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失代偿103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10-07 12:23:28

肝硬化失代偿103例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10)10 - 49 - 02

【摘要】目的 提高对肝硬化代偿期疾病的认识,寻找降低发病诱因和防治对策。方法 对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住院的肝硬化腹水患者,按序取10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3例中,男女比例为3.5:1,平均年龄43.5岁,前四位病因中以HBSAg阳性76例(73.8%),HIV阳性31例(30%),长期汹酒30例(29%),营养不良98例(95%),老年男性多有汹酒,年青男性多有吸毒(尤其静注)后感染肝炎病毒,HIV病毒,而女性多为被动感染。结论 本结果可以为建立本地区防控措施和治疗肝硬化失代偿诱发因素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肝硬化失代偿;病因;临床分析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晚期阶段,病理上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形成为特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功能障碍和门脉高压症。由于凉山是彝族聚居地,昭觉地处大凉山腹地,贫困落后,健康意识淡薄,加之信巫不信医思想影响,导致患病后不能及时诊治,就医时已是腹胀如鼓,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重阶段,病死率高。下面就我院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肝硬化腹水发病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为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住院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按序抽取103例,男80例,女23例,年龄20-68岁,平均43.5岁,51岁30例(29.13%)。故

1.2 方法对全部病例的病因、易感因素,常见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列出表格,找出内在的因果联系。

1.3 诊断根据病史、症状、体征、B超检查、常规和血液生化、腹水常规报告,符合《内科学》[1]和《消化内科学高级教程》[2]的标准。

2 结 果

全部病例的病因、易感因素、常见并发症见表1,

3 讨 论

肝硬化发病高峰年龄为35~50岁,男性多见,病因主要有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胆汁淤积、肝静脉回流受阻、遗传代谢性疾病、工业毒物或药物、自身免疫性肝炎、血结虫及其它不明原因所致者。本组病例显示,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营养不良严重。103例中存在98例占95%,原因一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导致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贫血等是疾病发展的必然趋势;二是昭觉地处高原山区,生活单调,常年以荞子、洋芋为食,有不吃蔬菜习惯。“长期食物中缺乏蛋白质、维生素等可引起营养不良,使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和坏死,并降低肝脏对其它致病因素的抵抗力”[1]。病例中,患者多为高山村民,未病时多消瘦,血清白蛋白多介于24~30g/L之间,病后,肝功能差,血清白蛋白则大多低于24g/L以下,甚至低至12g/L。在婴幼儿中亦常有扩张性心肌病(克山病)发生,揭示营养不良、环境因素成为致病的重要因素。

慢性酒精中毒,因高寒,村民有饮酒御寒习惯,久之嗜酒成性,经年累月,造成肝硬化。10余年前不完全统计,昭觉白酒消费居全国之最,每年人均白酒消费量达20多公斤。本组病例中有30例因汹酒致病。病史多在10年以上,长的甚至达30多年。“长期大量饮酒者,可历经轻症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最终进展为酒精性肝硬化”[2]。且多以中老年发病率高,达29%,远超过全国15%水平。

乙肝病毒感染,本组病例有76例,达73.8%。符合我国60%~80%由肝炎病毒引起。主要由乙、丙、丁肝炎病毒感染,多数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潜伏期长,发病时表现为反复肝功能损害。但本组病例显示,多有合并感染如乙肝合并丙肝或汹酒,HIV感染贫血、营养不良等,或三种以上病因同时作用,由于肝脏受多因素损害,加速肝硬化进展,在短期内出现肝硬化失代偿表现。病例统计两种病因重叠感染43例,占41.8%,三种以上病因感染19例,占18.5%。

HIV感染,多见于吸毒,尤其以静脉注射者和性传播为主要感染途径。本病例统计有31例,占30%。感染HIV后,淋巴细胞下降,免疫力低下,容易造成各种机会感染。同时,结核及各种感染又进一步加重病情,持续损害肝功能,使机体处于一个恶性循环。静脉药瘾造成乙肝、HIV、HCV病毒感染,女性则成为性传播的被动感染者,表2显示,35岁以下,有3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占34.95%。其中男性32例,占89%,HIV感染数85.7%。与全国肝硬化发病高峰的35~50岁相比较,已经提前,趋于年轻化,究其原因,除肝硬化常见病因如乙、丙、丁肝炎病毒、汹酒、营养不良等因素外,与HIV感染密切相关。

由于肝硬化处于失代偿期,血清白蛋白极度低下,加之门脉高压,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脾功能亢进、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患者衰弱,极易发生各种感染和并发症,如肺炎、结核、胃肠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原发性肝癌、AIDS等,致使病变不可逆转。

因而大力提倡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科普知道,彻底清除迷信思想,早诊早治。针对病因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戒酒、禁毒、开展替代治疗、交换针具、使用、早期开展抗病毒治疗、加强营养、注意休息、提高防范意识,可以减少本病发生。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46-456.

[2] 林三仁主编.消化内科学高级教程.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377-384.

上一篇:儿童过敏性紫癜25例分析 下一篇:182例细菌性角膜炎的病原菌检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