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霉素眼膏治疗窝状角质松解症27例分析

时间:2022-04-16 12:27:30

红霉素眼膏治疗窝状角质松解症27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R7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10)10 - 44 - 02

窝状角质松解症(piued keratolysis,PK)又名沟状跖部角质松解症(keratolysiP

plamare sulcatum)[1],本病虽然发病率并不少见,但是由于本病常常无自觉症状,患者较少就诊,因此在临床上较易误诊。本资料收集了我院近5年来用0.5%红霉素眼膏治疗典型病例27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8例,女9例,年龄12~48岁,其中学生体检时发现15例,军人8例。

1.2 方法用药前将双足用温清水洗净,再用0.5%红霉素眼膏(山东鲁抗辰欣药业规格2g/支)500mg外用患部皮损,2次/天,连用7天,治疗后随访1个月观察治疗效果。

2 结 果

窝状角质松解症发生于跖部(特别是足跟和跖前)和跖腹部,尤以跖趾垫、足跟和足趾部等受压部位为著。其临床皮损表现为多发性浅表的环形角质剥脱,直径2~4mm,数目不等,散在或密集呈网状,边缘似凿孔状,中央微凹,呈肤色、棕色或黑色,严重者可出现沟状损害或互相融合成不规则状。(图1)。23例窝状角质松解症在用0.5%红霉素眼膏治疗后,所有患者双足底皮损消失,少数可见皮损愈后红斑,未见新发皮损,治愈率100%。

3 讨 论

窝状角质松解症又称沟状跖部角质松解症。一般认为是由微生物感染引起, 1962年TAPL IN等[2]定为棒状杆菌属所致,但具体病原菌尚未完全确定。本病多见于热带地区,但本病不只见于热带地区,在温带地区也有报道[2],特别是长期密切接触水和泥土的人群,我国多见于长期穿橡胶鞋、长统靴或套鞋的人群。本病一般无症状,但在少数军人和小孩患者中也有非常痛苦的报道。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多汗,患者足底部78.9%有恶臭,57.4%足底分泌有黏液性汗,发生部位多为受压部位,如趾腹、跖趾垫、足后跟;另外,象趾与趾之间的磨擦部位也是其另一好发部位。身体其他部位如背部也有少量报道。Tamura用肉毒毒素局封于患者足底部,发现阻断汗液的产生可有效治疗此病,说明出汗是其主要的病因之一[3]。此病的组织病理示:角质层有窝状缺损,角质层浅层内见嗜碱性短棒状、丝状和串珠状菌丝(图2),真皮有轻度炎症反应。

窝状角质松解症在临床上较易误诊,需与足部扁平苔藓、剥脱性角质松解症、足癣、跖疣、汗疱疹等相鉴别。足部扁平苔藓主要表现为黄色角质增厚的斑块或结节,个别病例发生足部溃疡性扁平苔藓,疼痛剧烈;扁平苔藓病理上有典型表现,角化过度,局灶性呈楔形颗粒层增厚,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淋巴组织细胞带状浸润。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皮损初起为针头大白点,无炎症变化,逐渐向四周扩大,容易自然破裂或经撕剥为薄纸样鳞屑,最终融合成整片可剥脱的鳞屑,无瘙痒感。其病理无特异性。足藓常始于4、5、或3、4趾间,逐渐扩大,最终可累计大部甚至全部足底;损害为红斑、丘疹、水疱、鳞屑和角化增厚、皲裂。急性期病理有细胞间水肿、海绵形成、细胞浸润、水疱位于表皮角层之下,可有角化不全;慢性期有角化过度、棘层增厚及慢性炎症浸润。用PAS染色可在角质层内找到真菌菌丝。真菌直径镜检或真菌培养阳性可确诊。跖疣初起为一细小发亮的丘疹,后逐渐增大,表面角化,粗糙不平,灰褐、灰黄或污灰色,呈圆形,境界清楚,周围绕以稍高增厚的角质环;其病理为表皮角化过度明显,颗粒层及棘层肥厚,呈瘤样增生,颗粒层及棘层上部有大的空泡细胞,真皮有较多炎症细胞浸润。汗疱疹多春末夏初发病,夏季加重,入冬自愈。皮损为表皮深处的小水疱,米粒大,略高出皮面,无炎症反应,分散或成群发生于手掌或足底,伴瘙痒及烧灼感,病理无特异性。

在我们接诊的27例患者中。有2例曾被误诊为足部扁平苔藓(经病理除外),有6例曾被误诊为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有11例曾被诊为足癣,有3例曾被误诊为跖疣,有5例曾被误诊为汗疱疹。16例患者病程在2年以上,反复用抗真菌药和冷冻治疗无效,且皮损进行性增多。本组中男性18例,发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同事还发现,多数患者手脚易出汗,喜好运动,运动时多穿胶鞋。说明本病与生活习惯有一定关系。我们在治疗患者时,用0.5%红霉素眼膏涂布双足皮损,治愈率100%。

本病治疗上也可口服红霉素治疗为主,足部多汗者可用20%~40%的福尔马林溶液,保持患足干燥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吴志华,樊翌明. 皮肤性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170-171.

[2] Lopez-Cepeda LD,Alonzo L,Navarrete G.Focal acral hyperkeratosis,associated with pitted keratolysis[J].Actas Dermosifilioger,2005,96(1):37-39.

[3] Tamura BM,Cuce Lc,SouzaRL,et al.Plantar hyperhidiosis and pitted keratolysis tveated with botulinum toxin injection[J].Dermatol Sur,2004,30(2):1510-1514.

上一篇:桥本病合并甲状腺癌诊治分析 下一篇: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68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