业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