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利率风险实证分析

时间:2022-10-04 12:36:15

农村信用社利率风险实证分析

摘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风险值得关注。本文选取了陕西省安康市四家农村信用社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利率敏感性模型对研究对象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敏感性比率和利率敏感性偏离度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的潜在风险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农村信用社;利率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2(10)-0080-05

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我国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服务水平、资金定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得到提升,银行和客户之间更好地实现了双向选择。但与此同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基层金融机构为争夺业务而自主提高存款利率,若进一步追求利润提高贷款利率则会形成较大的不可控风险,这一问题在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农村信用社是欠发达地区信贷支持的主体,由于利率定价能力不强,其风险分担会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和冲击,因此对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利率风险的衡量和管理尤为重要。

一、农村信用社利率风险模型的选取及测量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对利率风险的分类,利率风险包括再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差风险、期权性风险等几类。其中再定价风险是最主要的风险类型,是由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或表外业务的到期期限与再定价的时间不相同而导致的风险。

目前衡量利率风险的数据模型主要有三种: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持续期缺口模型和VAR模型。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利率风险度量模型,主要针对再定价风险,同时也是一种收益分析法,鉴于我国欠发达地区金融市场成熟度欠缺,测量指标难以达到数据精准性的要求。在技术和数据受到限制的条件下,采取此模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利率敏感性模型主要衡量特定时期中的利率敏感性缺口(IRSG),利率敏感性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将要到期或重新确定利率的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差额。其计算公式为:

IRSG=IRSA-IRSL

其中,IRSA为利率敏感性资产,IRSL为利率敏感性负债。若IRSG=0,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不受利率变动影响。若IRSG>0,称为正缺口,利率上升,银行净利息收入增加,利率下降,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若IRSG

二、对安康市农村信用社利率风险的实证分析

陕西省安康市位于陕西秦岭南部,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我们选取安康市四家农村信用社作为实证分析对象,分别是A县农信社、B县农信社、C县农信社和D区农信社。数据来源为四家农信社2007-2011年资产负债表。

表1显示了我国商业银行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变动情况。2007年到2008年9月央行连续加息,利率处于上升通道;2008年9月至2008年12月,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央行连续五次下调利率,最大下调幅度达1.08%;2010年10月到2011年7月利率又处于上升周期。利率频繁变动,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是一个考验。

下面通过分别计算利率敏感型缺口、利率敏感性比率、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三大指标测量四家农村信用社的利率风险:

(一)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敏感型缺口=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利率敏感性资产可划分为一年内到期和一年以上到期。其中利率敏感性资产包括:现金、存放央行款项、存放同业、拆出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垫款、短期贷款、持有至到期投资;利率敏感性负债则包括有:向央行借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活期存款、拆入资金、定期存款。

2007年利率上调阶段,理论上银行应持有正缺口,从利率风险中收益,增加利息收入。上表数据显示,2007年只有A县、B县两家农信社短期利率敏感性缺口为正。D区农信社的短期利率敏感负缺口最大,高达-156,648.02万元。一年以上到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中,除C县农信社外,其他三家农信社均为正缺口,说明大部分农信社持有的长期资产大于负债,依靠长期正缺口抵消短期负缺口,其中以汉滨区农信社最为典型。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当年10月起央行连续五次下调利率。2009年至2010年上半年,除C县农信社外,其他三家农信社一年期以内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均为负缺口,利息收入增加,这主要是由于三家农信社对利率变动采取被动适应,延续了之前的利率敏感性负缺口。当2010年10月到2011年7月利率又进入上升周期中,只有C县农信社保持正缺口获利。

(二)利率敏感性比率。利率敏感性比率=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当利率上升时,利率敏感性比率应该大于1;当利率下降时,利率敏感性比率应该小于等于1,这样才能有效地防范利率风险并且从中获取最大的收益。

根据上表数据,短期内只有C县农信社的利率敏感性比率在1附近,而其他三家农信社数值波动较大。2007年利率上升期,A、B、C县农信社利率敏感性总比率大于1,而D区农信社仅0.731,一年内到期利率敏感性比率仅0.328,表明由利率变动而导致的损失严重。2008年底利率处于下降通道,只有C县农信社的利率敏感性比率小于1,在利率下降过程中获利。而2011年利率再次处于上升通道后,C县农信社又调整为正缺口,以继续保持获利。

(三)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利率敏感性比率-1。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是指利率敏感性比率与1的差值,其绝对值大小能够反应银行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结构面临的不确定性。若偏离绝对值距离0值较远,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不管是利率敏感性正缺口还是利率敏感性负缺口,银行面对利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都是较大的。

利率偏离度距0值最近的是C县农信社,这表明,C县农信社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所面临的不确定风险最小,在风险的管理上,C县农信社优于其他三家农信社。而D区农信社的偏离度最大,2007年高达-0.269,其中一年以上到期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更是远高于其他农信社,这说明其利率风险管理上存在较大缺陷。

三大指标分析表明,A、B、D农信社采取了被动的利率管理方式,在利率管理上长期存在“一刀切”,不能跟随利率的变动调整资产、负债规模,缺乏对利率走势的预测能力。大部分农信社存在长短期资产负债结构搭配不合理的问题,这将会在利率下调中带来严重的利率风险。而旬阳县农信社在考察期内能采取相对主动的策略,较好地调整了利率缺口,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利率风险并增加了利息收入。

