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两校区办学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13 08:33:09

高校两校区办学模式研究

[摘要] 高校多校区办学是当前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在较系统地研究了国内外高校多校区办学的经验及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我校两校区办学模式。

[关键词] 两校区;模式;思考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0(a)-080-03

Study on our college two school areas pattern

SHEN Yu-jie1,ZHANG Yu2

(1.Research Institute of Medical Education,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Dongguan523808,China;2.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China)

[Abstract] University multi-school areas is the current hot spot and the difficulty.This article has systematically studied and discuss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university multi-school area experience and the management pattern, and proposed the pattern of our college two school areas development ponder.

[Key words] Two school areas;Pattern;Ponder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不少高校纷纷异地增设新校区或多所高校合并办学,出现了高校多校区办学的新格局。正是顺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趋势,我校在原有湛江校区的基础上创办了东莞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的新格局。东莞校区的创办,拓宽了我校的教育发展空间,完善了办学条件,扩大了办学规模,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提高了我校的竞争优势,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由于湛江校区和东莞校区相距较远,两校区办学也带来了不少新问题、新情况,如办学成本高、领导和师资力量分散、新校区周围社会治安差等。因此,研究和探讨国内外高校多校区办学的经验及管理模式,可以为构建符合我校两校区的管理模式提供参照和借鉴,为我校两校区办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1国外多校区办学的成功实践

多校区办学在某些国家有着长久的历史和多种模式,如英、日、美、德、法等近代高等教育兴起较早的发达国家,都进行了多校区办学的实践,多校区大学发展已渐趋成熟和完善。其多校区的形成方式各异,有的是学校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有的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结果。管理模式也因学校的办学历史、类型国家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不同,而显示出各自的特点。考察国外多校区办学的管理模式,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1.1 “功能定位,集权制管理”型

日本东京大学由3个校区组成,学校按照学科发展,对各校区进行了功能定位,本乡校区是学校的研究生教学、本科高年级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学科布局齐全,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工商共荐的学科生态环境为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与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驹场校区基础教学部以基础教学为主要特色,承担低、中年级本科生的基础课教学任务,低、中年级学生集中授课,学校建立了综合性的学科教学体系,提供了统一的教学环境,为高质量的基础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保证。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即转到本乡校区,直接进入各研究所室从事科研实践。六本木校区则是以应用型科研为主的校区,具有较为独特的办学模式和科研体制,这里的教授基本不承担或极少承担教学任务,在进行科研的同时承担研究生的培养任务。三个校区功能定位各具特色,互补性极强,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有序运行[1]。

1.2“功能定位,分区管理”型

韩国庆熙大学始建于1949年,它拥有汉城、水原和光陵三个校区。其中汉城校区是老校区,也是庆熙大学的校本部,设有文理大学、法律大学、政经大学、师范大学、家庭大学、牙科大学等学院;水原校区是新建的校区,设有外语大学、社会科学大学、自然科学大学、工科大学、产业大学、体育科学大学等学院;光陵校区是研究生院。三个校区是一个整体,由董事会统一投资建设。总长(校长)负责全校工作,另有三位副总长(副校长)分别负责汉城、水原校区和光陵校区的工作[2]。

1.3“联邦分权”型

如美国加州大学是有9个校区的大学系统,他们实际上是9个分校的大学联合体。各分校各自独立,没有隶属关系,在学科设置上都具有多科性的特点,只是各分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和客观条件有所侧重。加州大学系统在管理模式上最大的特点是采取了联邦分权制,这种结构特别适用于巨型大学组织。加州大学的组织机构包括总校(评议会或董事会),分校(校长、校务委员会等)、学院和系所四层架构,大学决策层采用委员会制度且委员会成员组成多元化,包括职务成员、指定成员、学生代表、教师代表等。运用“集中决策,分权管理”的管理方式 ,既能保证战略决策的正确,又有利于调动下属各单位的积极性[3]。

2目前国内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高校在自身的扩展和相互之间联合与合并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多校区的现象。我国多校区办学格局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许多大学原有校区面积狭小,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影响了这些学校的规模扩展和效益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一批高校纷纷开辟新校区,如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我校的两校区办学也属于此类型。其二,为了克服高校规模偏小,布局欠佳、学科单一等弊端,自1992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结构和布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一大批高校形成了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如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

目前,我国多校区办学的高等学校在管理模式上大致分为三种模式:“条式管理”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以及“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三种类型。所谓“条”是指学校对校区的纵向管理,是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向校区实施的延伸管理;所谓“块”,是指校区或院(系)的横向领导,是由校区成立的管理机构实施的本区化管理[4]。但总体来说,在校区管理上并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

2.1“条式管理”型

即在核心校区的统一管理下,分校区作为其下属学院所在地,教学组织及其管理由核心校区统一安排。学校领导层负责制定发展规划,统筹学科建设,一切教育资源,教学组织及管理等进行统一规划;学院是中间管理层,负责教学、科研和行政组织的基本运作;系是执行实施层,主要负责实施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建设和开展科研工作。如扬州大学等一些高校采用这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是三级管理职责分明,统筹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有利于全校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行动,学校的方针政策能直接贯彻到院(系)教职工中去;有助于知识创新和多(跨)学科研究,新知识、新学科、新门类将层出不穷。其不足是地域较远,管理跨度大,信息传递不畅,管理成本加大,管理效率降低,容易造成不协调配合,效率不高的现象[5]。

