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游侠生存背景研究

时间:2022-10-13 11:58:40

先秦游侠生存背景研究

【摘要】先秦游侠的出现是中国武侠所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侠文化现象,游侠的出现有着其复杂的社会、历史、地理和文化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原因;生活在远离皇权统治中心人民的图腾崇拜和中原人民的歃血为盟,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我们民族勇武好强的特性;远古时期,在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方面相对比较单一,这时的人们大多选择用剑,剑的使用轻便,刺挑直击都能运用自如,并且剑的构造简单,制造方便。军事战争的不断演变,剑的实战功能逐渐减退,剑这时变成了先民尚武精神的承载体。游侠是当时特殊的一类社会群体,是游离于统治阶层和平民之间的一类特殊的人,生活在社会的下层,由于社会动荡的原因,游侠这一阶层得到发展,并迅速成熟起来,形成了侠士重义轻命、以利相交两种不同的先秦游侠社会现象。

【关键词】先秦游侠;剑崇拜心理;“士”阶层

1先秦游侠的萌芽

原始社会时期,人少而兽多,当时的先祖们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往往是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小的群体,共同获取食物,与野兽战斗。适者生存,有着强健体魄的一些人活了下来,他们开始提倡武力,伐木为兵,上古时期的战争引导者远古先祖向着争强斗勇方面形成本民族的民族根性。

1.1有利于先秦游侠产生的生存气候和环境

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先秦社会运行机制造就了大量社会游民,游民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特殊运行机制,会出现适者生存的现象,自动筛选出有着强健体魄的精英出现――游侠。游侠不是一个固定的社会群体,而是游离于社会边缘的非固定职业者,这些游侠所在社会的位置就是现在的江湖,江湖之风使得游侠养成了讲义气、轻生命的侠之特点。江湖人物并不等于侠,江湖人物良莠不齐,素质不一。侠是江湖人物中的精英,恪守除暴安良、扶困济贫、匡扶正义等原则,这样的江湖人物才能称为侠。〔1〕

社会的内驱动力促使游侠以舍生取义、立身扬名为行为原则,然而作为游侠前身的社会游荡民众,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艰难人生历程,其中一类人就会走到社会的对立面,由于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他们总是把恶人的钱财拿来分给那些穷苦农民,对那些贪官恶霸尤为痛恨。〔1〕他们以极端的方式发泄了心中对社会不平事的怨恨,同时也在道德上赢得了非常高的荣誉。江湖社会的特殊运行机制决定了他们不能摆脱江湖习气,如果一个游侠一直坚守自己的英雄信条,那么一群游侠则会奉行一种行规道德,游侠既是英雄同时又是流氓,这是由流氓无产者的本性决定的。

1.2先秦游侠产生的经济特点和社会需求

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和经常发生的社会动荡及社会结构的错位重组,这是游侠产生的经济政治根源。纵观历史,每一次游侠的大量出现都是社会的大动荡、社会结构的错位重组,流民都会泛滥开来,如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唐宋时期、明末清初,这也是武侠最活跃的时期,作为游侠的重要组成部分――流民,一直是中国社会严重的根本问题。这种既脆弱又顽强的小农经济和工农相结合的中国社会结构是形成王朝更替频繁、治乱更替的经济根源,是先秦游侠形成的经济社会基础。

春秋时期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个体家庭,由于特殊的社会运行机制,他们有很多的自由时间,这样就导致出现了一种情况,闲时练武,忙时务农。居住和迁徙的自由性,为侠的产生创造了充分的社会条件。〔2〕由于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出现土地兼并的现象,进而出现大量流民,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另外,由于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爆发,很多贵族被迫成了流民。在不断的社会动荡中,稳定的统治集团总是被不断的农民起义所打破,出现新一轮的流民,流民中的那些贵族的慢慢地从这些人中分离出来,这时出现了“士”阶层,导致文武分途。进而出现为统治集团服务的一类侠,出现贵族养士的现象。