调研发现,A县农信社的贷款利率统一由联社确定和管理,联社成立“贷款利率定价委员会”。贷款定价方法采取“基准利率加点”模式,即在央行规定的各期限的基准利率基础上,根据相应期限档次不同程度上浮。在利率管制上主要采取价格公开、联社检查、接受社会监督的办法。联社制定专门贷款利率管理办法,在县辖内各信用社统一执行,严禁擅自抬高或降低贷款利率,严禁提前收息、预收利息,或者减免利息。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等原则,A县农信社坚持质押优于抵押,抵押优于保证,保证优于信用;同时,坚持市场化原则,根据自身效益目标、同业竞争情况合理确定利率。对质押贷款确定以基准利率执行;对客户抵押、信用(保证)贷款利率分别按照基准利率上浮50%、60%;对规模重点企业、特优大客户抵押(保证)、信用贷款利率分别按照基准利率上浮30%、40%。

三、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一)存贷利差大幅收缩的风险。2012年6月7日,利率市场化又迈出了一大步,央行在下调基准利率的同时,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允许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浮10%,安康市农村信用社集体执行存款利率一浮到顶的策略,借此巩固在全市存款市场份额第一的地位。以一年期存款利率为例,商业银行普遍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08倍,一年以上整存整取利率则“按兵不动”。信用社则用足利率浮动区间政策,各档次利率均为基准利率的1.1倍。三年期和五年期整存整取商业银行和信用社的利率差分别达到0.465和0.5个百分点。信用社吸收一笔存款的成本明显较其它金融机构高,但为争取更多的优质客户,贷款利率的的升高将受到制约,存贷利差的大幅收缩,对于盈利主要以存贷差为来源的农信社来说,无疑面临极大的经营压力。

(二)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加大的风险。由于长期的利率管制,农村信用社对利率风险的认知度不高,缺乏贷款利率成本核算、风险补偿和风险定价的有效运行机制和操作体系,难以对利率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同时,欠发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较差,农村信用社缺乏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在利率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中处于不利地位,可能进一步加大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增加农信社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在农村金融市场形成不可控的风险。

(三)快速聚集的业务风险。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提升了银行吸存成本,为获得适当的利差收入,农信社对贷款利率浮动可能采取“一浮到顶”、“一刀切”等不合理作法,使农户贷款利息负担加重。同时农信社可能会提高风险容忍度,采取更加冒险的贷款行为,从而引起信贷规模膨胀与资产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基层央行对利率市场的调节缺乏操作性强的措施手段。对辖内金融机构利率浮动过高及利率定价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只能通过政策建议进行指导,效果有限。

(四)流动性管理难度增加的风险。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资金的“非中介化”,危及银行存款稳定性。在存款利率市场化后,资金提供者会将资金在银行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之间频繁调拨,导致资金“非中介化”,银行资金的异动性增强,稳定性减弱,存款准备金与备付金的波动性增加,流动性管理难度加大。

(五)盈利能力下降的风险。虽然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金融机构会主动做出调整,包括追求更高回报的贷款业务和增加非利息业务的占比,但是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来说,中间业务收入的快速增加短期内难以实现。对成本控制能力较弱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而言,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非息收入对金融机构的贡献度会逐步提升,但净利息收入所对应的拨备成本也在大幅增加;在营业收入提升的同时,在战略转型、经营能力提升的现实要求下,营业费用也在大幅增加;盈利能力在多重因素作用下可能逐步下降。

四、政策建议

(一)加快建立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欠发达地区利率浮动政策效应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有效的信贷市场竞争机制尚未形成。欠发达地区应加快建立健全的金融服务体系,培育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激发地方农信社加快贷款利率定价的紧迫感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动力,解决目前因金融机构数量单一造成的竞争不充分和服务缺位的问题,提高欠发达地区信贷资金价格形成的市场化程度。

(二)建立利率定价基础信息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应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加强利率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建立科学高效的贷款定价体系,以提高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动性。具体措施包括加快建设贷款定价基础支持系统,形成按产品、按客户进行细分及成本核算的财务管理机制,开发信贷风险评级系统,建立分级授权的贷款定价管理监督机制,制定贷款定价机制的操作程序。省级联社和银行监管部门要加大对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工作的指导和配合,促使农村信用社提高适应市场化改革的能力。

(三)建立利率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建议完善现行利率监测系统,及时披露利率信息,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加强对市场规范经营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人民银行应对辖区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进行指导和培训,引导和规范小型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行为。农信社可根据客户的贷款用途、筹资和运营成本,综合收益和信用风险等指标,建立综合的测算体系,以灵活制定合理价格。此外,还应在金融机构间建立起利率执行情况的收集和反馈机制,对贷款利率、同业存款利率、票据贴现利率按时间、区间进行收集整理。人民银行定期汇总各行利率执行情况,公布利率中间价,促进良性利率定价机制的形成。

(四)建立利率管理专业人才队伍。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员工专业化水平有限,在利率定价和风险评估过程中多凭经验判断。而利率定价和风险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模型分析能力。农村信用社应启动利率管理人力资源计划,一方面通过灵活的人才机制引进金融人才,另一方面加强从业人员的知识培训,着力培养中高级利率管理人员,逐步建立一支能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现代贷款定价指标体系和风险管理技能的员工队伍,为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黄杰.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业的发展[J].财经纵横,2012,(1):21-23。

[2]江丕贤,许侃杰,王祥明.利率市场化对农信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0,(6):33-35。

[3]李筱玉.关于农村信用社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思考[J].商业时代,2010,(12):42-44。

[4]史秀玲.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建议[J].黑龙江金融,2011,(1):79-81。

[5]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发展进程[J].金融研究,2009,(1):10-18。

上一篇:月读 第10期 下一篇:细分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