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资金来源和业务结构的影响及对策

时间:2022-10-13 06:29:47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资金来源和业务结构的影响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7-000-02

通过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资金来源和业务结构的影响发现,一方面银行为了吸储和争取优质客户而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从而使得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银行遭受到不利影响。但另一方面银行也在加强债券融资和业务结构调整,增强自身经营实力来面对这项政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

一、银行资金来源的变化

现阶段,银行存款是国内银行放贷资金的主要来源。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资金来源中存款、同业及其他借款、其他负债的比例分别为84.7%、12.4%、2.8%,但同期美国银行业这三个资金来源的比例分别为76.1%、14.3%、9.7%。当前国内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存款,而同业和金融债券的占比相对低。在这些资金来源中,活期存款的成本最低,但最不稳定;发行金融债和吸纳大额协议存款的稳定性较高,但成本也偏高;定期存款最为稳定,成本居于活期和定期存款之间;同业市场拆借和回购的灵活性较强,但资金成本易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利率市场化将不可避免地侵蚀着银行存款的基础。

银行发行债券只是为了补充银行的资本实力。2011年,在股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国内银行在股票市场上融资667亿元,而发行次级债、混合资本债的规模达到了3169亿元,债券发行规模相比2010年增长了244.6%。2010年末,国内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2%,比当年初上升了0.8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1%,比当年初上升了0.9个百分点。2010年,国内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上升幅度超过资本充足率升幅0.1个百分点。但是,2011年国内银行采取了次级债为主的融资方式后,2011年国内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71%,同比上升0.55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24%,同比上升0.16个百分点。2011年资本充足率的涨幅远大于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涨幅,这主要是国内银行在2011年选择发行次级债的方式补充附属资本的结果。

倘若2012年股票市场依旧低迷,那么债券融资仍将会是国内银行补充资本的重要手段。按照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分别达到10%和9%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以及达到11%和10%的资本充足率进行测算,2012年16家上市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缺口为1464亿元,资本缺口为3323亿元。这意味着将会有近一半的银行资本金缺口需要通过发债解决。

与发达国家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现在已经发行的次级债绝对数量还不大,银行次级债占银行总资本的比率在12%左右,远低于国外银行22%左右的水平,这预示着国内银行将来还可以有发行次级债进行资本融资的空间。

在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下,估计国内银行的资金来源将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而且银行管理者也将更加注重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主动管理。伴随着银行存款脱媒的不断加剧,银行将不得不使用同业资金和发行金融债券来替代部分银行存款来源。

国际清算银行在2003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促使国际性银行发行超过监管资本要求的次级债的主要动因是利用次级债利息的抵税效应、在存款保险制度限制下开拓新的资金来源以及相对股本来说较低的筹资成本和较短的筹资周期等。虽然次级债券的资本属性决定了国内银行发行次级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补充资本金,但是正如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已经不仅仅把次级债归入附属资本这一特性,而是将其发展成为一个主动筹集长期、稳定负债渠道的金融工具一样,国内银行今后也会经常使用这个金融工具来为自己筹集可贷资金。将来银行将通过各种货币工具和资本工具进行主动负债,这样不但能够主动从市场获取资金降低依靠存款所形成的潜在流动性风险,而且还可以有计划地提高银行经营绩效。

相比活期存款具有随时被提取的可能性,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期限通常都在5年以上,并且规定不能提前赎回。所以此类债券负债基本上不存在挤提问题。如果将银行部分存款负债转换成金融债券负债,则一方面可大大降低银行的挤提风险,尤其是对存款基础薄弱的银行可以有效地改善国内银行因资产期限长、负债期限短而导致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对银行拓展业务和利润的增长带来较好的推动作用。这与国内银行当前的资本回报率明显高于市场上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密切相关。

相比国外发达国家银行,国内银行现在对次级债融资的依赖度只是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但是受到巴塞尔协议III的规定以及国内最新监管条例出台的影响,银行次级债的融资动力和空间正在被压缩。再考虑到债券融资成本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银行未来还有可能会选择股权和可转债融资。

二、银行业务结构的变化

目前国内银行业的业务结构以传统信贷为主,中间业务占比不高,利差仍是国内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平均占到总收入的78.4%;股份制银行利差收入占比基本在80%-90%之间;在数量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中存贷款利差收入的比重会更高。一旦国内放开利率管制,短期内国内银行间很可能上演存款大战,利率价格竞争将会异常激烈,存贷款利差将会缩小,必然对国内银行目前的盈利模式产生较大的冲击。

从短期来看,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存贷差的冲击最大,主要体现在银行资金来源成本的提高。利率市场化将使国内银行丧失对低成本资金如银行存款的垄断优势,迫使银行必须与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一起在资金市场上展开公平竞争。这样的话,银行存款利率会迅速向市场利率靠拢,带来资金成本的上升,从而导致银行存贷款利差收窄,进而引起净息差的下降。

从中长期来看,国内银行将有能力通过业务结构、收入结构等方面来逐步化解存款利率上升所带来的存贷款利差下降的负面影响,逐步提高银行净利差,甚至有可能恢复至市场利率管制时的水平,最终达到改善银行经营水平的目标。我们认为国内银行最有可能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升自身的经营状况。

(一)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贷款,扩大银行的存贷利差

上一篇:谈谈房地产收入的确认 下一篇:论企业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