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中的问题探析

时间:2022-10-13 05:26:25

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中的问题探析

【摘 要】 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类属于行政诉讼,又是一种新的诉讼。在审理诉讼程序规则上,受理案件、举证责任,裁决,立法上还未明确规定,给诉讼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该文着重探析诉讼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 信息公开;诉讼;行政机关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046-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称《信息公开条例》)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以来,为公民申请政府信息公开提供了法律依据,为公民知情权的侵害提供了相应的法律救济途径。因此,相关的行政诉讼案件也逐渐多起来了。据悉,仅上海市2009年就受理一审政府信息公开案件199件,其中一家基层法院受理的此类案件,几乎占到所有行政案件的半数。豍

一、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定义

笔者认为,政府信息公开诉讼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提起的行政诉讼。豎北京大学教授姜明安认为,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对于法院来说,是一种完全新型的案件。应遵循何种诉讼程序规则?其受理、审理、判决与一般行政诉讼有何区别?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未作任何规定,其他法律、法规亦未规定。豏

二、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中出现的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林鸿潮认为,政府主动公开信息确实比以前强了很多,大多数诉讼也是有理有据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信息公开诉讼同样遭遇“玻璃门”。豐从政府信息公开诉讼案件中,可分析出以下问题。

(一)公民诉讼立案难

1.以主体不适格为由拒绝立案

(1)在行政诉讼中,公民因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案件的处理结果必须与当事人有直接的利害关系。现实中,政府信息往往涉及民众群体的利益,很多的律师、学者出于社会正义和公众利益的考虑提起政府信息公开诉讼,法院以案件与本人无直接利害关系为由不予受理。

(2)行政诉讼法保护的权利一般仅限于财产权和人身权,有的法官因此认为,不公开政府信息,并不对申请人的财产权和人身权造成侵害,因而也就与被诉行政行为没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也就不能受理。

2.诉讼不属于受案范围

(1)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有关政府信息公开具体行政行为,在行政诉讼法中没有明确的规定,法院认为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因而拒接受理。

(2)在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中,有关人身安全和重要财产利益、劳动人事关系、经营性权利、消费者权益相关的信息公开诉讼较多,但与自身生产、生活、科研无关的信息公开诉讼如事关公共利益的公益诉讼被排斥在外。因此,与这些需要无关的信息公开诉讼,法院亦不予受理。

(二)诉讼程序各异

1.司法标准不统一

在《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前,公民提讼的依据往往是地方政府规章的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而依据行政诉讼法规定,规章只能作为法院审理案件的“参照”,而非受理案件的依据,存在受理案件的法定依据不足。由于各地规章制定的主体不同,内容也不尽相同,标准上存在着差异,法院以此类规章受理并审理案件,加剧了目前我国存在的司法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一时也难以得到缓解。

2.司法程序不统一

在《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后,取代了地方政府规章而成为个人和组织提起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主要依据,但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受理、审理方式、举证规则、对不公开信息条款的适用、裁判的方式和种类等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并未作任何的规定,各地法院的操作规程也就不一了。

(三)举证难

行政机关因其地位的优势占有大量的信息,哪些信息属于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哪些信息属于免于公开的范围,哪些不属于政府信息,没有统一的标准,由行政机关说了算,公民要取得这些信息属于信息公开的证明,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学者林鸿潮对政府信息公开诉讼长期关注,他分析举证事项通常包括:是否属于国家秘密、申请人是否符合公开条件、信息是否存在、数据电文形式提出申请如何证明等。所有这些,如果都让原告去举证,无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豑

(四)多,胜诉少

根据赵正群,董妍在其《中国大陆首批信息公开诉讼案件论析(2002-2008)》中的分析,很多的案件,因诉讼主体不适格、申请公开对象不当、不属受案范围或级别管辖错误等原因,不是被驳回诉讼请求,就是被驳回,或是由于各种原因撤诉,形成了信息公开诉讼案件“多,胜诉少”的现象。另据《人民日报》的报道,上海市自2004年5月起实施《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以来,已经出现了近400请政府信息公开的案件,居全国首位,但原告胜诉的仅有1起,即狮头染料公司诉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信息不公开案。豒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出,《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与保障公民合法获得政府信息还有一段距离。

注释:

①③王斗斗.最高法回应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困局疑问[N].法制日报,2010-3-3..cn/direct_seeding/content/2010-03/04/content_2078816.htm 2010-03-04.

②作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33条第2款作出的解释.

④⑤黄庆畅.申请信息公开遭遇"玻璃门"[N].人民日报,2008-11-12(13).

⑥赵正群,董妍.中国大陆首批信息公开诉讼案件论析(2002-2008)[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6).

上一篇:持有型犯罪“持有”浅析 下一篇:关于加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促进路政执法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