1.3先秦侠士的剑崇拜心理

在夏商周以前,剑的使用非常普遍,根据当时战争发展的需要,剑的实战作用逐渐被其他兵器所取代,但它作为远古先民尚武精神的象征物,越来越被贵族和平民作为身份的一种象征。春秋时期滕国的国君就曾说过:“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赵惠文王养剑士三千多,这些人同样好剑,“日夜相击于前”。〔3〕在当时好剑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同样在好剑之风的影响下,社会上有很多与剑有关的习俗。佩剑是一个人地位与身份的象征,同时男子佩剑也是风度和仪表的佩饰。《说苑・反质》形象地描绘富贵乡的经候“左带羽玉具剑,右带环佩,左光照右,右光照左”,真是不可一世。社会上的好剑之风,不但出现了善于铸剑的能工巧匠以及一些著名的相剑师,而且在民间也有很多剑术高手,即《论衡・别通》篇中提到的“剑技一家”。

先秦社会弥漫着好剑之风,形成浓烈的文化氛围。武艺和勇力是值得推崇的价值取向,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对于武士阶层在当时的产生是极其重要的。他们对剑的崇拜有着深刻的心理依据,在生活中剑有它的神秘感,作为远古时期象征物和先进武器的标志,特别在先秦时期青铜时代,我国的铸剑技术遥遥领先于世界,由于青铜的属性易断裂,所以当时世界上大部分文明国家所铸造的青铜剑长度不超过60厘米,其代表如古罗马短剑,但是当时的秦国所铸造的剑的长度基本都在90厘米上下。由于先秦时期信息交流方式的局限性以及铸剑师对其工艺的保密,人们对剑保有很大程度上的神秘感和崇拜性。

2游侠活跃于政治大舞台――群雄称霸的历史机遇

战国时代诸侯之间战争频繁,以争夺土地为时代特征的时期,更加剧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战争激烈化、深刻化,百余诸侯国通过不断的政权兼并最后出现了七个实力相当的霸主,这一政权兼并过程明目张胆地在这片土地上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竞争,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盛况。武士阶层刚刚出现便遇到了这个开放的年代,使得武士阶层迅速发展和成熟起来。

2.1“不分贵贱,一与人等”的用人原则

春秋末期,皇权影响力大大减弱,一些大权主要掌握在士大夫手里,周礼制在各诸侯国已无法延续下去,作为以小农经济为社会基础的农村也发生很大的动荡。当时公田不得治,私田大增,由此产生大量的自耕农,如现在的个体户,如此他们便有了学文习武的物质基础。他们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学成之后能在列国之间游走发展,展示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2.2侠之“义”与侠之“德”

战国时期侠属于相对自由身份,四处交游,相互切磋学习,侠的勇力和技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春秋时期墨家思想对侠的理解和推崇,出现了很多侠的仁义之举。《吕氏春秋・尚德》中叙述了关于墨者钜子的故事,孟胜和楚国的阳城君关系非常好,阳城君便拜托孟胜守卫封地。后来阳城君因为参与了楚国内乱而出逃,楚国上层决定用武力收回阳城,孟胜弟子徐弱极力劝阻说不要和国家力量作对。孟胜说:“阳城君与我,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这件事情说明了侠的行为准则,同时也影响着社会上其他一部分人,并且侠所代表的当时传统的文化和社会上层文化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齐桓公养士80人,同时期的鲁庄公养士90多人,养士之风的兴起,出现了以私养武士来壮大自身实力的地方豪杰,并形成了一支不容忽视的私有武力。武士勇力技艺的不断提高进而出现一类特殊的社会现象,就是专门刺客的出现,这些人生活在民间,不图富贵、尚节崇义、身怀武艺或技力,结交的是社会上的豪杰之士和一些诸侯权贵,为报知遇之恩常出生入死,虽死而不恤。当时晋国的豫让、吴国的专储、要离,都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刺客,刺客与诸侯不再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是与知遇之恩的权贵之间在人格精神上相互理解与尊重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杨世宏.论武侠的生存背景〔J〕.齐鲁学刊,1998(1).

〔2〕张美玲.武侠小说中的武术世界――武侠小说迷口述史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3.

〔3〕王献斐.侠的精神与武德〔D〕.开封:河南大学,2006.(责任编辑:阎 彬)

上一篇: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理论思考 下一篇:锦疆化工:以降求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