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过敏性紫癜25例分析

时间:2022-10-12 03:04:43

儿童过敏性紫癜25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10)10 - 48 - 02

过敏性紫癜又称舒-亨综合征(HSP),是一种主要侵犯毛细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为血管炎综合征中的最常见类型。因其在出皮疹前常有腹痛及血管性水肿表现。而在典型皮肤紫癜出现之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过敏性紫癜患者较少临床往往容易误诊,现将我科2005年3月~2009年6月共收住院的25例过敏性紫癜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5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均为我院住院患儿。过敏性紫癜诊断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的诊断标准[1]。本组25例患儿,男9例,女16例,男女比例为1:1.7,发病年龄为6~14岁。既往有过敏性紫癜病史的患者3例,过敏性疾病病史2例。

1.2 临床表现25例患儿中,1例为全身性出血点及出血斑,3例风团样皮疹,2例头及背部可触及鸽蛋大小之包块数个,很短时间内消失。4例以腹痛呕吐起病,误诊为胃肠炎收住我院,第2天发现皮肤紫癜才得到确诊。

1.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0×109/L者9例(36%),WBC4~10×109/L者14例(56%),WBC5/HP尿蛋白(+~++)者15例(60%)。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12例(48%),尿蛋白>(+++)3例(12%)。

1.4 误诊情况25例分别误诊为急性胃炎4例。

2 治 疗

25例中除20例表现为单纯性皮肤紫癜,给予抗过敏、钙试剂、VitC治疗外,其余均使用激素治疗。单纯性皮肤紫癜给口服醋酸泼尼松1.5~2mg/(kg•d),分3次口服。腹型、关节型及有肾脏损害的混合型紫癜,给地塞米松静滴0.3~0.5(mg•kg),连用3d后改醋酸泼尼松口服,1.0~2.0(mg•kg),至皮疹消退后逐渐减量。腹痛者用静脉滴注西米替丁、钙剂、VitC等治疗。对1例反复紫癜患儿适当延长激素疗程,减量要求缓慢。对1例合并紫癜肾炎病患儿加用芦丁、安络血、潘生丁等治疗。对紫癜性肾病患儿按肾病综合征治疗,激素采用中长疗程,对激素不敏感者,加用免疫抑制剂,环磷酸胺冲击治疗。

3 结 果

本组25例患儿均临床治愈及好转出院。其中1例因紫癜反复第2次入院治疗,治愈出院。合并肾脏损害者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本组无一例死亡。

4 讨 论

HSP是一种主要侵犯毛细血管及细小动脉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它可引起血液和血浆外渗至皮下、黏膜下、浆膜下。临床表现有皮肤瘀点、瘀斑,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及血尿。以春、冬季发病最高,学龄儿多见,急性起病,皮疹分布以臀部及下肢多见,呈对称性分布,大小不等,呈紫红色,开始鲜红,可伴有荨麻疹样及血管性水肿,若血管性水肿发生在紫癜之前容易误诊为外伤。以腹痛、呕吐为首发易误诊为急腹症或急性胃炎,以关节痛首发易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

HSP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相关因素有感染(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药物(抗生素,磺胺药,水杨酸类等)、食物(鱼虾,蟹,蛋,牛奶等)、其他(如花粉,虫咬,疫苗接种等)。感染因素往往占第一位。机体对这些因素产生不恰当的免疫应答,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广泛的毛细血管炎,严重时可发生坏死性小动脉炎,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出血及水肿。

本病见于儿童及青年,故对儿童及青年期出现的腹痛患者应注意过敏性紫癜的可能性,需详细收集病史,特别是既往是否有过敏性紫癜或过敏性疾病病史,做全面的体格检查,尤其是对肾脏、关节和皮肤。有的常能发现少量的皮肤紫癜和关节,肾脏的改变,对极个别病例(0.1%)发生肾功能不全[2]。于难以确诊病例,B超检查可发现小肠阶段性扩张,运动减弱及小肠壁不对称变厚,CT检查可见肠系膜水肿。内镜检查其肠道黏膜的水肿,出血及溃疡等病变可先于皮肤紫癜出现,从而有助于诊断。

HSP无特效疗法,皮质类固醇激素有明显疗效,可改善腹痛和关节症状,减轻紫癜,注意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禁食过敏性食物及药物,定期复查尿常规,预防感染等。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汪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88-690.

[2]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

上一篇:糖尿病患者血栓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 下一篇:肝硬化失代偿103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