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目标教学与素养教育

时间:2022-10-12 02:41:16

高中语文目标教学与素养教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教学应当切实提高效率,培养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和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中学语文目标教学的实用层次,只有将实用层次落到实处,才有可能使学生具有语言、文学、思想、审美情景等基本素养,即达到语文素养层次。

语文素养教育虽然涉及多个方面、多种因素,但语文教师在目标教学过程中,只有尽可能地完成实用层次和素养层次,才能较完整地达到学生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普遍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不断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体裁,选用有实用性的例子,向学生说明语文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一旦有了强烈的目标意识,便能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一、语文目标教学的实用层次

目标教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应试教育,学习语文为了应试,这是一个怪圈,它禁锢了语文教学,使之走入了死胡同。可是,语文是工具学科,掌握工具必须训练,为了训练,就必须进行目标教学;要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就必须要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语文课应当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听、说、读、写,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语文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完成中学语文目标教学的实用层次。

从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语文目标教学这一实用层次中的读、写落实得较好,而听、说却落实得相当不够。为了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就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听课的同时,得到听说能力的培养,这里的关键是一个观念的改变:过去在语文教学中只注重学生方面的复述、采访、讨论等听说训练,而忽视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听说能力培养的主导性。有鉴于此,我们认为,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力求具有艺术性,语文教师的口语,不仅应该是经反复推敲,准确生动、形象感人、活泼有趣的语言,而且应是音量、音速和谐一致,富有节奏感、形象感、幽默感的艺术性语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充分考虑语境,总的来说就是“在当不在奇”,亦即陈望道先生所说的“用得切当便是美”。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关键是把自己当作特定角色的“演员”,给学生以具体形象、逼真的“表演”,使学生在愉悦和趣味中学得知识,进而使听、说能力得到培养。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此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在讲苏轼的《石钟山记》时,就曾摹仿“大石侧立千尺森然欲搏人”的姿态,和“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的“鹳鹘”的声音,同时,也让学生摹仿这一声音,通过摹仿把学生带到一个夜泊绝壁下的阴森可怖的环境中,加深了学生对苏轼父子为探求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而不为险恶环境所慑服的大无畏求实精神的理解。

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如教授鲁迅的《药》一文,当讲到华大妈端着那碟人血馒头送给儿子吃时,她只轻轻地对儿子说了句“吃下去罢――病便好了”时,我们便质疑:华大妈此时心里理应有很多话要说,可她到底想说什么,又怎么只轻轻地说了这么一句?学生顿时讨论开来,回答出:华大妈想说“吃下这人血馒头吧,吃下这灵丹妙药吧,吃下去以后,你这要命的痨病就会好的。只有吃下去你的命才有救呀!”同时,通过激烈争论,他们对华大妈只轻轻说了句“吃下去罢――病便好了”的原因大致有了一个共同的看法:认为华大妈犯难,一怕说穿了儿子害怕,而拒绝吃“药”,二怕直说了“药性不灵”……这样的教学,既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这种落到实处的目标教学也就逐渐促成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语文目标教学的素养层次

在语文目标教学中,学生除了可以咀嚼、吸收、借鉴语言的精品之外,还可以得到思想上的教化、文化上的熏陶、精神上的享受、审美上的愉悦和知识面的拓宽,这些正是目标教学的素养层次。

在语文教学中还可运用启迪思维的方法,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并引导他们在探索、发现中获得满足和乐趣,从而提高他们的素养水平。比如,教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一文,当讲到作者一行游览至虎山水库时,可以对“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一边是……黄锦底下”一句语法结构提出质疑,学生会自然地认为“站到坝桥上”后面缺少必要的动词谓语,应加上“眺望”一词表示“站”的目的,从而使前后两个动词组成连动式的复杂谓语。对学生的这一分析不能立即予以否定,恰恰应予以肯定,在肯定的前提下,再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前面是“大坝前面”,后面是“坝桥上”,这是两个观察点,它们所观察的景物分别是“七股大水”和“平静的湖水”,通过这样的提示,学生就会由发现问题的喜悦变为弄懂知识的惬意。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这是当今社会对中学生素养要求的十分重要的内容。所谓“悟”,就是在品味基础上的揭示,它引导学生自己从文章中读出来,从而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智力得到开发。譬如,《长江三峡》一文中有一段话:“这时我注视着一只逆流而上的木船,看起来这青滩的声势十分吓人,但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教师在分析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两个层面进行思考:其一,写的是航行之艰难;其二,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生活的道路,从来都不是风平浪静、一帆风顺的,只有坚定信念,明确方向,勇于面对生活中的狂风巨浪,冷静地从中找到通向彼岸的道路,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概而言之,对学生的这种感悟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就是对学生的一种高效率的语文素养教育。

《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语文素养教育的核心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提高素养水平。而这科学的有效途径便是目标教学,因为目标教学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这正符合语文素养教育全面性、基础性的特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第三中学(221400)

江苏省新沂市教育局(221400)

上一篇:朗读设计有讲究 下一篇:高中议论文写作“四要”