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电影的歌曲分析对比

时间:2022-10-13 01:07:00

谢晋电影的歌曲分析对比

当今天,《敕勒川》(《牧马人》的主题歌)那悠扬的音调,又一次响起的时候,点燃你心中歌声的那个人却已经走了、离开了我们,他就是著名电影艺术家谢晋。伴随着《娘子军连歌》(《红色娘子军》主题歌)进行曲般的节奏与激昂的沁人心扉的音乐,他从《牧马人》到《芙蓉镇》再到《鸦片战争》直至今天,一路走来,时空已跨越了20多个年头。虽然艺术家已经离世,然而艺术家却把毕生的财富留在了人间。

《牧马人》这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影片,给我们这些同一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留下了太多美好的记忆。就是这部《牧马人》与《天云山传奇》、《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等影片,铸就了谢晋电影艺术的创作高峰,他所导演创作的这些影片连连获奖,特别是影片《芙蓉镇》在1987年获得了“金鸡”“百花”8项大奖,如此的殊荣也使得他被誉为观众最喜爱的导演(全国观众评选第一名)。此时,谢晋的名字可以说家喻户晓。因此,他被认为是传统电影思想与时代的代表,应该说他是新时代电影的开拓者和带头人。

一部影片能够留给我们深刻记忆的可能是人物、故事情节、某些画面与场景、演员的表演等等,然而给我留下最深刻记忆的是电影音乐和插曲。尤其对那些具有特殊意义和象征性特点的影片插曲、主题歌、音乐片段,可谓记忆犹新。好的影片与好的电影音乐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影片《红色娘子军》中的《娘子军连歌》与《牧马人》中的《敕勒川》两首主题歌与影片中音乐的运用就是这样。在对事物的记忆中,由于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留给大脑的影像是按照兴趣与喜好来对位的,即一种模式链,如导演―篇名―演员―音乐;篇名―导演―演员―音乐;音乐―篇名―演员―导演。此外,思维和记忆与人的职业有直接的关系,在此不做论述。有意思的是,谢导的这两部电影的电插曲均出自同一位作曲家之手,即女作曲家黄准。下面就让我们分析和欣赏作品中艺术家与音乐家的对话。

一、《娘子军连歌》

《娘子军连歌》是电影《红色娘子军》的主题歌。歌曲短小精炼,进行曲的节奏,使音乐富于战斗性色彩。这首极具时代特色的歌曲,随影片的上映传遍大江南北。这首歌曲作为主题音乐,衬托了全剧剧情的发展,深化了影片的主题意义。单从此意义来讲,该片是电影与电影音乐结合的典范。

作曲家抓住了时代的特色与影片的人物、环境、大众的心理特征,对生长在海南的娘子军连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体验,结合地方音乐的调式、节奏型、音调的特点,运用民族五声调式中商调式的低沉、不浮躁的特性,展示女战士的抗争精神,十分的贴切。歌诃简练易于上口,结合二段体的结构,使歌曲易学易唱,接近大众的审美观念。谢导对该片的设计与构思可谓丰满韵味十足。多个情节的穿插,不同人物性格的塑造,通过大量的近景与特写镜头的拍摄刻画人物的激情与女性的温柔。海南的椰树、沙滩、《娘子军连歌》,伴随着女战士婀娜多姿的身影,成为他影片的花絮。

电影插曲恰当的运用自身的传播特色与作用,衬托影片的主线的创作,融入影片中去与电影是一个整体,它是影片主题的宣扬,在荧屏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这首《娘子军连歌》的音乐,很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性,“向前进、向前进(22 5|6543 2)”前面四度音程的跳进,像是在召唤。接下来的下行音节是对前面召唤的回应和情绪的延续,可以理解为“向前进、向前向前进”,但是作曲家为了体现女子的刚柔之美,运用下行音节的双音连接,削弱了前面大跳的激昂,使音乐变得流畅平滑富有行进感,体现一种继续前进的事态。“古有花木兰”与6 2|46 5“今有娘子军”相呼应达到了起承转合的目的,前面音调高昂歌的强调与后面的坚定潇洒的音调交相辉映。音乐与人物如此的鲜明,每个音符都闪动着士兵的身影。歌词提升了人物的定位,展现了中国妇女的形象和战斗的决心。

这首《娘子军连歌》紧扣主题,使音乐的风格、音乐的性格特征、音乐的布局和在影片中的设计,以及歌曲的演唱音响效果都是那么恰到好处。女生合唱形式为歌曲增添了几分清新明快的感觉,透过了战火与硝烟,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振奋的节奏和激昂的斗志,还有敬重与期待,还有亲切的目光所赋予的内涵。