2.2“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型

即在核心校区的统一管理下,各校区作为一个或多个学院相对独立,有各自独立的体系。每个校区有各自的一整套管理体系,包括上至行政机构,下到实验室等,具有相对独立性。总部只是在大政方针上(如学校的发展规划等)给予指导。该种类型学校一般是学科门类多,统一管理比较困难的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后,成立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就是采用该类型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管理跨度减少,校长只需宏观地领导若干个校区或大学院,以便校领导能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处理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各学院享有较大的自,能较好地发挥校区或学院领导和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增强校区或学院的活力,便于为校区内各学科交叉融合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学术氛围,促进教学科研的发展。其不足之处是强化了“块”的功能后,“块”的自加大,造成一定程度的权力分散,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有些重大的综合性的科研项目难以胜任[6]。

2.3“以条为主、条块结合”型

其特点是校区的办学资源由校本部统一调控,学校在校区设立校本部各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代表职能部门对校区相关工作进行垂直管理,派出机构直接对相应职能部门负责。如东南大学等一批高等学校实行这种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全校统一领导、统一规划,不足之处是放权不够导致协调难度较大、办事效率不高。这种管理模式既具有“条式管理”的特点,有利于全校“一盘棋”,同时又加强了校区的协调管理。这种模式的优势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便于管理。其不足之处是由于校区管理委员会缺乏人财物的调控权以及与驻区各单位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以致协调的难度比较大。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是进一步明确校区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职责,认真研究其运行机制,同时授予其相应的权利,以便有职有权地完成协调和管理任务[7]。

综观国内外高校多校区管理的实际情况可能看出,高校多校区的管理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和体制,由于高校的发展轨迹不同,因而高校多校区的管理格局也不同。虽然目前国内外高校多校区的管理具有多样性,但是我们从中可以得出有益的启示,来指导今后我校两校区的管理上一个新台阶,从而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我校两校区办学模式的思考

3.1明确校区定位,采取符合我校实际的管理模式

我校作为医学院校分校区办学,校区的明确定位,可为校区的发展确定方向,有助于形成校区内部群体的凝聚力,有利于充分发挥“一校多区”的整体优势,有效地利用校区促进大学的发展。我校按照“混合型定位”模式划分两校区功能,即既按学科定位,又按工作职能定位,湛江校区设有第一临床学院和研究生区,主要发展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东莞校区设有第二临床学院、检验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以临床医学本科为主,积极发展医学相关专业。其中二级学院是按学科设置的,而研究生区是按职能划分的。

不同的管理模式有不同的特点,高等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大胆地实践,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管理模式。我校东莞校区已有四年的办学历史,各方面工作已基本走上正轨,在地理位置上与湛江校区相距甚远,因此,我校根据“一校两区,相对独立,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发展原则,采取“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

3.2形成各有侧重、相对独立办学的两校区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校采取“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形成“一校两区,各有侧重,相对独立办学”的新格局。“各有侧重”是指两个校区的管理重心有所侧重,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及后勤保障以东莞校区为重心,研究生教育、科研、统战、纪检、工会、老干及离退休等工作以湛江校区为重心。“相对独立办学”体现在:一是两校区的各部、处、室在行政管理上受所在校区的校领导,在业务管理上受部门领导,以块管理为主,条块结合,协调管理。两个校区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员发展、党团组织生活、日常行政事务处理、教学和科研工作开展、学生教育和管理、校园管理、设备保障等进行相对独立管理;二是两个校区内日常行政运作、教学、科研经费的管理相对独立,在学校财务的统一安排下,根据划拨到湛江校区和东莞校区的各项经费预算,其校区下属的部、处、二级学院可能依据学校规定的报销审批权限,实行对内两支笔、对外一支笔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避免两校区之间的经费管理出现混乱;三是两个校区的管理干部相对固定,学校8位领导中1名副书记、2名副校长分别相对固定在两个校区,书记和校长则视工作需要在两校区工作。明确工作重点的部门正职领导必须相对固定在所在校区工作,副职领导相对固定在另一校区工作;其余部门正副职负责人分别相对固定在两个校区工作。使两个校区的管理真正做到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时间到位、精力到位。

3.3结合东莞、湛江两地的经济发展和当地卫生人才市场需要进行学科建设

学科是立校之基,强校之本。学科建设是高校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基础,是衡量高校发展实力和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学科建设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集中体现。因此各高校近年来都将学科建设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龙头。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校多校区办学是一项异常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多校区办学,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存在着许多有利因素,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勇于创新,以新的思路、新的机制和新的模式推动多校区办学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玲.中外多校区办学的案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1,22(2):62.

[2]钱勤元.多校区大学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6):127-128.

[3]蓝汉林,岭红霞.中外多校区大学管理的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05(4):38-39.

[4]齐再前,郑秀英,白宁礼,等.关于高校区办学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4,(3):21.

(收稿日期:2008-04-08)

上一篇:护生临床实习期间阶段性问题的教学干预 下一篇:被动体检人员健康状态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