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古诗文诵读教学探究

时间:2022-10-12 04:36:35

中职古诗文诵读教学探究

摘 要:古诗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学生了解祖国文化的窗口和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更有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学习古诗文,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然而,中职课堂中的古诗文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意在强调诵读的作用。为使学生更好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诵读是学习古诗文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中职学生来说,诵读教学在学习古诗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古诗文;诵读教学;鉴赏水平

一、问题的提出

1.古诗文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古诗文是经过千百年的大浪淘沙、锤炼而传承下来的具有中国底蕴和内涵的精美作品,是中国文学永不凋落的奇葩,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学生可以通过诵读古诗文、品味古诗文,感受先人的爱国情怀,学习先贤的崇高品质,汲取先哲的聪明才智,进而丰富与提升自身的生命内涵,把自己造就成有素质、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希望的有用之才。因此,古诗文教学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每一个语文教师应明白古诗文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2.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必要性

要研究教学法,不得不谈教学法所针对的对象特点。职校生从生源上而言往往是普通教育失败而落选的学生群体。学生中有些基础差,注意力较难集中;有些脾气犟,不服从管理;有些意志消沉,上进心不足。这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为抬头率不高,学习上缺乏进取心,玩手机、睡觉等。他们对文化课学习感到头疼,对学习古诗文可谓是兴趣索然。如果运用传统的讲课、说教、布置作业等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笔者在古诗文教学中尝试诵读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二、诵读教学法的践行

1.激发兴趣,创设诵读教学的氛围

学习古诗文,必须要咬文嚼字、回顾历史、理解背景,与学习现代文相比,这种花时间、花精力的工作对追求直观、快节奏的学生来说似乎有点浪费时间。尤其对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说,能通顺地把一篇古诗文读下来着实不容易,更不要说理解它、感悟它了。畏难情绪使得这群学生早就放弃古诗文的学习。有一次,笔者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有学生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从初中开始,就没有背过一篇古诗词,留在记忆里的只是小学时学的几首诗。基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笔者尝试从课文导入入手,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2.诵读为本,注重诵读目标的指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国人学习古诗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基础比较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说,诵读是学好古诗文的有效方法。通过诵读,语言有了温度,理解有了深度,情感有了厚度。刚开始诵读时,有些学生没兴趣,读一遍就草草结束了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会预设诵读的目标,注重对学生诵读目标的指引,不管是动情诵读,还是静心默读,都不能是没有目标的乱读。是为了读准字音,还是为了体会感情?是对课文的大致了解,还是对关键句品味?诵读时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下面是我在学《锦瑟》一诗时预设的诵读目标:第一次:初读,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第二次:齐读并细读,读《锦瑟》一诗最初的感受,用下面的句式来表达,读《锦瑟》让人感到( )( ),仿佛

( )一般;第三次:品读,为意象分析、典故解析作准备;第四次:分组朗读,通过对意象、典故分析,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情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第五次:齐读,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学生有目标地诵读,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感悟作品,达到读者与作品的共鸣、读者与作者的共鸣。

3.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适时地传授他们一些具体的诵读方法,授人以渔。比如,在音调强弱方面,表示悲壮、快乐、斥责或慷慨的文句,句子头部的读音应加强;表示不平、热忱或确信的文句,句子尾部的读音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子中部的读音宜加强。在韵味缓急方面,含有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宜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宜急读。叶圣陶说:“这些规章,都应含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与情感,所以依照规律吟诵,最合乎语言的自然。”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诵读形式的变化多样,交替使用散读、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方式。另外,为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举行赛诗会,学校还专门组织《弟子规》朗诵比赛。教材中的古诗文的篇幅不是很长,并且古诗词是平仄声韵整齐有序,朗读起来极富音乐节奏感,适合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4.引导审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审美的教育,就不会有完整意义的教育。”教材中的古诗文,集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为一体,具有很高的美育价值。引导学生审美既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增强学生探究文本的能力,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如学《蜀相》一诗时,部分学生对颔联诗句理解不很明白,背诵起来颠三倒四,所以在教学中作了这样的引导:

师:这首诗的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向来被人称赞,你们能说说它的意境特点吗?

生1:我觉得这是一个美丽的画面,其中有碧绿的草和啼叫的黄鹂。

生2:我不赞同,我认为这幅画有一丝凄凉之感,因为我看到其中的“空”字,是说黄鹂的叫声虽然动听,但却白白地啼叫。

师:两位同学的看法出现了分歧,谁说得更有道理呢?

(投影)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生3:我认为这两句中的“尽”和“皆”是“全”和“都”的意思。所以景色是迷人的,情感是喜悦的。而《蜀相》颔联中的“自”和“空”就让人觉得景色悲凉,情感哀伤了。

生4:我同意这个说法。“自”和“空”让人觉得景色虽美,可是却空荡荡的,无人欣赏,意境是冷清,诗人是寂寞的。

师:两位同学在比较中,看到“自”和“空”的存在,并且延伸到了整个颔联的意境和情感。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之境,“自”和“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聆听,意境冷清寂寥。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的寂寞和感伤。这又是什么写法?

通过学生的鉴赏辩论,作品所表现的主题也就豁然开朗。这时,再次进行诵读,作品的主旨和情感,全在这琅琅书声中得到升华。

“文章不是无情物,诵读得法遍生花。”通过古诗文诵读教学,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文学修养、理解力、表达力、审美力和鉴赏力都得到相应的提升。同时,古诗文诵读教学也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因此,在古诗文教学时,我们应加强诵读教学,让古诗文在继承中发展,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在培养人、教育人、陶冶人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丽萍.对当前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3).

[2]樊伟.触摸作者灵魂,走进古诗文教学[J].教师,2011(2).

上一篇:关注学生需求,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 下一篇:电子商务教师带动专业实践教学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