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

时间:2022-10-13 07:02:05

试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4-0124-02

在语文教育中,语言不应是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重点应是言语;而一切言语作品的内容无不渗透着人文内涵(德育、智育、美育、思想感情、精神品质,文化修养等)。因此,我们说,所谓语言素养,包含着言语能力和人文素质两方面的内容。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应当以言语训练为重点,训练、培养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在言语活动和训练过程中,熏陶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以完善其人格,这是语言教育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途径。下面试具体论述之。

一、听说读写反复结合,提高全面言语能力

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主要表现在他的言语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只有牢牢把握听说读写这个训练中心。

1.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听是语言活动中最基础的一环,是将他人的言语成果转化为自己语文能力的媒介与桥梁。要训练培养学生专心听的习惯,培养善于听的能力,训练听的敏锐力。结合读,训练学生对言语作品词句辩音、辩义、说话语气、辩色彩的能力,听懂言语作品的表面义、隐含义。结合写作,训练学生先听后写,听别人意见再自己修改,听不同意见的争议整理成文;要听懂他人说话重点,听出疑点,尤其要听出可资借鉴以充实发展自己的东西。结合各种活动,训练听力,听演说报告。听故事会,听班会,听广播、听辩论,听经验介绍,要善于通过听、筛选、重点记忆,比较记忆,归纳记忆,数字记忆等有效方法,获取广泛的信息知识,以提高对语言的辩识能力,提高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提高对语言的品评能力。可以说,听是知识能力的来源之一,是发现创造的契机所在,听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在于是否坚持训练,培养善听的能力。

2.训练学生“说”的能力。“说”是将语言转化为能力的口头实践。说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的学生,尤其是农村来的学生,大多怯场避说,即使说起来也结结巴巴。语文教学一定要首先训练学生敢说的胆量,敢于公众场合从容不迫地说。其次是训练会说,会用普通话说。21世纪的各种交流不再有区域之分,方言将成为交流发展的一大障碍。用方言表达的习惯必须破除。此外,更要会简明地说,严密地说,得体地说。能说会道,过去是,将来更是语文能力的标志。因为“说”是未来最主要的交流研讨的方式之一,是面对灵感撞击的最佳时机。

3.训练学生“读”的能力。中学的语文教学对“读”的训练分两方面。首先是训练读准音,用普通话朗读,讲究抑扬顿挫,生动感人;要眼到、口到、意到,音准气足,字正腔圆。其次是读懂义。当然重点应训练学生阅读的能力。阅读技术越高明、越熟练、阅读能力就越强。要对学生进行各种阅读类型的训练;认识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评判性阅渎,浏览性阅读,搜求性阅读,参考性阅读等,训练学生学会选择和寻找读物,确定阅读类型,运用不同阅读方法(默读、朗读、速读、通读、摘读、美读等)和阅读技术(做笔记、制卡片、编索引等)。通过反复的阅读训练,促使学生养成人生中依赖阅读的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而最终目的则是促使学生掌握自读的技术,形成自读的能力,这正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终生受用的“语言素质”之一。

4.训练“写”的能力。对于“写”的训练也分两方面。首先是训练书写能力,写好字,把字写端正规范,力求秀美,有艺术性。其次是训练写好文。“写”是对前面的听说读的言语能力的综合体现。训练“写”的过程,首先要敢于吸取他人的言语形式与言语成果,模仿、借鉴他人的说理、叙事、抒情等语言运用方式。其次才是创新。训练“写”,力求多样性,真情性,创造性,要以社会为课堂,带领学生积极投身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以积累酿蜜的花粉。引导学生由单纯关注自我转向关注社会,关注自然,拓宽写作题材和思路,培养学生具有处理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问题的写作能力。训练“写”的形式不拘一格:口头演讲、辩论,自办手抄报,写周记日记、写读书笔记,办班报、壁报等。训练形成朴实文风、说实话、抒真情,帮助学生走出闭门说假话、虚话的死胡同,力图通过训练,形成快速立意,快速构思,快速遣词造句,快速完稿的能力。

二、充分运用教材的人文内涵,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教材)说到底是人的社会活动方式和情感品行的表现形式。“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其意义无不展示作者对人的素质的价值,其形式无不渗透着人文内涵。而一切言语作品都是个体(作者)生命意识的产物,因此语文教育在重视用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同时,也必须关注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关注人文素质的提高,以完善学生人格。

1.唤醒“爱”的生命意识,以雕塑人格。爱是情感之源,是人格的核心。语言教材和“语文读本”都是文质兼美的言语作品,高奏着爱的主旋律。《涉江》《苏武牧羊》等谱写的是民族的爱;《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项脊轩志》等讴歌的是同胞对亲人的爱;《假如给我三光天明》《生命的意义》等抒发的是对生活对生命的爱;《训俭示康》《记王叫肃公翱事》等展示的是堪为师表的自爱。无数仁人志士,正是凭着他们爱国家、爱人民、爱亲人的巨大动力,创造了惊人的业绩,铸就了不朽的灵魂。未来社会更需要爱的力量。没有爱人之心、之情,即使智商再好,语言知识相当丰富,也会难以与人交流合作,难以产生智慧撞击,激发创造的灵感。而作为语文创造力的标志的写作能力和教材本身的言语成果,都是情感驱动的结果。语文教育切莫忘了传播爱的责任,要用爱去矫正当今独生子女以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的残缺心灵,唤醒他们深藏的情与爱的种子,再用爱的雨露去滋润,使之发育成长,成为情感丰富、爱国、爱人又自爱,有使命感,责任感、情操高尚的人。

2.唤醒“美”的生命意识以丰满人格。“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唤醒学生美的生命意识,是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生命内容。事实上语文教材本身就展示着美的世界。描写泰山、长江,是山川之美;歌咏秦皇汉武,是历史之美;展现诗赋词曲,是文学之美;介绍长城,景泰蓝,那是艺术之美。正是美的熏陶,铸就了华夏的礼仪和传统美德;正是美的动力,促使人们在真善美的追求中形成了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个性,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未来社会更需要美,一者,社会越发达,诱惑性的东西更多,更需有识真伪,分善恶,辩美丑的审美能力,才能安之若素,积极向上;二者,科学越发达,其美学的因素就越多,当年爱因斯坦建立的文义相对论,一直被誉为“一俱被人远远观赏的艺术品”。实践证明,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往往就是创造、灵感被激发的过程,懂美,识美,创造美,恰恰是语文素质高,语文能力强的一个表现。

3.唤醒“韧”的生命意识,以完善人格。韧性是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是任何进取创造的必备素质。21世纪的竞争是知识能力的竞争,也是耐力韧性的竞争,没有足够的韧性,必将一无所能,一事无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语),只要有韧性,什么人间奇迹都可创造出,因而韧性是未来生存发展的基本保证。当今的独苗苗,最大的弱点是缺乏韧性,怕吃苦,受不了挫折,经不起磨难,因此,对其进行韧性教育和培养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可见言语训练过程不光是言语形式的学习过程,而且还应当是语言智育、语言德育,语文美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语文教育应自觉地把言语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言语能力与言语内容(语文德育、语文智育、语文美学)的教育结合在一起,在言语形式的训练过程中,通过对言语内容的领悟,唤醒学生“爱”的生命意识,“爱”的生命意识和“韧”的生命意识,无形中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铸就完美的人格。这样的教育迎合了语言学科的本意,既重视言语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又重视对完美人格的塑造,这确是提高学生全面语言素质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下一篇: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全面建设现代农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