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关注的重大思潮调查

时间:2022-09-02 08:15:36

调查背景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各界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化,各种社会思潮层出不穷。它们不仅表达了对中国社会结构深刻转型乃至国际社会重大变化的理解、评价和主张,使抽象的学术观点传播到广泛的社会层面,而且也使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生发出来的各种感性意识或情感体验概括为理论表达,因此它们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灵活的传播性。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厘清这些思潮的变化与动态,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洞察社会变迁规律及其走向。

社会思潮具有范围广泛、流派众多等特点,宛如繁星点缀在人类历史文明长河中,梳理清楚具有相当的难度。为使问卷结果尽量科学准确,调查分为以下阶段:一,专家意见征集。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50余位专家征集意见,根据专家意见整理出10多个当今值得关注的思潮;二,网上调查。结合热点新闻事件,在人民论坛网、人民网、腾讯网等推出调查问卷。截止12月30日,共计1648位网友参与了网络问卷调查。为了直观地呈现各种思潮的受关注程度,我们以星号表示关注度较高的九大思潮,每个星号代表10%,不足10%的以半颗星表示(如图一)。

调查遇冷:思想理论的研究与传播任重而道远

2010年,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进行的网络问卷调查达30余次,大多受到网友的积极关注和热情支持,每次调查都会有数千人次乃至数万人次的参与,但本次关于社会思潮的调查却意外遇冷。截止12月30日,在腾讯网、人民论坛网的问卷合计仅有100余人投票,在人民网投票的网友为1448人。

在回答调查中“您是否了解2010中国涌动的思潮”这个问题时,67%的人选择的是“了解一些”,17%的人表示“完全不了解”和“不了解,也不感兴趣”,只有13%的人表示“非常了解”。换句话说,仅有一成多的人表示自己非常了解各种思潮,而绝大多数人仍对各类思潮一知半解。

在我国,参与思潮讨论的曾经仅仅是知识分子,包括高校的教师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等等。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普及,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多元文化的培育与发展,思潮不再是“阳春白雪”,开始为普通大众所认识和熟悉。当互不相识的人们,面对社会上的疑难矛盾,由于彼此间利益相近,经验与价值取向相似,他们对某种社会现象往往会不约而同地作出同样的反应。于是,他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汇合成一种思想的潮流,一种社会思潮可能由此发源。然而,由于思潮本身具有的流变性、公共性、自主性、群发性及符号性等特征,其脉动往往令人难以把握。在调查中,不少学者也曾表示对各类思潮不是完全了解,因而普通大众对各类思潮不关注、不甚了解也就在情理之中。但这也为思想理论大众化传播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大背景下密切关注各个利益群体的思想变化,把握各类传统思潮的新演变及社会转型中的新思潮,再以全面准确并贴近群众的语言和形式帮助大众正确理解和认识各种思潮,是媒体人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

互联网:促思潮传播路径嬗变

2010年发生的各类事件都逃不掉网民的“慧眼”和 “毒舌”。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三俗”现象、张悟本食疗养生热、撞船事件等,都通过网络第一时间传播开来,而人们也不再是单纯的“围观者”,而是成为积极的“报道者”。伴随“全民麦克风”时代的来临,一些突发的热点事件呈现全方位扩散态势,而其背后更是各种社会思潮的交锋和激荡,互联网呈现出空前热闹的景象。

针对“你从哪种途径获得新的思潮动向”这一问题,结果显示,73%的人选择“互联网”,20%的人选择的是“通过对热点事件的透视”,仅有2%的人选择通过“国内学者的研究文章”。网络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生活,同样改变着思潮传播的传统路径。一方面,互联网为传播各种思潮,加深人们对热点事件的认识,提升思想深度和广度发挥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互联网也放大了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等。如2010年中日撞船事件就折射出互联网对民族主义情绪传播的刺激作用。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其对社会思潮的传播路径转变产生根本性影响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一些不良思潮或某些思潮的极端表现形式正在利用这种媒体形式广泛传播。如何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思潮传播、思想理论传播的规律和特点,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全新课题。

