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需求,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

时间:2022-10-16 01:14:08

【前言】关注学生需求,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手机成为人与人交流沟通的重要载体,而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中小学生之中具有不小的比例,尤其是初高中生中,大部分学生都配备了手机,学生的兴趣也都集中在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上。 根据国内知名网站36氪与腾讯网在2012年左右...

关注学生需求,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

摘 要: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高度结合的课程,既要求学生具有相对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使学生在课堂之中要充分地参与和投入。从关注学生需求出发,注重课程目标与教学方式的创新实践,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生需求;教学效果

2015年“互联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互联网+”正式被纳入顶层设计,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而“互联网+”的到来也代表着我国将信息技术上升到了一个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各行各业也将进入一个拥抱互联网的时代,这将会给未来信息技术的普及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同时也对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一、手机互联时代兴起,学生关注有所转移

在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抱着乐观情绪的时候,我们应当首先认清大环境背景下学生的关注早已从原先的PC端向手机端转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手机成为人与人交流沟通的重要载体,而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中小学生之中具有不小的比例,尤其是初高中生中,大部分学生都配备了手机,学生的兴趣也都集中在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上。

根据国内知名网站36氪与腾讯网在2012年左右发起的一项网民调查显示,在九万多名受访者之中有一半左右的人承认,随着手机使用时间的增多,电脑使用的时间在逐步减少。而其中有10%的受访者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超过8小时,这些数据都说明了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成为目前人们关注最多的载体。

现在的学生也加入了“低头族”的行列,更喜欢通过手机与外界进行交流,而PC端渐渐不受学生群体的青睐,学生关注计算机的时间减少,自然而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热情也就有所下降。

而我们也应当发现,学生在PC端较为流行的时期,大部分时间用于QQ等即时聊天软件,而在手机较为流行的时期,学生更加关注的是微信、微博等移动媒体,这说明虽然载体发生了改变,但学生的需求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这成为打开学生心扉、激发学习动力的突破口。

二、挖掘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开发学生兴趣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明显的心理和心智特征,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立足于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换位思考,发现学生的基本需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需求层次理论,成为人力资源、商业营销、教育教学中心理需求的分析理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学生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方面处于满足状态,并不能影响学生兴趣的增减,关键还是从后三个需求进行分析。

1.社交需求:学生渴望沟通和理解

学生处于花季年龄,由于生理和心理的急速变化,心理波动比较大,更容易在同龄人范围内寻找解答,所以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手机等即时聊天工具和周围人产生联系,这就说明学生更加渴望互动,希望能与人产生接触,这就要求在教学环境下,我们要充分发挥团体的作用,不能将学生彼此孤立起来。

2.尊重需求:学生需要认可和崇拜

学生在这个关键年龄,心智还在不断成熟,很容易产生失落的情绪,所以认可和崇拜成为学生最容易满足的情绪和要求。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喜欢在易于展现的项目上寻求成功,例如,音乐、体育等项目,而在这方面优秀能使他们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崇拜,达到内心的满足。

所以在教学当中,教师要充分在意学生接受能力的渐进和课程任务的满足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愿意参与的状态,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3.自我实现需求:学生需要满足和提升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需求层次当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也是学生产生强大动因的源泉,如果一个学生在自我实现上得到了满足,那他便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样不用老师去催促便可达到教学的目的。

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实践性,让学生在教学环境中感到更“接地气”,从而达到学生自我内因的形成,参与到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成果。

三、注重教学方式创新,内因驱动学生兴趣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通过上述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形成教学方法的“定制化”和“创新化”,使学生在教学当中更具有参与感。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注意学生在授课过程当中的需求,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育目标呢?

1.准备充分,对教学对象进行仔细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好的教学设计,好的构思和创意,其核心问题和关键点等都基于对学生的了解。教师要在备课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信息技术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信息技术活动经验。通过预先的铺垫和生动的参与,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作用,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2.注重过程,加强师生在教学环境中的互动

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互动,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互动,可以实现学生的基础反馈,另一方面学生之间产生互动,可以形成紧密围绕的学习氛围,从而推进学生整体的学习。

现以Flash课程为例,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下发不同的Flash模版供学生选择,然后学生通过更换照片制作成自己和朋友的专属相册,然后相互评价和转发给朋友,让学生先尝到这个课程的“甜头”,再通过周边的人对他产生认同,使学生有了动力愿意继续学习下去。

然后通过相册的例子展开,反向逆推的形式告诉学生形成的原理和要点,学生可以在关键要点处进行自我创作,最终形成新的作品再由小组评选出好的作品介绍经验,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猎奇心态,又给予他们充分的展示平台,使他们有话题可以炫耀,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3.方式创新,通过多种手段实现教学目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更要以贴近生活的方式进行课程创新,尤其是融入自我价值的实现,让学生找到技术与理想之间的结合点,让学生觉得这个课程“很实用”。

而这两年,浙江卫视热播的《奔跑吧兄弟》通过情境引入让嘉宾解决任务,在教学当中也可适当考虑这种形式。以Photoshop课程教学为例,将学生分组活动,假设一场广告公司比稿大赛,让学生在规定的一个概念下设计广告海报,各小组设创意总监、技术总监、美术总监等职务,并票选最具创意的作品,由小组团队进行一次设计过程的推演和解读。

这样学生既得到了类似于成人世界的职业体验又获得了活动的价值,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也可以找到彼此的优势,从而形成合力,这样学生还会有什么不愿意学的吗?

4.评估结果,为整个教学模式的形成提供依据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感受最深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师教学评价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理解与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当注重对自身的多元评估,并对教学过程及时调节修正,要经常反思哪些方式得到了学生的喜欢,哪些方式学生的反应比较平淡,形成一个选择的机制。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师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对于灵活多变、具有时代特色的信息技术教学,每一个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不能墨守成规,应与时代接轨,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有的放矢,通过过程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最终达到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竹立.“互联网+教育”意味着什么[J].今日教育,2015(5).

[2]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班级管理“五字真经” 下一篇:中职古诗文诵读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