二、《牧马人》的草原和《敕勒歌》

银幕上画面展开,映入眼帘的是蓝天白云映照下,一望无际绿革悠悠的草原和成群肥壮的马儿。在悠扬的琴声与歌声中,影片主题个《敕勒川》在草原上久远的回荡,仿佛把我们带到了远古时代,让我们去追忆这里悠久的历史文明与灿烂的文化。这是谢导的影片《牧马人》中的场景与主题音乐。这一次谢导把我们从22年前的海南(《红色娘子军》)带到了美丽的大草原《牧马人》。

这里的人们就像那悠扬的音乐,心底里流淌着对大草原的无限热爱与浓浓的柔情。因为,这里是他们生活成长的地方,是他们热恋的故土。由此将引发影片所要描述和要发生在这里的感人的爱情故事。

影片《牧马人》中巧妙地引用《敕勒歌》这首古老的民谣,并由作曲家进行谱曲,将蒙古特有的长调音乐的特色运用在其中,并且音调被反复吟唱,出现在影片中,深化了影片的思想内涵与影片的主题,增强了影片的感召力。蒙古族游牧民的生活习惯,养成了他们的一种自由,豪放的情怀。所以,音调委婉悠长、音色低沉委婉,音质浑厚豪放,就成了蒙古族音乐的代表性特征。用蒙古族人民自己的歌来展现新一代牧马人的形象当然是恰当的,用自己的音乐表达心中的情怀更为贴切。

在“天苍苍,野茫茫”的诗句中,叠音词语的妙用使诗句的本身就获得了一种歌唱性,体现了敕勒民族是一般的意境、歌一般的情怀,也增强了人们对草原辽阔、苍劲的美感。 “风吹草低见牛羊”,草原的草是如此的茂盛啊,是风把草吹低了才看到牛羊,如此的描写展示出草原一片生机盎然、牛羊兴旺之感。这是草原人民的期盼,表达了牧民欢快的心情,反映出北方兄弟民族昂扬、乐观的精神面貌。衬词“啊”的旋律更是如泣如诉、悠扬委婉。之后加入了朗诵“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交代出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地貌特点。这是作曲家的一种创作手法;意在不使歌曲的篇幅过长,达到重点突出主题音调的特点,而没有将主题进一步的发展和展开,而是运用男中音浑厚的音色朗读达到一种过渡。然后回到前面主题音调即再现主题。在结尾处的衬词“啊”的旋律再次出现,旋律向上攀升一个八度停止。音止意不止,仿佛草原的情调永远在你心中永驻!

三、影片人物的塑造与音乐

在影片中,对人物的描写与人物的塑造,体现出的不仅需要演员的亲身体验与感受,更需要导演的创作思维和对影片全境的掌控。所以,导演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造诣以及艺术观念和对生活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他的作品的现实价值。

影片《牧马人》的故事情节真实可信。对两位主人公的塑造,是导演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和高度概括的反映,影片对人物思想作了直接的真实性的剖析,揭示人物的心灵,体现了《牧马人》真实的思想品质。由角色的转变即教师与牧马人,牧马人与牧马人的对位,这种人物之间的交融与情谊的建立怎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红色娘子军》的特点在于成功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但不是一个简单的情节戏,而是一个以突出新中国妇女的强烈的思想性的影片。所以,影片在充分调动演员的情感表现的同时,运用特写等手段突出的体现人物的内心与情感的流露,既表达人物的一种内在含蓄又比抒情刚毅的性格。由于时代特色此时的影片在情感戏方面未能放开手脚,后来谢导也谈到很多精彩的镜头和亮点被删剪掉了,并深感遗憾。

人物、画面,音乐的结合,在影片《牧马人》中有尚佳的表现。剧中女主角李秀芝与火车的镜头组合,堪称妙笔。导演的独到的艺术构思,将画面、音乐、音响效果融为一体。这里画面的拍摄与制作需要精致准确地把握整体的结构布局和实际效果,音响效果与音乐的节奏与画面的匹配以及在对拍摄中镜头长度角度等技术问题要求比较高。这样的环境安排与目的是为了反衬出主人公所处的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音乐与音响效果把一些分散的镜头组成有机相关的艺术整体,呈献给观众的视觉形象更丰富、生动,增强了画面有张力。而且,音乐的特有的效果,能够在思想领域带给观众广阔的再创造空间,音乐的这种渲染和烘托的作用,大大地增强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艺术家将自己倾注一生的财富化作永久的记忆留给了我们,我们在追忆艺术家的音乐与影片的光彩的同时,让记忆中的光彩重现,让它在人们的记忆中永驻!

上一篇:论影片“红色娘子军”中红色女性英雄气概的传... 下一篇:人文精神的彰显,精神家园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