中国社会思潮传播的突出特点:与现实问题联系更加紧密

对于2010年我国社会思潮的特点,大众有怎样的认识? 排名第一是“与现实问题联系更加紧密”,36%的人支持这一选项。有人曾对思想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思想就是在湍急的生活之流中,碰撞在问题的礁石上激起的智慧水花。只要人类生活中有矛盾困境,或疑难问题,这个时代的人们就会调动心智与思维能力,提出并运用一些观念、理论或主义,来判断、反思这些矛盾,找出解决之法。这些观念或理论可能有对有错,但都是人类面对困境所作出的文化反应,是主体针对困境想出来的“大办法”。可以说,没有丰富的生活之源,思想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调查中,不少专家表示,中国的改革实践本身就为社会思潮的传播及推动社会思潮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平台与素材。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历了沧桑巨变,成就举世瞩目。这30年,是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异彩纷呈、相互激荡和急剧变迁的30年。30年来,中国经历了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及“真理标准大讨论”、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以及“三个有利于”观点的提出。由此,30年的社会文化思潮也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即贯穿于上世纪80年代的新启蒙主义思潮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近20年间中国社会思潮的分化和多样化。从2002年开始至今,中国兴起第三次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理念提出的背景下,今日中国正在形成一种既保持社会思想观念多元化,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健康发展的文化与思想建设局面。

除此之外,对于社会思潮的其他特点,26%的人选择“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锋更趋强烈”,10%的人选择“各种社会思潮发展演变更加迅速”,9%的人认为“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而选择“影响群体由精英层向大众拓展”和“各种思潮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两项的比例均为6%(如图二)。可见,尽管传播方式更加多样,但思潮传播的影响范围仍主要集中在知识精英阶层。随着我国知识精英阶层的扩大,这一比例将不断上升。

“社会分化与利益的多元化,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与社会阶层”促使社会思潮丰富、活跃

在“当前各类思潮为何如此丰富、活跃”这一调查中,统计结果显示,47%的人认为“社会分化与利益的多元化,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与社会阶层”是第一大原因。特定的思潮总是特定社会阶层观念、主张的反映。如自由派对私有权、竞争、人权与法治的主张客观上符合新兴的中产阶层的利益;新左派对公平与弱势群体利益的强调体现了低收入群体的利益诉求。这样,当社会利益集团与阶层在民主体制下争取自己的阶层利益和发言权时,意识形态或相应思潮就成为他们的旗帜。此外,还有28%的人认为社会思潮的活跃是因为“社会经济迅速转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各种新矛盾、新问题与新困境”,18%的人认为“传媒与网络空间的迅速扩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这进一步说明,在现实与思潮的交织互动中,彰显了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矛盾与冲突以及人们的种种心态,也反映出主流文化、边缘文化、流行文化等各种文化交织交锋的状况。

正确认识和科学引领社会思潮

网友如何看待各种思潮的交锋?53%的人认为“各个思潮的代言人分属不同的阶层,代表不同的利益,互相论战是必然的”,29%的人认为“言论自由,各种思潮的碰撞,有利于新思想的产生”、6%的人认为“有利于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还有3%的人认为“文人相轻,知识分子惯于以理论为武器舌战”(图三)。

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社会思潮涌现。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由于时代转换、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过渡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也面临多样化的挑战,在主旋律高扬的同时,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噪音、杂音。同时,由经济社会生活多样化带来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阶层的多样化大大增强了人们思想活动的差异性和多变性,不同的利益集团有不同的价值理念,认同不同的思想。一些人在急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尤其是利益调整面前无所适从,导致其困惑、迷失、信仰动摇,使得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潮受到追捧。有学者指出,从企业家、国企管理精英、知识分子、政府官员、白领中产阶层到底层民众,他们出于本阶层的切身利益,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某些特定思想观念与价值,自然会产生亲和感,对另外一些思想,会产生排斥感。这样,不同的社会思潮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中,就会遇到自己的追随者与反对者。另一方面,随着传媒与网络空间的迅速扩大,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的形成,公众表达自己思想的公共空间比过去更为广阔,这为不同思潮的滋育、传播交流与相互碰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我们看到,随着我国经济成分、分配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利益等方面日益多样化,各种社会思潮必将更加活跃。面对纷繁复杂的多元思潮,我们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同时,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执笔:人民论坛记者 高源)

上一篇:中国缺少“技工” 下一篇:30年社会思潮走向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