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政府决策视角下的群众参与

时间:2022-10-13 10:06:27

重大政府决策视角下的群众参与

摘 要:在政府重大决策中引入公众参与,不仅有利于政府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而且有利于提高政府重大决策公信力和执行力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因此,保障公众参与途径的有效实现、确保公众参与结果的切实有效,已经成为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群众参与 公共决策 良性互动政策效益

在政府重大决策中引入公众参与,不仅有利于政府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而且有利于提高政府重大决策公信力和执行力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因此,保障公众参与途径的有效实现、确保公众参与结果的切实有效,已经成为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1、政府重大决策中公众参与途径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参与途径形式化

尽管如前文所述我国公众参与的途径日益丰富,但很多参与途径并未真正发挥作用,参与途径形式化的情况十分常见。一是参与途径的虚置,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具有明显单向性特征的参与途径上。如反馈热线,无人接听;领导信箱,无人回复等等。如果设置参与途径就是为了“美其名”之后“束之高阁”,那么,这种参与途径就毫无意义可言。二是参与途径的“走过场”、“搞形式”。公众参与的意义在于使政府重大决策充分平衡各方利益、确保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但如果参与只是形式化、“做样子”,那么公众参与的途径也就成了决策主体欺骗公众、民意的手段。

1.2、参与途径非理性化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利益结构都经历着调整和转变,制度转轨和利益重组势必会带来更多的不稳定因素。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和谐、平衡各方的利益诉求,引导公众参与政府重大决策已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但是,由于政治体制的改革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及时满足公众日益高涨的政治参与需求,公众的心理较为浮躁;这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公众参与的途径呈现极端化、非理性化的态势。

1.3、参与途径缺乏反馈

公众参与是公民实现自身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必然选择,是其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必然路径。通过公众参与,公众期望自身的利益诉求得到关注和反馈,甚至在政府重大决策中得以体现。只有自身的利益诉求得到反馈或在政策中得以体现,公众参与的热情才会进一步被激发。对公众参与的反馈是激发和维持公众参与积极性的关键。

2、政府重大决策中公众参与途径存在问题的原因

2.1、传统观念对公众参与的消极影响

就政府的角度而言,“官本位”的思想遗毒对公众参与的消极影响较为显著。在“官本位”思想的驱使下,政府重大决策者会体现出“惟我独尊”、“大家长”的气势,以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为决策的依据,忽视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认为公民对于政府的决策理所应当要接受和服从,排斥公众参与或使公众参与流于形式。从公民的心理出发,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培育了中国人“良民”、“顺民”的民族性格使民众对政府产生了“惯性依赖”;如果这种观念渗透到民众的心里,那么势必会导致公众对参与的冷漠。

2.2、公众自身参与能力的欠缺

当前,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成长的烦恼”,社会格局调整、利益格局变革,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各种矛盾因素也凸显出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为了维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政府重大决策必须要兼顾各方的利益,因此,对公众参与的需求度也越来越高。然而,有效的公众参与需要公众具备适宜的参与能力;如果公众徒有参与热情而缺乏参与能力,那么势必造成参与效率的低下,还有可能出现非制度化、极端化的参与,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

2.3、政府与公众之间信任关系的缺失

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是政府和公众对于对方所作所言的心理认同,这种信任关系是双向的,既包括政府对公众的信任,也包括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从公众的角度来看,信任关系的建立主要依赖于政府及其行政人员能否对公众的要求做出积极的、有效的回应。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信任关系的建立则有赖于公众对其行政过程的配合和互动,通过配合和互动使双方的关系或合作结果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3、改进群众参与重大决策的路径

3.1、加强国民素质教育,提升公众参与的能力

提升公众的参与能力其根本在于加强国民素质的教育。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对公众参与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不断完善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更应把提高国民参与素质的教育融入基础教育。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思想品德政治课程中进行公众参与知识和参与技能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权利观念和责任感等,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注重对其参与能力的培养。

3.2、重塑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互信,形成双方的良性互动

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视角下,对信任内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本文中,笔者倾向于把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信任理解为双方之间一种互动关系;在互动的过程中,如果双方的行为都能基本符合对方的心理预期、促使互动的结果朝着双方预期的方向发展,则信任关系可以建立。这种信任关系存在于个体的认知层面,会对个人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造成影响,是个体行为的潜在动因。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公众对政府的认可是政府合法性。

3.3、加强公众参与的制度保障,规范公众参与的流程

加强公众参与途径的法律保障,一方面要从立法的角度,对政府重大决策中公众参与的范围、途径、流程以及监督等内容给予规范,加强操作层面的程序性规定。另一方面,要建立起完善的参与结果反馈和评价制度,确保参与活动的有效性。公众参与的过程是政府机构和公众进行双向沟通、交流的过程,从结果上提高公众意见对政府重大决策的影响力,才能确保参与的有效性。

基金项目:2013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百题(13087)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唐德龙.从碎片化到网络化.治理何以转向[J].中国图书评论,2010.

作者简介:

邬家峰(1986―),男,赣南医学院,主要从事公共政策研究。

肖殿民(1985―),男,赣南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研究方向:医疗管理研究。

上一篇:浅析低温食品加工中温度测量与控制要点及方法 下一篇:Sex and survival in shenz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